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最后的守望: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7月18日下午,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我总是记着我的第一身份:小学老师;我的责任:教好小学生;我的岗位:在小学。
把青春献给孩子们,从生命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值得的。
——李吉林
”
今天,我们一起来再听一听李老师的声音,再读一读李老师的故事!这些教育智慧可以成为照亮我们前进路上的光!
在李吉林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首先想到的,
还是她牵挂一生的儿童
今年4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须住院治疗。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选择了和她的工作地点,她牵挂的孩子只有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住院的当天,李吉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据相关病区的医生护士回忆,李吉林住院后,每天早上,她都要打开窗户,坐在床上,聆听窗外孩子上学时的熙熙攘攘,聆听每日学校上下课铃声的清脆嘹亮,聆听隔壁学校发出的每一丝声响。
听到动情时,她还会慢慢从床边站起,看看她最牵挂的儿童。她曾和自己的徒弟聊天说:“我在这里能够看到你们,当我看到你们在伏案工作,看到孩子们在开心玩耍时,我就放心了。”
李吉林在生病住院期间,仍旧想着自己的工作。每次有同事来探望她时,她总要和他们讨论工作,讨论自己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在哪里还要修改,在哪里还可以优化。
多位经常探视李吉林的同事回忆道:“李老师只要看见我们来,在病床上的她就拉着我们聊孩子,聊工作。我们都会发现这时的李老师,连眼睛中都透出着力量。当被医护人员和陪护家属劝阻后,李老师眼睛会暗淡,情绪会低落,但她随后总会加上一句‘快回去工作’。”
2009年,李吉林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一文中写道:“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已奋然前行30年,围绕儿童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心无旁鹜,从不敢懈怠。30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也都习惯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工作着,心里觉得特别恬静而清新。因为想的,读的,写的就是‘儿童’两个字。”
一生为了儿童,一生奉献给儿童,一生为儿童研究儿童,李吉林做到了。
从18岁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开始,
李吉林就与小学教育开始了一场“旷世之恋
李吉林在中国的小学教育领域中是一面独特的旗帜,自1956年担任小学教师以来,李吉林花费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探索小学教育的改革路径,探索情境教育的发展模式,她以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为我国的小学教育奉献了素有“中国特色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美誉的情境教育模式。
1956年,刚满18岁的李吉林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走出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走进了女师附小(现在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她顺利完成了学生与教师身份的转化,但这其中也不乏心酸和无奈。
成绩优异的她本可以在毕业后选择报考大学,或者是接受来自文化部和省体委向她伸出的“橄榄枝”,但由于李吉林出身贫寒,又幼年丧父,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也为了自己心中那个埋藏已久的当老师的梦想,李吉林就这样坚定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青年时代的李吉林多才多艺又酷爱读书,虽然放弃了报考大学的机会,但李吉林在开始漫长的教师生涯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她借来了大学教材,在女师附小里念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学。
之后,李吉林数年如一日,勤学不辍,厚积薄发,为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作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准备。
李吉林喜欢孩子,也喜欢研究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成功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李吉林每天都在思考,能不能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范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 李吉林坚持带儿童去野外观察,在快乐中阅读大自然这本不可掩卷的天书
虽然年轻,但李吉林从不刻意隐瞒心中的新想法,在学校里,在学术会议上,她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得到了同行、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直到1978年, 改革开放给小学教育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李吉林大胆地向校方提出了要求,希望学校可以安排她从一年级开始实施情境教育实验,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以后,李吉林开始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 李吉林60余年都在通师二附工作,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因为之前她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深恶痛绝,因此她另辟蹊径,在教学上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借着改革的时机帮孩子们卸下了绑在身体和精神上的“枷锁”,鼓励他们发展活泼、善良的本性,通过亲近生活和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来学习、成长。
在那个经济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李吉林所坚持的改革之路是一次艰难但充满快乐的远航,她以女性特有的韧性与顽强,把教学创新实验坚持下来,创造出语文教育的有效而崭新的模式。她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中,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 李吉林带领孩子观察日环食天象奇观
