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电影市场风向:院网共生时代,新规则与新内容 | 影院系列@行业观点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2-07-31


阶段,疫情反复、线下停摆、定档冷清……诸多因素影响,让国内影院行业发展再度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疫情也加速了影院对于自身模式优化的思考。复工复产影院开工率回升的基调下,多地推出纾困补贴政策,影院可以如何企稳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又可以如何创新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基于对于影院行业的长期观察,东西文娱发起影院系列分析。

此为第一篇,通过近期落幕的海外CinemaCon,来看全球电影市场正发生哪些变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博览会,CinemaCon 2022已于近期落幕。在今年的CinemaCon上,五大好莱坞影视巨头和三家独立制片公司(NEON、FOCUS、狮门)齐聚发布电影片单。作为新冠疫情以来首次集体定档,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海外电影工业复苏的信号。

除此之外,现阶段电影市场现象和技术发展变化的论坛与电影科技设备展览,亦传递着全球电影市场发展趋势的信号。

作为一名影院行业资深人士,自1998年至今(除去2020和2021年间的疫情中断),刘明几乎全程注册参加CinemaCon。今年,刘明以线上注册形式参加了CinemaCon。

刘明将CinemaCon作为观察全球电影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平台,从全球电影市场复苏、线上线下发行格局、影视元宇宙、到国内市场的启发,进行了复盘与思考。



  

电影发行5+3格局,
独立制片公司崛起

本届CinemaCon的新片电影发行计划,在今年呈现出“5+3”的格局,五大好莱坞影视巨头和三家独立制片公司(NEON、FOCUS、狮门)同台发布。

从今年CinemaCon线下会员的人数恢复就能看出西方电影市场的复苏迹象,目前线下注册会员超过4000人,恢复到了过往巅峰期的七八成。虽然它不能跟好莱坞最高峰时期相比,但已经可以说是后疫情时代电影复苏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

此外,迪士尼今年在CinemaCon上公布了2022-2023年度完整的排片计划,包括《阿凡达:水之道》、《雷神:爱与雷霆》、《黑豹:瓦坎达万岁》等高概念影片。作为新冠疫情以来高概念电影的首次大范围集体定档,我认为这是西方电影工业复苏的另一重要标志。


就电影发行而言,这也是今年海外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变化,高概念影片的发行势头在疫情过后一度直线下降,这次的大规模定档也是高概念电影向好发展的征兆。

在电影发行方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相比,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影发行方以“5+3”的形式撑起了今年的电影发布计划。除了好莱坞五大巨头这些固定与会成员外,还有NEON、FOCUS、狮门这三家独立制片公司参会发布自己的排片计划,这也标志着独立制片公司的崛起。

成立于2017年的NEON霓虹灯电影公司作为一匹黑马,一直坚持发行多样化的独立影片。

狮门影业像是一个美国劳模,它基于好IP 的选择标准,扶植了诸多小工作室的同时也为这些工作室拉来投资,且狮门本身也有资本。

为什么说独立制片公司在崛起呢?

康卡斯特娱乐集团首将环球影业与FOCUS影业同时并例发布会属首次,可见是对FOCUS影业的期待与重视程度。

举个例子, 今年FOCUS发布的《套装》引起了我的注意。《套装》属于小制作、小成本影片,但获得的票房很高,而这也是后疫情时代的一个标志。


这是一部舞台剧形式的黑帮片。舞台剧靠剧情、演员表演支撑,但是它的问题在于视觉效果受观众座位视角的限制,而电影的大特写弥补了这个问题,我想电影的魅力也在于此,《套装》就将这部分的观众吸引回了大荧幕。

后疫情时代,电影在经历了从故事性到科技性的转变之后,再次回归到了故事叙述上,这是独立制片的发展契机。

对于电影院而言,除了电影消费外,还附带着场景约定的社交行为。而在后疫情时代,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影线上线下同步播出,人们宅在家里靠移动小屏幕获取信息、观看电影。

而小屏幕类型的剧情影片靠故事性和细节可以抓住观众的心,这也是独立制片人的强项。

当下的电视、手机屏幕清晰度不断提高,视觉体验上虽然跟大荧幕不能比,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在小屏幕上观看这种类型的影片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也给观众提供了观影的便捷性。

同时,这类影片很多是线上线下同步放映的,观众的选择也在增加,对于独立制片公司来说,这确实是很好的发展契机。

在后疫情时代,奈飞、亚马逊等流媒体平台开始崛起,这些平台也单独发行了很多影片,但这次CinemaCon并没有接纳他们,新的娱乐IP 运营模式是否会催生出新的大电影娱乐集团公司,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



院网发行走出零和对峙

高概念类型的影片之前在线上线下发行这一点上一直存在争议。

传统的发行比较抵触线上发行,两者处于零和对峙状态,现在线上发行和线下发行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逻辑体系,形成了具体流程。

好莱坞五大发行集团在去年已经将线上发行窗口布局完毕。如迪士尼的Disney+、华纳的HBO Max等,独立制片公司可以委托亚马逊Play等平台代理。

未来,线上线下发行应该更多是一种评估和选择手段。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发行影片,现在选择权交在了发行方手上,他们从受众和商业收益的角度去做发行判断。

经过两年的疫情,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获得了许多发行样本的数据,发行方现在应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哪些类型的影片线上线下同步发行是利益最大化的。

在这次CinemaCon上,比较明显的是,《阿凡达2》的导演卡梅隆线上出席,他提出《阿凡达2》这部影片属于高概念影片,专门为线下放映打造,它的一些视觉效果在小屏幕上是无法让观众感受到的,因此他拒绝在线上同步播出。


