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亟需稳定能源系统的支持。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确保平稳转型对于上述国家至关重要。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多重限制因素,也有多项政策选择。碳价信号将为有关政策和投资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为此,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并探索链接的模式和可行性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减排合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基于此,EDF美国环保协会与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共同就“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碳市场的意义及可行性开展了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如需获取《“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及地区建立碳市场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报告,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建议用PC端打开)。
研究详细调研梳理了中国与国际碳市场发展现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排放现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碳定价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碳市场的可行性开展定性分析。
此外,研究还借鉴了世界银行提出的建立成功碳定价机制所需的FASTER六大原则,分析了公共部门和机构集群平均值、营商便利指数、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指数等六项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韩国、欧盟和美国具备成熟的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条件;俄罗斯、东南亚地区、南非具有较为成熟的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条件;中东和非洲建立国内碳市场可行性较小。除上述定性分析外,研究还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实施碳市场的影响开展量化分析。
研究以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为目标年,设定了四种碳市场链接不同情景。结果表明:以碳价反映各国边际减排成本,在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减排承诺目标时,各国的碳减排成本不同;区域碳市场链接有助于降低全球总体减排成本,但对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福利、产业发展产生了非对称影响;建立碳市场链接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降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减排成本。>>中国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亟需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应携手走向低碳发展道路,率先在电力部门建立碳市场;
>>创新机制、推动中国海外已建煤电项目参与中国碳市场;
>>设立碳市场基金,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碳市场;
>>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关于碳市场的合作交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市场建设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
>>在中国全国碳市场运行相对成熟后,逐步探索不同类型的“一带一路”碳市场链接方式和合作方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8月9日正式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并指出,目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为几千年来甚至几万年来前所未有,且上述变化在未来数百到数千年不可逆转,而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来多种不同的组合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升温而增加。上述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各地区进一步携手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性,报告中特别强调除非立即采取快速的、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否则全球的1.5℃温控目标将无法实现,这就需要全世界各地区共同携手从政策、技术以及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和层面做出努力,而逐步推进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并探索相关链接机制将为形成合力奠定更为坚实的合作基础,并进一步丰富地区间合作框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