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短剧2022, 成为标配?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2-07-31


3月,东西文娱 | 艺东西举办了微短剧系列会议第一期“微短剧2022:离“真正”的风口更近”,共同探讨微短剧2022的格局与趋势。


我们邀请了快手短剧运营负责人于柯分享了快手对短剧的看法与运营方面的部分规划,之后,也邀请了快看漫画IP开发负责人刘青艳,耀客传媒营销总监、微短剧负责人瞿俊,兔狲文化CEO邱其虎,创壹科技编剧中心负责人项羽一起参与讨论。四位基于过往各自的行业视角与实践,围绕着微短剧现阶段的重要变化,微短剧2022的新机会与切入点,漫画IP题材的短剧开发,短剧人才的适用机制,短剧的商业化运作空间等方式展开探讨。


快手分享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他四位嘉宾各自一些鲜明的观点,可点击文末链接。


以下正文内容主要为四位嘉宾后续的圆桌讨论和交叉提问。


四位的讨论,涉及到了微短剧发展阶段与变化,新的机会和切入点,并针对商业化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2022年西文娱将会持续对微短剧保持关注,并将通过一系列深度调研和探讨与各位一起洞察微短剧的机会与可能。了解东西文娱综合观点,可戳

1)2021,风起微短剧  2)会议纪要 | 微短剧2022:离“真正”的风口更近



发展阶段与变化:

起势,摸高行业天花板


 EW 微短剧这一发展阶段,有哪些新变化?

 

邱其虎:从2017年我们开始进入微短剧赛道至今,能感觉到微短剧现在有很大的品类变化。


一个是在规格品类上,分化出了1到3分钟,8到10分钟两个规格,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另一个变化是在内容品类上,垂类的内容是越来越丰富了。比如古风类、惊悚类、喜剧类内容都越来越多,而且都有很大的观众群体,包括去年初腾讯视频《大妈的世界》这种喜剧,能够让大家看到是中年女性角色为主的喜剧,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回到微短剧这个赛道,什么样的品类值得行业关注值得去做?我觉得任何的一个品类,在蓝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前提还是内容要有诚意,不然反而会影响观众的市场认知。

 

拿我们自己举例,兔狲做幻想悬疑类的内容,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自己团队本来就喜欢而且擅长,在all in到微短剧之前,我们整个团队一直在做影视剧本的开发,而偏好的领域就是高概念低成本强类型的影片。目前我们出品的内容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调性,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反响。所以我是觉得,各个团队也好,各个公司也好,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拿手做什么,就去做好了,我相信市场的容量足够大。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观众是会看到的,而不是说我们现在看到什么,大家就去做什么,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刘青艳站在漫画的角度,我们的感受是漫画本身就是个网生的内容。它短平快的节奏在转化成短剧的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便捷和便利性。包括漫画原来的分镜,以及角色、美术上的参考,其实都利于短剧的创作形态。所以我们也是在这一两年明确地感受到,除了业界,比如说内容创作者在助推内容创作之外,所有平台也在有意识地助推这个跑道。


我的感觉是微短剧还在上半场,还是在摸高这个市场的一个过程。在内容制作上我们没有感觉到特别卷,大家还在不断和市场接触,在把更多的用户转化成短剧用户的状态里,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助跑。

 

前几年出现的案例都比较点状,可能会偶尔碰到我们的视野里头。去年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是,长剧的案例在减少。短剧无论是分账的上限还是类型的多样化,都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大家都在探索可操作的内容门槛,不论是悬疑还是虚拟人,每个赛道都会有不重复的新案例出现。类型的多样化,也是我们目前感受比较明确的。

 


从版权方的角度,我们之前被看到的IP其实类型是比较少的。现在我们有意识的,每个季度都会专门来做短剧IP推荐,大概每个季度会推出50-60个漫画,供合作方来挑选。我们的调整是因为这是一个创新赛道,我们也会依据短剧进行IP匹配,包括内容节奏、人设新颖度。我们基于这些维度去做短剧IP的推荐而不仅仅基于类型。

 

想象短剧市场的存在,寻找与市场匹配的地方是我们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应该还会有很长的一个发展机会。从一开始的抖音、快手的入局,再到更多MCN机构的制作,它们本身就有非常强的账号基础和私域运营基础;传统制作公司进入之后,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制作规格、规模在线的短剧作品。

