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 | 周小川:“十四五”建议写明将更大力度地发展运用碳市场

王颖 美国环保协会
2024-09-05
《财经》年会2021(以下简称“活动”)于11月25日在北京举办,碳中和及绿色金融成为了本次活动的热点和重点话题。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继2009年北京大学演讲、2016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0国际金融论坛(IFF)后(更多阅读:快评:健全碳市场发展,形成合理有效碳价,奠定绿色金融基础),又一次强调了构建市场激励机制、形成合理、稳定、可预期碳价的重要性,深入、全面地阐述了建设碳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透露,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写明了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运用碳市场(编者注:“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本文将提炼周小川在活动上的发言并综合其前三次发言的主要思想,结合近期地方有关工作导向,进行相关解读,同时展望未来趋势。


1、 构建合理的价格激励机制

周小川在活动上指出,目前中国单位能耗和排放较高,无论是实现减排还是相关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投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价格激励机制。他表示:“要实现碳市场的合理价格,首先要有总量,总量要封顶”且“免费配额应逐年减少”。


解读:总量的明确以及最高限值的确定是强化配额市场交易、确保价格形成有规律可循的基础。北京市副市长殷勇也在活动上表示,中国需要将提出的碳排放目标成为刚性约束,从而强化通过碳交易将碳排放外部成本量化和显性化,从而逐步引导碳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应尽快启动全国碳市场,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明确总量设定和后续安排,尽快纳入除电力行业外的其他重点行业,强化刚性约束,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考虑提升有偿分配比例,完善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2、 考虑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关系

周小川说:“2030年以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我们可以设想,这是有条件实现的,而且应该往前赶,并且有条件往前赶,否则我们后30年的任务可能就太重了。大家知道,在中国也有一些地方和有一些机构很早就有积极性发展碳市场,所以他们已经在中国的若干地方,比如天津、广州,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碳市场,同时也进行了碳排放的交易,并产生了交易价格。”


解读:周小川重点提出了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并指出应尽快研究和明确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关系,“要想办法把这些市场进行联通”,避免出现市场割裂从而导致碳价信号不一致的情况。殷勇也指出,要明确认识到碳排放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部分,碳市场也将成为与股票、债券、外汇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相比肩的重要市场机制;北京将进一步扩大本地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中国应统筹考虑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率先达峰,特别是要重点总结和研究碳交易试点地区在碳市场建设和低碳转型方面的经验,深入挖掘碳价对典型地区的气候投融资的影响,将地方达峰目标与碳市场进行紧密结合,并鼓励在条件成熟的试点地区开展先行先试,为地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引导和抓手。


3、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统一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参数

周小川在发言中指出,除重点能源行业外,还需要开展对于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的详细测算,让所有参与碳市场的利益相关方(重点企业、交易主体、第三方机构等)能够做到可测算、可计划,市场对于配额和减排量的供求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作出预期,这是碳交易能产生合理、稳定、可预期价格的基础。殷勇在讲话中也提到要进一步提升碳排放量的显性化和清晰化,从微观层面全面加强各类主体的碳排放计量、监测、评估和执行。


解读:针对不同行业开展碳排放数据核算标准的制定是避免市场割裂、维护市场完整性的重要支撑,是对减排量进行统一量化的基础,也是在全中国范围内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推进地方碳普惠相关工作的重要保障。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减排量管理平台,防止出现同一减排量被重复使用的情况。


4、碳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市场,需要资金的转换和风险管理,会发展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

周小川说:“碳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市场,需要资金的转换和风险管理,会发展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利用碳市场紧接着就会出现相应的投资金融产品,首先是一个跨期的金融交易会跟随进来,其中主要的产品就是要用未来的碳配额收入,以及未来的碳配额的期货价格,通过金融市场转变成当前的投资,即用未来的碳减排或碳沉降所能达到的收入支持当期的投资。”


解读:周小川再次强调了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从收益角度来看,开发碳配额期货的金融衍生产品并推动形成跨期金融交易,从而可以将未来的碳减排或者碳封存的“收入”转变当前支持低碳转型的投资;此外,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低碳投资的周期长且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同样需要利用衍生品交易进行组合头寸及风险的管理。殷勇也明确指出北京会积极借鉴国际碳市场碳期货、碳期权等产品的成熟经验,开发新型的碳金融工具。

碳金融创新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发现合理有效碳价有重要意义,周小川四次发言中均强调了碳市场金融属性的重要性,且各碳交易试点均开展了有关尝试。建议借鉴金融市场的经验,结合气候投融资进行收益核算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并同时加强监管方面的研究。

总体来看,中国要如期实现碳中和的任务非常艰巨,在技术创新和机制完善方面面临很多挑战,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意味着金融行业本身的转型。在11月28日召开的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同样表示“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与碳中和的目标并不完全匹配”,建议“应该强化碳市场在碳减排和配置绿色金融资源中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提高市场流动性,发展碳金融产品和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因此,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机制的定位以及与其他政策工具的联系与配合,依托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和机构厘清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资金规模,强化碳价对于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将“碳资产”作为战略规划和投资组合配置的基本要素,并引导各主体依托碳市场进行碳资产投资的头寸管理和风险对冲工具,按照目标导向进一步推进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快评:健全碳市场发展,形成合理有效碳价,奠定绿色金融基础


加速全国碳市场建设 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国环保协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