我觉得这也树立了一个风向标,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按类型分类。

有些类型的影片属于大制作,它配有高动态画面、4K、裸眼3D等高科技,这些技术不能在现有的移动小屏幕上去展现,比如说漫威或者DC的电影等,这些电影可能会选择大银幕而且会保留窗口期的发行方式。

线下和线上发行不再是对立,而是获取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平衡和手段,也就是说它背后的投资者是相关联的。因为消费端是开放的,是重叠的。

北美电影票房一直稳定在100亿左右。但在这次CinemaCon上,有些投资者认为,美国票房接下来可能会统一核算线上和线下两个收益票房,这有可能会超过100亿美金。如果这样的核算方式被接纳,美国票房可能会超过100亿美金。

这次论坛还谈到了电影院的生存。电影院之后依旧会面临同类问题,在大量的影片上映之后,有一些剧情类型的小荧幕作品并非高概念影片,如果在非黄金时段,影院这部分影厅的闲置率是很高的。

因此我们也在探讨,新的发行趋势,会给传统影院的经营模式带来哪些变化。

这次有一个专题讨论,关于碎片化的荧幕能不能给传统影院新的创收,是否能把电竞游戏、综艺等项目带入电影院,是否能跟餐饮结合,这也是一些新思路。



影视元宇宙基础设施

元宇宙方面,会上讨论更多在于好莱坞的元宇宙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如果要实现所谓元宇宙影片的发行,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此次的设备展中,我们看到了马斯克公司有关“星链”的传输设备,虽然它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但我把它观察为是未来实现所谓元宇宙影片发行的一个基础设施。


元宇宙要跨越的门槛有三个,第一个是技术的基础设施,用户链接到场景起码需要稳定无肓区的网络保证。首先元宇宙就要解决家庭跟个人移动端的流量混合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突破。

再者,还要保证流量享用的收费方式合理性、大众化、公平性。元宇宙很大的受众群体是学生,如果技术收费过高,对于低收入群体就是一种限制。马斯克“星链”把这个问题部分解决了,这一产品是可移动的,无论是在哪里使用,它的网速都很快。

第二个是个人身份系统。元宇宙中的个人身份系统跟现实生活当中一样,都应该是人生过程中自己累积设定的,一旦设定,除了自己谁都改变不了。但是现在技术还做不到,目前在任何一个大平台上,平台可以影响到用户的设定,甚至抹掉这个角色。

第三个是价值(财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NFT,这还涉及到国家相关金融体系,不是单独一家企业就能解决的,需要完全解决了才有意义。财务系统保证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有些部分流转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只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可以互换,这个项目才可持续。



从CinemaCon看向国内市场

1.更年轻的观众正在失去对传统电影的依赖

值得注意和警醒的是,现在更年轻的观众正在失去对传统电影的依赖。

年轻一代的观影习惯和社交生活都已经倾向于小屏幕,对于他们来说,看电影已经不再是必须的社交手段。

真实的社交场景以前是人的刚需,现在社交平台本身就取代了他们社交的刚需性,他们在社交平台里就可以完成社交需求。

尤其是在未来元宇宙建立之后,现实生活里的社交就更少了。

要重拾年轻人的观影习惯是一个重要课题,三四成00后已经否认了在影院观影的社交性和必要性,00后对于互联网早已驾轻就熟,作为长大的游戏一代,他们本身就是未来元宇宙的原住民,这些新一代的电影观众也是一个值得被观察的点。


2.短视频也可以孵化IP宇宙

在CinemaCon的讨论群中,他们提到了IP 的孵化。在我看来短视频也具备IP 孵化的潜力,其中可以孵化出很多未来优秀剧集。但在发展过程当中,如果仅是点对点的发展,IP 的孵化是比较短期的,也不符合电影工业化。

此次漫威发布了《月光骑士》剧集,他们在会上提到,这是发布的最好时期。《月光骑士》是漫威的人物剧,现在正在塑造后期的《复仇者联盟》。《复仇者联盟》里会加入新的人物,而这些新的人物就通过六集剧集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在国内很少,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其实它每一个剧的制作都接近一部电影,这种类电影的制作形式,跟制作大电影又不一样。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试水动作,通过剧集的受欢迎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物要不要放进《复仇者联盟》这个大IP 里。

从电影工业化的角度来讲,这样一个细化的流程不是单纯的资金问题亦或者单一的剧种、类型孵化。这本身是工业化的一种流程,而这种流程的形式在我们国内很少见。

这次会上,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孵化好的IP ?编剧手里好的人物,是需要有效的平台去市场验证的,现在这种手段很多,不像以前只有电影一种形式。

现在有电视剧、网剧、短剧、短视频等等,创造出来的人物都可以通过这种的手段和平台去做孵化,去做测试。

3.国内电影工业化发展

关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路线,我认为应该是打造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产业的体系。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很明确地指出了2035年我国要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对于这些目标,也给出了具体要求: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票房过亿、口碑优秀的电影要达到50部,银幕总数达到十万块,不断增加优质银幕数等,这也要求国产的优质电影是世界性的,获得世界的认可的。

后续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实现十四五规划配套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观点越明细、越具体,就代表着中国电影复苏的时间定了。



刘 明
长江商学院首期文创EMBA硕士 (USC影视传媒专业)

文化部上海中录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星美数字影院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北京世茂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宁文创产业集团副总裁

国家文化装备产业(上海)基地顾问

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工作经历

主导参与SVCD影碟技术标准,并在美国C-CUBE公司创立实验室;

主导筹建并经营国内首家大型综合性多厅影城--星美正大影城;

创立并经营了国内首家双品牌影院的世茂电影院线--世茂国际影城、世茂时尚欢乐影城;

主导组建苏宁文创产业集团;

参与国家有关“智慧党建” 、“智慧社区文娱” 、“智慧教育”等科技应用的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