 

所以我认为现在市场还是一个比较早期的状态,长线来说我们还是比较看好这种形态的,因为它比较符合现当下用户认知和获取信息、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

 

项羽我们认为微短剧的变化阶段应该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一个是外部变化的发生,还有一个是内部需求的转变。

 

在外部,因为疫情或者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的一些平台分账模式出现了瓶颈,这些都预示着传统影视线路在一个举步维艰的状态。另一头早年的短视频以短平快和易传播性质进行快速扩张,相比于传统影视,伴随着流媒体全民的普及以及民众日渐增长对美好生活的表达诉求,短视频的崛起笃定是大势所趋。

 

微短剧在今天看来也有类比于当年短视频的一个趋势,近期我们都或多或少了解到一部分影视公司今年的战略布局,例如正午阳光、柠萌、新丽、耀客等多家影视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对微短剧的方向是进行布局。同时我们也能看见平台侧的产品,产品的扶植力度加资本的鼓励使得很多观望的人都看见了我们微短剧的一个起势。

 

我们判断微短剧在今年实际上是一个起势的阶段。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多元背景者的入场肯定会对我们行业有一个长远的影响。短期我们能够预见到的事情是它抬高了我们创作者的门槛,有利于优质内容的输出。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多元化创作者的入局,肯定也会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有点像2002年通过《英雄》开拓出来的一个电影大片市场,谁都知道它是一片蓝海,但是在这个鱼龙同游的环境下,所谓生态环境的持续,可能是需要我们更多的从业者共同去构建的。

 

关于短剧,实际上我们归纳为三个关键词,专业化、商业化,以及IP化。只有弄明白了这些,才算是能够去掌握外部变化发展的一个核心关键。

 

对于内部转变的需求上面来说,其实上层市场和下层市场的区分正在逐渐明晰,但是未来肯定会有一个分久必合的状态,如果下限足够高,上限也即将到达一个极致的时候,它们的分界会变得非常的模糊。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的,最早创壹科技建立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去做一些相应的市场分析,像非非宇的《算命先生》系列,包括柳夜熙的《地支迷阵》系列,以及我们未来即将开发的剧目,包括跟快手合作开发的《仁心》,这些都是经过一个科学合理的一个市场分析所得来的。

 

在外部市场上,我其实听到不少同行对于我们的评价,可能对于纯内容公司来说,他们认为我们的运营方式很好,对于视效公司来说,他们认为我们的故事写的不错,但是对于纯商务的公司来说,他们觉得我们的制作能力很好。在我们内部有时候也会因为运营、内容、制作谁更重要吵来吵去。但是说到现在,我相信答案大家心里都很明晰,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瞿俊从我们对于长剧集内容的观察来说,长剧集一直在往越来越短的方向变化,这是肉眼可见的飞速变化。包括从剧集内容的整体时长、总体集数。观众现在一方面除了面对更多的选择以外,他的选择成本也在变低。在短视频平台上,不管是看短剧还是短视频,几秒钟没有打中他就划过去了,在从短视频上面来追短剧、看内容,选择成本是非常低、非常高效的。这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竞争力。

我们在筹备短剧内容时将会从用户的视角,来制作情节密度更、信息量更大、反转更多的作品。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的为观众推出优质的短剧集内容。

 



新机会与切入点

IP是个“敏捷”的切入方式,

长剧试播集的可能性

 

 EW 不管是短剧的系列化,还是一些新的题材方向,现阶段微短剧还有哪些新机会与切入点?

