崖州童谣,写给漫长岁月的一首情歌
歌词:
一对腌鸡尾拖拖
三岁孩儿会唱歌
我不要爷娘教我唱
我自己独头聪明会唱歌
“童谣”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童谣一开始其实是一种政治的“宣传手段”,是政客们的工具,与儿童、人们的生活毫不相干。且古时人们认为童谣能预示世运或人事。
或暗示着未来,或承载着民意,在战争或政治黑暗时期尤为盛行。随着时代的演变,童谣就从政治性童谣慢慢转变成生活童谣,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人们生活的童谣,也是从这时开始,才有了人们才有意识地开始创作描绘人们生活的童谣。
《崖州志》上没有明确记载崖州童歌的来源出处,但是从目前所搜集的崖州童谣年代推断,童谣相传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间为了表达感情而吟唱,慢慢传入民间在劳动人民中自由吟唱。
目前流传于世的崖州童谣多为军话,清朝末年重修的《崖州志》载:“军语,即宫语,城内外三坊言之。其初本内地人仕宦从军来崖,因家焉,故其音语尚存,而以军名。”
崖州童谣是崖州劳动人民生活历练的沉淀,是特定时空下崖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崖州童谣描绘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展示了崖州人民的衣食住行、乡土风俗、感情生活等,其中蕴涵着详尽而生动的民俗世象,是一部鲜活的崖州人民生存繁衍的社会民俗史。且崖州童谣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韵味悠长。
穿过绿意盎然的街道,在一栋宅子前,一丛绿蕉出墙来,关不住满园的夏天。
走进宅子,天井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柚子树,另一颗,也是柚子树。枝头已结了青色的柚子,悄无声息的记录四季更迭。
青瓦灰墙,有传统宅院特有的清幽典雅,草木岁岁青翠,墙上的苔痕,刻进时光的皱纹里。
以空廊作为建筑与院子的纽带。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描绘出午后在长廊下听雨,入夜在天井赏月的浪漫景象。老人唱着崖州军话童谣,慢慢扇着蒲扇,哭闹的孩子渐渐安静下来,随后,穿堂风拂过庭院。
地道的崖州人郑家柳,童年起就听着外婆吟唱着古老的崖州童谣,竟也能跟着唱出一些。悠扬动听的崖州童谣伴随着郑家柳,哄着孩子,哄着孙子,一代代成长。初听不识曲中意的郑家柳,如今已经年过六旬,每每唱起崖州童谣,郑佳柳仿佛回到儿时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光。
五代生活在崖州的陈享明,祖上嘉庆年间迁居至崖州,自幼起,崖州童谣就陪伴着他的生活。从童年时代只是跟着哼,少年时代只会听着乐,如今陈享明更能够欣赏其内容,联想其歌声,品味其真善美。
热爱崖州传统文化的陈享明收集整理了40余首崖州童谣,逐字逐句的给我们讲述歌词的意思。陈享明说,崖州童谣讲究韵脚整齐,歌词对仗工整,且音阶跨度都是五个,因此唱起来朗朗上口。
他告诉我们,“这些祖辈传下来的童谣,反映了崖州最底层民间风俗文化 ,从崖州童谣可以侧面了解古代崖州的历史,”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使用军话的人越来越少,能准确唱出崖州童谣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陈享明无不伤感地说,目前崖州童谣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境遇。
陈享明几乎每天都会将崖州童谣唱给家里的晚辈听,希望这些崖州童谣能给孩子打开了解崖州传统文化的窗口,历史的底蕴为人生增加一些厚度。传统文化传承的路任重而道远,总有人坚持在路上。
崖州童谣代代相传,记载着崖州旧时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拼凑出一副崖州历史长河的缱绻版图。在这些歌声里,崖州百姓的传统生活痕迹有迹可循。声声动人的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将一座千年文明古城的岁月,娓娓道来。
歌词
长竹疋 短竹疋
哥哥打我三竹疋
我不吃哥哥的耕田饭
也不吃嫂嫂带来的
穿娘的 吃爷的
站在娘前笑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