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张悦 | 迈向“通专融合-多元创新”的清华规划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张悦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2024-09-08

编者按 

自1922 年同济大学首开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来,规划学科建设已走过百年历程。回望历史,规划学科始终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实践,不断创新;面向未来,行业变革、技术迭代、社会演进等给规划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冲击传统规划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内容方法。学科建设需要超前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划教育更需要努力探索适应未来趋势的新方向。为此,本刊编辑部以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规划教育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未来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思考引领时代的规划教育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迈向 “通专融合-多元创新” 的清华规划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张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城市规划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通识多元的本科生培养

1.扩展通识视野

专门人才急缺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更全面的发展潜力,为此各高校普遍加大了通识课程比重以及专业转换自由。新修订清华规划本科培养方案总计151学分,其中就包含52学分通识课程,充分依托学校综合优势扩展学生的思政、文理、写作与沟通等全面素质;此外规划专业还在学生自主课程中引导性设置了9/11学分(人文社科/工程技术方向)的数学增强模块,以弥补以往培养方案在数学能力上的不足。

2.精炼专业基础

对通识教育需求的增长将使得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更加精简提炼。除了部分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旺盛的地区和院校外,多数院校将在“本研分层与衔接”逻辑下定位本科的专业基础性。当前清华规划的本科专业必修课调整至83 学分,按照“建筑与场地——社区与住房——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区域研究与总体规划”的专业基础要求,重组融合理论课与设计课;并另设8学分的设计/研究提高模块,供推免或报考硕士/博士的学生做本研衔接选修。

3.探索多元路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逐渐成为高教改革趋势,而“以一种规格做全能培养”也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因此,除了提供16 学分学生自主发展选修之外,清华规划还设置研究提高(本博贯通)、设计提高(本硕贯通)、交叉探索(跨专业辅修认证)、全球胜任(境外交流深造) 等多元路径,并为学生配备路径导师指导选课。导师充分展示各自专长领域的前沿,吸引学生选择从游,通过2—3 年的连续选择或转换选择,逐渐做实每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专业胜任的硕士生培养

1.响应行业需求

专业胜任力的培养更多地置于硕士阶段,其评价标准可在2021 年起开展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详细体现。2022年起清华大学对专业硕士进行项目制改革,清华规划响应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优化设置“城市更新与治理”“乡村振兴与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方向,响应区域重大战略设置“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方向。以上项目以3年为建设期,强化基于项目的课程组与实践,提升行业就业率,并做周期性评估与增减。

2.贴近一线实践

有别于本科的专业基础教育,硕士的专业培养更加强调实践应用。清华规划专业硕士课程中,自2013 年起,“规划设计1——空间规划”与“规划设计2——城市设计”均以真实城市与一线需求为选题;2016年起“规划设计3——专业实践”前往中规院、北规院、上规院或清规院基地实践半年;2016 年起中规院主讲“城市规划实践”、2018年起国土院主讲“土地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实务”、2021年起发改委专家主讲“国家发展规划与战略前沿”等实务课程。

三、学术创新的博士生培养

1.遵循学科规律

新一轮国家学科目录调整和学位条例修订工作将逐渐明确三级两类学位制。相较于“专业”学位响应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的快变,“学科”则依据知识体系划分、具有相对稳定性。清华规划设置了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石楠的“演进中的城乡规划学”等学科课程,系统阐述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博士培养过程中,激励学生认知和揭示人居环境演变发展规律,科学地安排和实施各类城乡规划、建设与治理,以此作为学科创新的基本内核。

2.开拓学术前沿

城乡规划学同时又是应用和行动的学科,以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开放的新知识生产特征。清华规划在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上积极向社会、经济、管理、地理、生态、环境、交通等相关学科拓展,约40% 的教师具有相关学科教育背景。另外,在当前信息化与智能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背景下,引进教师新设“大数据与城市规划”“城市信息学”等课程,并与清华信息类学科尝试开展面向未来人居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图1 2022 年清华大学城乡规划教育体系改革探索框图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