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生物丨作业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但90%的老师都浪费了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如果作业仅仅是刷题,虽然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当中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存在问题,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知识的重点难点有没有突破和掌握、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如何,却看不出来。
张敏老师针对学生作业这个细小而关键的维度,生发了非常精彩的创意,相信会给每位老师启发。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知识的重、难点最容易暴露出他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而反映这种差异最好的载体就是作业。
我们经常面批学生的作业,让作业发生在教师和某一位学生“一对一”的对话交流当中,这对该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但是作业的价值就不能最大化,没有放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经过这样的思考,我开始收集学生的作业,并分析作业,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作业展示出来——让作业作品化——有的作业粘贴在了展板上,有的作业粘贴在了教室橱柜的柜门上,还有一些作业贴在了教室外面的墙壁上。
教室柜门上的作业
如何实现作业的作品化?首先应该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个重难点当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作业:
第一项是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并用手机拍照,通过这样的一些照片,学生看到的是不同细胞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为了让学生发现动植物细胞所共有的结构和功能,我又布置了两个作业:绘制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构建细胞结构和功能知识框架。
后面两个作业我没有给学生任何的指导,至于学生怎么画,如何构建,完全是他们自主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再现。
当我把作业收上来的时候,我惊呆了,我发现学生在用各种不同的“生物语言”诠释他们各自对这一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应该在教室里展示哪些作业呢?展示的原则是什么呢?经过思考,我以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作为作业展示的标准。
我们的展板上一共展示了四种思维类型的学生的作业,第一排是能够用美术的触角来表达生物知识的类型,第二排是能够用简单的线状结构图来表达生物知识的类型,第三排是能够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框架的类型,第四排是传统的梳理知识的类型。
把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成果展示在教室里,是为了让“作业”这个载体唤醒学生的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告诉学生,同一个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合理、科学即可。
第二,把不一样的思维按照类型展示在教室当中,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习他人,发现自己,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如果我们的作业只停留在这里,那么作业作品化的价值实际上并没有挖掘出来。唤醒学生学习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所以,我对每一份作业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每位学生作业当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特点。
首先看第一排用美术触角来表达生物知识的类型。
王同学的作业,颜色表现得非常到位,说明她对美术颜色的感知力很强;而且结构的层次明显,说明她有立体思维的能力,她是可以用画笔表现出生命之美的。
崔同学的作业,不仅画出了细胞的整体结构,还多了一个放大镜功能,画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明他在学习的时候,看到了细胞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具有微观和宏观的视角。
海同学的作业,把动植物细胞放在一张纸上进行比较,实际上当时的作业是让学生选择画动物或植物细胞当中的一个就可以,而她在把动植物细胞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与联系。她把相同结构的文字表述放在了中间,把不同结构的文字表述放在了上下,这样整个细胞结构和功能就一目了然。
从这几张作业当中,我们也看出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数量是不同的。
王同学既画了细胞的结构图,还完成了一份知识框架,图文分离的作业说明这个孩子图文转化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另外三份作业,不仅画出了细胞的结构,还在相应的位置写出了其功能,构建了图文并茂的知识框架。
在思维导图这一类型的作业当中,学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他们还是有一定共性的,共性是能够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知识梳理得到位、全面,而且知识间的联系清晰,通过思维发散构建知识网络。
在四份思维导图的作业当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点:
张同学的作业,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细胞膜功能上,用图配文字加以说明,非常形象、直观。朱同学的作业,细胞结构间的区别联系分析得很到位,在细胞器的这一部分内容当中,她从无膜、单层膜、双层膜三个纬度进行归纳分析,并配图辅助说明。
从这两个学生的作业我们可以看出,她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和提取主干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冯同学和薛同学的作业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厘清概念的不同层次,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树状知识框架。
在传统的梳理知识型的作业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的优点是知识点全面;不足之处是主线不突出,面面俱到。这就说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主次之分。找到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之后,我们就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跟进式的学习设计。
对于王同学,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把生物教材中的不同结构、生理过程用图画出来,同时配文字说明,实现图文的转化和结合;
对于崔同学,建议他运用对比的方法,梳理可以比较的知识点,并进行比较;
给海的建议是继续用对比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养成局部和整体统一的思维习惯。
给其他几位同学的建议是:第一,在读书的时候,理出知识主线,整理笔记;第二,做题的时候,画出关键信息,并写出解析;第三,构建树状知识框架图。
如果作业的这种思维差异的完成,仅仅是在课下进行,我们的课堂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所以我让作业的差异走上前台,进入我们的教室,进入我们的课堂,来改变我们的学习。
我把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使其成为学生再次自主学习的素材,而这个素材分成了三个等级——有难度、中等难度和高难度。
在课堂教学当中,我把图文转化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整合在一起,分配给他们图文转化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的讨论,完成学习目标;
对逻辑思维比较弱的学生,布置给他们有一定逻辑思维含量的问题,让他们通过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逻辑性很强的学生,组织他们完成高难度的学习任务。
现在我的课堂改革仅仅是刚刚开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因为我们关注了学生,并且对他们的作业进行了不同的分配和调控,以及课后给予学生个别化指导,学生在生物学习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王同学后续的作业,将她前后两次作业相比较,不难看出,她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模式图画得没有以前好,但是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是文配图的方式,这说明她已经能够掌握生物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图文结合。
崔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生物,在完成细胞呼吸作业时,他不仅画出了有氧、无氧呼吸过程的区别,同时还用文字来比较有氧、无氧呼吸的概念。在光合作用发生史的学习当中,他梳理了科学家的科学实验,以及科学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段同学的笔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了,主线已经非常清晰,而且在她的笔记中,对于一些重点的内容,复杂的内容,也是通过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简明扼要。在做题的时候,她不仅画出了关键的信息点,还在每个题上写出了相应的解析。
朱同学的作业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图文结合、文说明图的做法。在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个作业中,她梳理出了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样一条主线,清晰完整,而且注重了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发现,在作业作品化的过程中,在和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可以从最常见、最熟悉、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入手,让不一样的思维走上前台,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课堂。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首发于《基础教育课程》2015.6(上半月刊)
作者丨张敏(生物特级教师,现任职于北京十一学校)
图片丨花瓣网
编辑丨邹雪平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理化生”相关内容
/ 项目式学习 /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
/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年度创新教学设计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