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师王笃年:32年,不断追问学习的意义和本质
32年,不断追问学习的意义和本质
说起来,我这个人的个性不是特别适合当老师,比较倔、不柔和。高考那年,山东师范大学提前录取,结果课堂里就多了一个化学老师。
从毕业到今天,我在这个讲台上整整站了32年。这32年里,我只做了一件事,那是我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科学学科(理科)的教师,就是科学界派往课堂的代表。”
我努力地做了32年的代表,并经常把自己的教学生涯比做“先结婚再恋爱”。我想,我的经历与思考,或许会给正在学科代表这条路上艰难行走的很多人以启发。
刚上大学的头一两年我没什么感觉,人家上课我也上课,人家做题我也做题。真正让我对教育有真切的了解,让我下决心要干一辈子教育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讲的是“培养人,教育人”。
参加工作以后,我又陆续看了《帕夫雷什中学》《爱情的教育》《给儿子的信》。工作之初,我有幸在高中的图书馆里翻到《马卡连柯全集》,这套书共有七本,第一册我读了两三遍,其他册都读过一遍。
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称马卡连柯为自己精神上的导师,马卡连柯也是主张“培养人、教育人”的。
在这段时间,我还读了很薄很薄的只有四五十页的世界教育名著、美国人布鲁纳写的《教育过程》。
这本书在英才培养方面给了我很大启发,比如,对优秀学生完全可以实行直线式课程,不用螺旋式课程;理科教育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完全的逻辑化,可以是跳跃式的。
此外,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以及《教学论与生活》,这些书都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
1998 年,我有幸参加了一个有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研究工作。那段时间,我进入了人生中第二个阅读高峰,非常认真地读了好几遍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等有关书籍。
最终,我们课题组成员编写了一本关于学习能力的专著《学习能力学》。我们提出:学习能力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高度网络化、概括化、程序化了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的总和,学习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
2003年我来到北京。来北京之前,我的一些好朋友、老同学告诫我:“你在地方上教的都是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那么低,学生水平可差了,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
结果我刚来到十一学校,就被学生问住了。我忽然意识到,对好学生来讲,不能只靠老师在那教、教、教。只有老师教的话学生就只能达到老师的高度,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动,让学生学,才能让他们具备学习能力。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开始转变——以问题带动教学。我给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讨论、学习。
那时候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化学教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才是他们终生受用的?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应该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呢?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呢?
我相信问题的力量,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即使把书背下来也没有用。而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对过往知识的质疑能力、提问意识……
学生们动起脑子来以后,想到的问题,可能是你绞尽脑汁备课都想不到的问题,那种思维的跳跃和组合,会带给你很多惊喜和思考。
我上课用的PPT上都是学生的问题,没有教案。所以我经常跟人说,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正经地给学生讲过课了。
慢慢地,通过读书和思考我意识到,不同阶段的教学不仅仅目标不同,而且方式方法也应该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中学生,课堂上还要不要由老师代替学生读书?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东西如果完全是教科书里描述的东西,那样的教学效率如何?
所以,我开始尝试“大单元五环节主体性学习模式”,并一直坚持至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自学自研
“自学自研”环节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预习”,要求学生在此环节自行解决大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元素化学的物质性质部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课外实验、网上观看视频、课外讨论等途径,在知识掌握领域基本达到传统教学中终结性检测的水平。
一个章节如果有三节课的内容,我就给学生三个课时,让学生自学、自读。学生在自学自研过程中必须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多少、质量水平列入过程性评价。
每一单元教学中,我都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命名班级的“提问之星”,优质的问题可以获得推荐——期末参评学校层面的“课堂金思维”奖学金。
对于如何自学自研,在我们提供的读本序言中有明确的指导:你要耐住性子阅读,边读边写下自己想到的问题,等后边阅读过程中明白了的,可以划掉,最终把整个写有问题的草稿呈交老师,这就是你自学自研阶段的作业之一。
这个环节的重点在“研”,老师要给学生留足课堂时间,并“管住自己的嘴”,不要看到一两个学生有问题就让全班停下来去“提示”;而学生独立闷头读书(不准交流)、思考、笔记、练习(落实基本知识)、写出自己的问题,最后一节下课时收缴问题纸条。
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学情、引导自学的方向。而命题依据是读本与课程细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记忆型知识,如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少涉及综合能力型、创新型的题目。
可以课堂、也可以课外自测(课后作业),一般发答案、不统一讲评。学生如果能够取得85分的成绩,可申请不再参与下一环节的课堂讨论,利用这些课堂时间“自主研修”(不进教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问题讨论与实验
课堂讨论与实验则完全依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展开,老师梳理学生交来的问题小条,把大家比较集中的疑惑整理、展示给全体同学(个别的则直接把答案返还学生或课下个别解决)。