 

邱其虎我有一些比较实际的感受。制作上,我建议保证内容出品方保证比较快的产出效率。因为在内容体量比较小,但是团队不断支出的情况下,如果制作周期过长,对于团队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消耗。

 

在内容的上面,我们认为三分钟的内容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陪伴感,通过陪伴感不断强化我们的内容调性。所以我们会持续的去做全网的分发。这类短片效果也非常好,目前在抖音我们有大概14个亿的话题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我们自己发布的原创内容,也刺激观众产生了不少二创。从反馈来讲,这也会对我们的厂牌起到认知强化的作用。

 

而对于八分钟以上的短剧,整体的制作规格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让我们能够用较为丰富的视听语言去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我觉得这种形态其实是接下来微短剧在高质量发展上面的一个方向。对于这种高质量内容,整体的盈利变现来自于商业比如冠名广告,或者平台版权采购和内容分账。高质量内容在当前阶段才能拿到新的盈利机会。

 

此外,流量上面的价值,比如账号与粉丝,以及培养出的头部达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商业化路径。

 

回归到内容上面的一些经验,从《不思异:辞典》的恐怖惊悚小桥段到《不思异:电台》的社会预言,再到其他多部微短剧内容,我们通过系列化作品一步步地为厂牌和IP进行强化积淀和强化,从而形成了正向循环。我建议有兴趣进入微短剧赛道的同行可以更好地去强化你的内容品牌调性和用户认知。我们还会持续的去出品反映比较好的内容续集,像我们和百视TV做的这个古风志怪诗选单元剧《山野异事》会出第二部,像我们和哔哩哔哩合作的《不思异:录像》也会推出第二部。

 


另外,强化既有的内容IP,构筑自己的品牌认知度,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我们的成本。总之,我自己觉得只有做好自己喜欢擅长的,可能才是比较长远做这个赛道的方式。

 

项羽竖屏的出现是直接改变了受众对于内容的一个观影体验的。微短剧作为这种新形势下的新形式,它有别于传统视频的一个最大的分界点实际上是在市场。

 

在讲述变化的这个部分我们上面我有提到,我们做内容的时候,其实不是特别看市场,题材部分我们是希望做一个补充。

 

策划阶段,市场分析和调研是个最前端。但是市场确实不是指导我们创作的关键要素,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们的题材筛选标准分别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社会情绪,第二个关键词是社会共情,第三个是新颖表达。

 

拿非非宇的《算命先生》举例,内容创作阶段就实际上要经过五个环节,分别是创意筛选、内容审核、创意策划以及剧本围读。

 

我们会着重判断的是它是否符合我们当前的社会情绪。在创作故事之前,通过策划分析,我们提出的社会情绪是“民族自信”。当时的策划是在去年的九月,刚好在国庆前后。结合这层社会情绪之下的一个社会共情,我们找到了相应的社会热点,在这二者结合的一个基础下,内容的新颖表达成为了加分项。


刘青艳我觉得做短剧和做长剧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其实是人效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做长剧短剧的规划的时候,对于制片团队来说,一样要经历各个环节。从环节和投入的精力来看也是类似的。虽然长短剧在成本上有很大差异,但其实时间成本是最贵的。这也是为什么短剧项目最重视效率。

 

我们观察到一些平台包括版权方,其实对于一些项目的选择和推进它的结合程度是比之前长剧更为自由灵活的。就短剧发起或做推荐来说,敏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觉得像漫画这样的网生内容能够帮助项目快速摸索。

 

如果参与方从来没有进入过这个版块,不知道用户在哪,或者说用户的画像,那确实要根据各个平台对短剧的定义,包括它原来用户的这个差异度来选择反向推导什么样的内容能够被平台用户抓取。对于这个部分,我觉得确实有一些机会,比如说抖音、快手、腾讯、优酷、大芒。我们都在聊一些这样的反向的推导。就是平台先来做故事的选择,选择完毕之后再去找制作团队。这样的机会其实也可以方便一些制作公司来进入到这样的一个赛道,所以这也是提示大家说可以使用的一些方向。

 

除了自发原创,有些内容公司是有非常擅长的表达或者题材类型的,可能原创更适合它。但是对于部分想观望进入的玩家,改编也确实能够帮助到一些项目以更快的效率去达成。


目前每个平台对内容的选择,不得不说其实这个差异性还是蛮大的,比如说像漫画平台高流量的作品平台依旧认可。但是有一些平台可能更看重内容,有些漫画本身并不是高流量的作品,比如悬疑、恐怖类型。相对来说,我们原来的一些比较小的品类反而被看见了。

 

瞿俊我们可能会从我们一直以来比较擅长的女性成长的题材、社会话题剧等方向来进行创作试水。

 