之后,在随江苏普通教育考察团访问日本之际,李吉林悉心察访域外教育思路和教育状况,比照中外教育长短歧别,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方式;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认真研究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与“情境”研究关系密切的移情心理、暗示心理和角色心理等深谙于心;此外李吉林还广泛阅读了哲学、美学、社会学的书籍,从中她深受启迪,并在不久之后将情境教学的理念向其他科目拓展延伸,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 李吉林悄悄地把自己扮成松树爷爷,和孩子欢度“童话节”
李吉林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超越自己,将情境教育不断推向前进。
20多年来,她几乎将寒暑假、节假日都用在学习与研究上。她说:“我只有把别人用来休闲、旅游的时间用上。”她把实践中的收获记录下来,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课文重点的教学》《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以及《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等8本专著,并编写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
其中《小学语文情境教育》在1999年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0年来我国进行的两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李吉林均获一等奖。她撰写的大量论文、教育散文和个案都显出新意与深度,在全国多次获奖;其中一等奖就达9项。
在李吉林看来,理论学习已不仅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先期准备,而更重要的是全面性实验改革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除了理论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更多的人忽略了李吉林常年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所付出的辛苦与汗水:为了孩子们能在作文中生动地描述日出,她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
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她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有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严冬里苦学不辍,在酷暑中笔耕不息。但半个世纪以来,李吉林没有抱怨,没有邀功,至始至终她只有那一句质朴的期望:“我一直有一个非常简 单而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情境教育能够走向大众。”
△ 李吉林为儿童设计的童话小屋
李吉林老师把这些感悟,留给了所有老师
教师工作既照亮别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15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了,在升学志愿表上只填了两个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南通师范。结果我被南通女子师范录取了。
我为什么要报师范呢?因为在我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那么崇高,那么美好。
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抱着我坐在她的膝盖上,和我一起弹风琴;实习老师送我们一只大皮球;学费交不起又是老师帮助了我;毕业前夕,老师和我们畅谈人生、理想……这一件件事情,一幕幕情景,都深深烙在我心上,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撒下了热爱教师的种子。
师范毕业,我才18岁,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分配到附小工作。当时有的老师和亲戚为我惋惜,而我到小学去工作却安心愉快。在我刚工作的几年中,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让我离开小学:去当运动员,当跳伞队员,当演员。
但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职业都没有能动摇我当好一名小学老师的决心。
我认为,学师范,当小学教师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必“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我却认为教师的工作是既照亮了别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把青春献给孩子们,从生命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值得的。
关键词:基本功
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得力于坚实基础
当好一名小学教师,在师范学习阶段,基础就要打得全面、扎实。
我在读师范时,除了学好功课外,还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歌朗诵会,创作舞蹈,学指挥、练弹琴。这些课外活动,后来在我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一毕业就教六年级,比学生大不了几岁,课外活动和女学生一起踢毽子,和男学生一起踢足球,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就融洽了。在“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运用音乐、图画、表演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得力于当年在师范读书时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只满足于能分析教材,是很不够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有厚厚几本。晚上有计划地阅读鲁迅、茅盾等名家的著作:莎士比亚、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世界名著,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而且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平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写作和反思
不会写文章的老师,怎么去指导学生作文?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好课,还要会写文章。一个不会写文章的老师,怎么去指导学生作文?
