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李翅 | 美丽中国理念下规划学科教育的“三美”价值观探索

李翅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2024-09-08

编者按 

自1922 年同济大学首开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来,规划学科建设已走过百年历程。回望历史,规划学科始终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实践,不断创新;面向未来,行业变革、技术迭代、社会演进等给规划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冲击传统规划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内容方法。学科建设需要超前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划教育更需要努力探索适应未来趋势的新方向。为此,本刊编辑部以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规划教育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未来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思考引领时代的规划教育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美丽中国理念下规划学科教育的“三美”价值观探索

李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城乡规划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规划学科作为一项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的学科,必须树立新时代的规划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整合机制,任何时期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价都要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准则。新时期国家关于城市工作“人的城镇化”的政策、城市发展“一张蓝图”的思路,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也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具体在国土空间上,包含了自然与生态、安全与效率、健康与公平、舒适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基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规划的教育体系要围绕“三美”价值观展开生态美、环境美、社区美的研究。

一、生态美:夯实美丽中国基础,迎接“双碳”时代

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议题,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低碳社会建设。

城乡规划学科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发展方面,要重点体现国土空间体系下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低碳城市发展、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内容;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自然保护地体系与生态修复、绿色街区规划与低影响开发等规划技术课程,并结合具体规划的编制,将知识点教育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适时根据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不断修正课程体系内容。

二、环境美:强化城乡环境友好,建设智慧人居

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和内涵是人与自然共融,不能以损害自然的代价来实现文化发展。人类只有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创新,才能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规划学科需要进一步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建设,以生态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加强城市生活空间的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生活环境友好;重视产业的迭代与规划布局,以职住平衡和创意空间促进工作环境友好。在课程建设方面,在传统公园绿地规划基础上融入生物多样性教育,加强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建设。

三、社区美:规划教育服务社会,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我们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生活空间是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住区空间的环境规划提升,还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体现居民生活公平与尊严的空间正义,以及体现社区的凝聚力。

规划学科在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更新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几乎所有的特大城市、部分省会城市都开始实行社区规划师制度。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实行责任规划师和高校合伙人为主导的“1+1+N”制度,高等院校师生走出课堂,遍布城区的街道和郊区的乡镇,展示了规划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规划学科在推行健康城市、韧性社区的建设方面,在倡导环保生活理念、低碳出行方式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城乡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宜居环境。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目标,建立与建筑学、地理学、文化景观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共同构建美丽宜居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


本文引用格式:吴志强,张悦,陈天,李和平,石楠,黄亚平,周婕,华晨,秦波,冷红,李翅,罗萍嘉,林从华,毕凌岚,陈有川,王浩锋,袁媛,王世福,杨贵庆,孙施文. “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22(05):1-16.

更多阅读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吴志强 | 城乡规划学科的挑战、变革与未来方向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张悦 | 迈向“通专融合-多元创新”的清华规划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陈天 | 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敲响规划学科的警钟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李和平 | 适应社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思考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石楠 | 城乡规划学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黄亚平 | 规划教育: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周婕 | 以耐心和勇毅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华晨 | 规划是一种能力——致规划学科的新生们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秦波 | 治理视域下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