通过课堂讨论逐一解决,必要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或辅以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
教师收阅、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识别、选择、组编学生提问中那些有价值的学科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核心话题。这一时期,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发言为辅,控制讨论的方向、集约化。
课堂的目标需要瞄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而非传统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知识巩固和应用
这一阶段的习题依据课程标准精心选编,具有系列化、阶梯化的特点。可穿插于课堂讨论期间,通过跟学生协商,规划大致进度。也可以通过跟个别学生交流、答疑,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单元检测与讲评
单元检测试题命制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也包含一些课堂讨论中涉及的学科前沿知识。
对于自主研修的学生来说,单元检测与讲评环节其实也是一种“补课”,因为他没有参与课堂研讨,很多时候他们获得的是偏低的分数。但通过考试、试卷矫正,他们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
单元试卷讲评课,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科认知的深化,更是学习策略形成的重要一环。
由于试题是依据“教-学-评”细目编制的,对于学习目标的覆盖比较全面周到,所以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可以获得班级全体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数据,据此开展的讲评课针对性好,学生收获大。
单元试卷的命题原则需要:(1)根据课程标准与学情;(2)与自学检测、课后练习的一体化——形成性评价,非终结性评价。
2010 年,十一学校申请建设了一个科学实验班,我有幸成为首届科学实验班的班主任和学校科学实验班课程的主管。在对这个优秀群体的教育教学中,我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尊重学生集体的决策。
科学实验班入学后的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引导孩子讨论认识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如何发扬自己的特长。
对于优秀学生,多些启发引导,少点“规范”、“管理”,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所以学生们都乐意跟我分享他们的进步、他们的思考,遇事也乐意来找我聊聊,听听我的想法。
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首届科学实验班毕业生30人,有7人进入美国知名大学,17人升入清华、北大,其他6人也都进入国内顶级大学深造。
自2011年开始,十一学校“课程分层、选课走班”的改革由教师为学生提供读本,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
虽然编写读本、细目占用了几乎全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但是这件事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很有价值,内心非常充实。
有的记者采访我时,希望搜集一点点我在参与学校课改过程中的“纠结”、“困惑”、“苦恼”和思想转变的“故事”。
结果很是令他们失望,因为我很适应这种改革,一直是站在改革前线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者。虽然我今年有五十多岁了,但是我还是要下定决心,迎接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给科学学科教师的10条建议
1 .理解课程标准,从研究和使用高考试题入手,是我一直以来给广大青年教师的建议。
如果说,课程标准内的条文是课程内容的“骨骼”,那么教科书、高考试题等,就是课程内容的“筋肉”。
2 .作为理科教师的科学素养,首先表现在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上。
能够以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深奥知识的教师,才堪称真正的教师,也才能真正使学生佩服,进而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3 .坚持读本学科最前沿的报道,能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去教,你的教学才算是有活力的。
4 .使学生感觉到我的教学是有用的,我所讲的东西都是离他们很近的,这才是能让学生对化学真正感兴趣的方法,也是化学教师“抓住”学生的“妙招”。
5 .你对待自己专业的态度,其实就是你的人生态度,这将必然感染你的学生。
我们作为化学学科教师,必须认真关注、努力践行学科教育原则,把学科教学做成学科教育,把学科教育做成人生教育。
6 .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教学过程要据此去设计;教学设计,除了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也要探寻他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7 .中学理科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跟孩子交流我们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看法,交流问题解决的思路,让孩子有所参照、受到启发。
即使我们自己的看法有时并不正确,或者我们还没有得到问题的根本结论也没有关系。
8 .看似距离“考点”比较远的东西,其实于学科认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们才是化学教育的高阶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地之处。
9 .作为科学学科老师,需要有质疑精神和从原点出发思考本学科问题的意识。
只是努力去解释教科书,只按照“前人怎么说的”去讲解课程内容,那么教育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学生永远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精神,不会具有探究意识。
10 .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跟人的体格天生不同的道理一样,人的智力基础也是天生不同的。
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你就无从对学生进行具体、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
星教师原创首发,转载联系授权
图片丨花瓣
编辑丨张丹丹
如果你也是我们寻找的“星教师”
欢迎来稿:946114257@qq.com
/ 蒲公英大学2018核心通识课程 /
/ 物理化学生物年度创新教学设计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