比如我们观察美剧,一直以来美剧是有试播集这样的概念。在整个剧开拍之前,先拍一集出来做观众测试。是否可以把短剧作为一个大型IP用户测试的试播集来推出。 能够在一个成熟IP上线之前,先期推出来,做为用户的积累,这可能是一个路径。

 

我们在这几个题材方向去做的时候,肯定会做系列化的,因为对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观察,最成功的可能就是漫威这样的一些公司,在系列化上面做的非常好,包括电影、电视剧,整个的漫威宇宙打造,在这个逻辑上面沿用到短剧上面也是共通的,我们也是希望能够跳脱出来传统打造单一爆款的这样制作方法,系列化、规模化,在短剧领域也探索出一套工业化的制作模式。

 



商业化:内容价值是基础,品销合一内容衍生和IP拓展是可能方向


 Q 如何理解现阶段平台的商业化思路创作方在商业化层面有哪些运作空间

 

项羽我们的商业变现途径是以品牌内容商业化的一个植入为主。未来的话,我们可能也会依托平台方的牵头,结合品牌方以及IP方形成一种三方共创的一个商业模式,短剧形态的本质其实也是一个生态链。

 

对于我们接下来所做的一些新IP核心内容,本质上来说它的孵化层面、品牌内容的进入和落地方式上,肯定是与传统的影视植入不同的。

 

未来的方向上,我们作为创作者看到的是品销合一内容衍生和IP拓展肯定会成为IP沉淀的一种新的形式。

 

从平台侧转向激励侧之后辅以C端内容的付费变现,我相信会激励到更多的优质创作者的内容入局,同时优质内容创作者的增多,相应的优质内容也会激增,这对于平台方来说可以吸引更多的品牌方参与到优质内容的共创当中。

 

对于品牌方来说也达到了自己的宣发预期,提升商品传播度。对于内容端来说,也可以敦促我们做出一些更好的内容项目。实际上这些生态只要能在这个环境下有所搭建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优质的内容给商品附一个额外的附加产值,在我看来这是所有人能够去获利的一个共赢模式。

 

邱其虎我所理解的商业化,更多是从平台端的角度来考虑。作为内容端,我们其实是可以去招商然后和平台分成,以这样的形式去做商业化。但最终跳出来看这个路径就是找广告客户去买平台的流量产品。或者平台直接和广告主那边商谈,然后找制片方来做,那就看制片方愿不愿意来做这件事情,我并不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制片方比平台更有招商的话语权。而内容方,应该要强化自己的内容价值。

 



嘉宾互相提问:漫画IP的短剧开发、长剧公司进军短剧、短剧人才机制

 

项羽漫画IP的微短剧开发是否以后会是常态化的方向?研发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实现IP有效地转化?

 

刘青艳我很庆幸有短剧这种形态,对于漫画,尤其是网漫来说,它的内容体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我们在原来传统的剧集开发领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因为在内容的挑选和原创这个部分,无形之中对编剧提出了非常高的原创要求。在原来的故事气质下,以及原来的人和事的框架下去做原创填充,这个难度是非常非常高的。

 

因为有了短剧这种形态,短的篇幅和内容的匹配度、适配度大大的提升了,对于改编的难度来说是下降了。所以这种介质的改编,对于漫画的IP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内容被看见,漫画家的作品可以以别的形态被看见。

 

同时对于漫画IP来说,短视频的改编形态,不仅局限于真人,也包含了动画或者类动画、轻动画和其他方向,所以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短视频也越来越成为漫画IP开发路径上去做拓圈的一个用户场



我们认为短剧的这种形态,或者短视频的其他衍生形态,它的重要性在整个场域里都可以看到。改编一个漫画花不了多少钱,更多时候它更像是内容衍生。这个场域重新打开之后,其实也是网内容和传统影视公司非常需要注重的一个部分,就是短视频私域流量的运营和未来变现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原来IP非常有提示意义的存在,所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考。

 

我们也把短视频的开发作为开发的第一阶段,因为很多时候版权真人影视是版权回收的最后一个节点,但是短视频创造IP价值的意义,其实不是节点意义,而是说一个新的起点和支点。这个介质的开发对于IP来说,它可能是能够给到一个新的小的起点,或者是一个可能扩圈的可能性的存在。所以我们现在很在意这个个环节开发的,同时从版权上也做了非常强的规范,把长短剧的改编权利分开,尽量做到内容和品质上的一个维持。



项羽:专注长剧集制作的影视公司也在进入微短剧领域,怎么看影视公司在新形势下的转变?