在读师范时,我有幸遇到几位很有功底的语文老师,培养了我的写作兴趣。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工作后不硬性规定练笔任务,很容易荒疏。我就在业余结合教学写作,写儿歌、写散文、写命题作文的范文,写教学经验总结。
“学”无止境,“教”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从1978年起,我开始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因为改革的需要,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我深感到一个教师要不断进取,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提高。
关键词: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要用得恰到好处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
讲究教学艺术,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要当好一名教师,光有学科的基础知识,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如同盲人骑瞎马,心中无数。
我在教学中,尽量教得“易懂,有趣”,让学生爱学。儿童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他们的主动性。
我在备课时,想方设法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有时设计一堂课往往考虑几种方案,进行优选。教案也一改再改,直到改到自己比较满意为止。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在课堂上有问有答,“问答式”并不一定有启发性。在教学时,我们必须考虑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讲《海底世界》,要让学生了解海底发光的深水鱼,如果只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照书本回答,就学得索然无味。如果只揭示深海的画面,也是静态的,不足以激起学生的情趣和思考。
我在教学时,就利用揭示的画面,加上一个可以活动的“潜水员”的剪纸,对学生说:“让我们到大海深处去看一看。现在我们就是潜水员。”说着,让“潜水员”慢慢“下沉”到海底。学生的情绪马上兴奋起来,如入海底的情境中,让他们看到海底点点奇异的亮光,并报告“新发现”,提出新问题,随即引导他们学习补充教材《海底的冷灯》,掌握深水鱼发光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关键词:真情实感
不光要有技巧,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
只讲技巧,但却引不起学生的共鸣,也是不行的。教学艺术不光是一个技巧问题,关键还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
缺乏真实的感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会被你分析得干巴巴;优美动人的课文,会让你讲得枯燥无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总是以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名山大川的向往、爱恋;备《小音乐家杨科》、《凡卡》这类课文,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自己在旧社会苦难的童年,总是怀着对这些小主人公无比深厚的同情心使教学随着自己的真切的情感进行;教学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我自己会首先被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所震撼。总之,教师应以自己心灵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心灵。
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希望未来教师们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20句话——
(关于教师、关于孩子、关于教学)
重温李吉林的教育智慧
关于教师
1.爱,是好老师的第一素养。
2.是教师,也是诗人。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3.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变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
4.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5.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的前面开拓其思路。
6.教师只有怀着激情和想象,才会产生到达教育美好境界的不竭动力。
7.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教师必须是一个不倦的终身学习者。
8.情境教育的发展正是教育科研引领我不断前行的结果。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一个“真”字,就是“真的情”、“真的干”、“讲真话”、“写真言”。
9.我总是记着我的第一身份:小学老师;我的责任:教好小学生;我的岗位:在小学。
10.要走出一条路来,必须像竞走运动员,脚跟不离地,一步紧一步,快速地走,不停步地走。
关于孩子
1.孩子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老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
2.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其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作文,应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3.我心里总盘算着,怎么用真情,用厚爱,化成善导;怎么用爱心,为他们遮风挡雨,小心地呵护,但又精心地进行历练;又怎么依循教育科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顺应儿童的天性。
4.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包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
5.教育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当下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
关于教学
1.我的教育理念非常明确——
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的学习。
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愉悦儿童的身心。
一句话,为了儿童的发展成了我终身的追求,儿童的发展,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
2.要教会每一个学生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我在教学上的最大愿望。
3.为了孩子看日出,我半夜起身,孤身一人骑着自行车赶在黎明到来前,奔向事先选定的北濠桥,我痴痴地望着,急切等待着红太阳从东方升起。
4.为了孩子观察牛,我走在田埂上,走在小河畔,望着一块块田野、一条条小河,竭力去寻找老黄牛或者是老水牛。
5.心存高远之志,在我的前面呼唤;感恩与珍惜,爱与责任,在我心中生成前行的不竭动力。
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时空,
点亮前进道路的光。
我们要用力记住,
这才是对生命的最高礼遇。
李老师,您一路走好!
End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通发布”“教师帮”
本文插画来自网络,不作商用,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编辑丨陈薇
星教师投稿邮箱
xingjiaoshi@dett.cn
邀您参与星教师问卷调查
▽
今日号外
▽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