 


瞿俊因为我们是内容生产机构,对于我们来说有很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用户在哪里,我们就为用户提供喜欢的内容。

 

对于我们的难点是短视频剧新的观看方式,以及观众对于内容接受方式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内容创作者,从编、导、演,需要全方位不断的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迭代进化。

 

所以这方面,传统影视公司在更专业化的主创主演、更规模化的制作拍摄上面是有优势的,如何把这些优势嫁接到现在这样两分钟,或者是十分钟内的短剧集内容创作当中,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完成一次影视内容的迭代升级,这是我们想要去探索的一个方式。因为它从最开始的人物设计、故事架构、拍摄构图等,都会与长剧集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也是很有挑战的地方。

 

因为长视频剧的制作,一直以来我们的周期很长,原来可能比较难拿到直接的观众观剧反馈数据来进行对内容的优化迭代。而在短剧集中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快速的去搜集用户的反馈,用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方式来快速迭代下一个作品,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所以这一块我觉得也要有赖于多季的开发,我们第一季播出之后回收分析这些数据,在第二季里面我们可以快速优化并研发下一季作品,不断的把内容打磨的更好,我们明确用户喜欢什么,把这些他们喜欢内容点用更专业的表达、更精良的拍摄制作出来,带给用户更好的内容作品。

 


瞿俊在寻找和挖掘微短剧创作者方面,我们适用怎样的机制找到这些创作者

 


项羽目前来说,我们做一些短剧内容的时候,同时也在为相应的人才感到困扰,但实际上我们公司目前的一个人才架构比大概90%都是从传统影视方跨过来的。

 

我自身之前其实是做艺术电影的独立电影编剧的。我们在进入公司之后,整个公司本身实际上是有一个培养体系。同时以类似于短视频的节拍表形式会给到新人去进行一个测试,让他先在创作内容去符合我们节拍器的一个方式去走,我们会在接下来的一些项目中,根据不同的项目去进行一些拆解和拆分,然后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一个评判机制。目前来说我们整个编剧组其实人员配置近20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不同的区间和方向,我们公司非常看重人才体系。


邱其虎如果要做这个内容的赛道,还是要回归到自己本身的背景,团队的基因。我们团队本身就是做影视开发的,卖剧本给中影、万达等公司。

 

在影视行业进入新常态的早期,我们感觉短视频赛道会不断迭代出新的内容形态,也就是短内容的厮杀走到最后还是会精品化,所以我们比较早的就开始去想:如何做短剧能够有一些新的升级,一些新的玩法。在原来的行业经验基础上,在传统的创作方式上不断的去调整,去找感觉。通过不断开发制作出品运用,我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内部去做开发的小流程和方法论。

 

做内容消费毕竟还是要面对观众,尤其是短内容的消费,在一个尝试的情况下会有一些碰壁和水土不服。但是短内容,尤其是短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去迭代。所以说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好的创作方法,我觉得最终还是在尊重传统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去做,做完了以后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收到反馈,再去做调整。

 

这个是做短剧同时磨合团队的经验优势。短剧我刚刚也提过,我们有三到五分钟这种UGC内容形态的剧集。除了保持观众的认知度与讨论度,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团队,我们没有考虑这个内容形态的商业化变现,纯粹的就是去锻炼导演和编剧,以这样的方式来找到一群能够适合去做创作的人。

 

项目成本层面,目前以平台规则来看,按照5万块一分钟,120分钟约600万,这个成本还没有到传统剧集的一集。但如果从电视剧和传统网剧的制作公司的角度来看其实不太划算,因为开发周期不同、人力投入不同。

 

我认为在做定制剧的同时,不可以放弃自身主控的项目,例如孵化IP、孵化厂牌、做自己投资的版权内容

 

多一种路径走会更安全一些。整体而言,产能上,把一定的生产力给到定制剧,不要放弃自己的原创IP或原创剧集的制作,对于公司来讲,更加灵活一些。




EW-Entertainment近期主题 · 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