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班主任的管理变革:“角色课程”,唤醒学生的主人意识

星教师 2021-12-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班主任杂志 Author 徐梦

作者 | 徐梦(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班主任)

编辑 | 黄春霞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某种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要求思考、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校中,每个学生也都扮演着某种角色,而相应的角色意识则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模式。


比如“一个怎么也教不好的孩子”,老师方法用尽,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破坏力升级。但当我们淡化这个孩子的这一角色意识,不再每天与他“斗智斗勇”而是努力发掘并培养他的“其他角色”,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可见,积极的角色意识,可以唤醒学生的内动力,助推班集体更好发展;反之,消极的角色意识,会限制学生成长和参与班级的活力与创造性。我尝试将这样的理念运用于班集体建设中,在班级开展了“角色课程”的教育活动。



“角色课程”的思考:

以角色意识涵育班集体


所谓“角色课程”就是培养班级学生角色意识的系列化班级特色课,让学生以活动体验为媒介,从而优化自身积极的角色意识,进而以个体内动力推动班集体建设。


1.三个阶段,解读学生的角色意识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将小学阶段学生角色意识的发展进程划分为“角色认同、角色重塑、角色提升”三大阶段。


“角色认同”阶段


一二年级时,我们往往注重规则的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了低段老师的口头禅,却忽略了此时的孩子由于环境、学习方式等变化,心中难免会存在分离焦虑,容易对原本处于全能状态的自己产生怀疑。


因此,在这一阶段,相比制定五花八门的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即充分帮助完成儿童的角色认同,让孩子真正融入校园、喜欢上班级。


“角色重塑”阶段


三四年级时,孩子开始由“我的世界”转向关注“同伴世界”,因而在这一阶段,此时孩子自我角色的确立是基于周围同伴的看法之上。班主任们颇为头疼的“中段大滑坡”现象,是因为不少儿童在升上三、四年级后,同伴交往的复杂化,学业难度的增加,使得自我角色价值突然降低,继而引发相应的学习、行为问题。


因此,在此阶段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同伴评价,提升自我价值,重新塑造新的角色意识,以符合孩子心智成熟的发展规律。


“角色提升”阶段


五六年级时,孩子迈入前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能根据自己不断浮现的目标、生成的价值及自我的感觉,描绘出自我的内在图画,形成相对稳定的角色意识。


在此阶段,若缺乏相应引导,孩子们容易被“一夜爆红、网红明星”等吸引,迷失方向。因此需要我们关注引导孩子发展内部价值,实现自我角色提升。


2.三个目标,定位“角色课程”的方向


明确了三个阶段后则要定位关键目标。在我接任这个班前,曾对我们班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我们班孩子普遍素质良好,有充分的学前教育。但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式的4+2+1结构,孩子们社会能力偏弱,因而家长更为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


因此,结合角色意识的培养阶段,我梳理出三个维度的发展内涵:“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世界”。并从这三个维度中提炼出“自信、担当、创新”三个关键词,将自信落在“悦读”和“人际”,旨在培养自信的儿童;将担当聚焦“责任”与“善行”,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将创新落在“梦想”和“创新”,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实践中,我设计了班级“角色课程”的特色课程表(见表1)。


表1:班级“角色课程”的特色课程表



“角色课程”的实践:

以活动体验唤醒内动力


班级“角色课程”利用每周四下午班本课程(40分钟大课)及中午(15分钟微课)开展活动,采用“1+X”的课程结构。


“1”是指实施中,活动是根基,让每个课程都通过序列化的活动展开。


“X”是指在活动为根基的原则之上,充分实现满足个性发展的实施策略,在此我采用了自主式实施、指导式实施、引入式实施。


1.“1+自主式实施”


缘起


在一次监考中,我看到一个女孩拒绝借同桌铅笔,问及理由,女孩说:“借了别人,东西可能会丢,我才不要借东西给别人呢。”那刻,我内心被深深震惊。


一个时代,倘若缺乏温情脉脉的互助,那么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日,社会的冷漠是否会与日俱增?但如果强行用说教的方法,告诉孩子要助人为乐,未必能引发孩子内在最真切的触动。


因此,我更倾向让孩子在活动中自行体验,产生真实的情感。


活动


于是,我开展了“同伴帮帮乐”的自主式体验课程。



思考


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二年级的孩子非常喜欢乐于助人,而到了中高段,却热情减退、冷漠相待。为何?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如下解释:低段的助人为乐行为背后,其脑回路奖赏机制是建立在外围的奖赏——如言语奖励“你真棒”之上,并未真正内化为儿童的精神需求。


为了让“助人为乐”真正内化为孩子的情感体验,我们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冷漠体验”。在这一周中,孩子们纷纷出现不适应的状态,美术课没带蜡笔,没人肯借;在校门口因为没戴小黄帽,急得跺脚,也没人理会……种种因冷漠引发的后果,孩子们已体验到。


紧接着,在互助一周内,孩子们可以尽量去帮助他人,享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亦可以接受他人的帮助,享受被帮助的温情感动。如此鲜明的对比,无须多言,“助人为乐”已在孩子们心里悄悄萌芽。


在最后的追加中,我针对上一周班级里容易出现孩子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帮的情况,开展了情景思辨的讨论环节,帮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才是适宜的帮助。


三周的自主体验课程下来,孩子们被触动了,也对“帮助他人”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这样的体验效果,远甚于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


2.“1+指导式实施”


缘起


ofo小黄车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我们班许多孩子都喜欢利用课余时间去破解小黄车密码,且引以为豪发朋友圈,吸引了一群“小迷妹”的疯狂点赞。


如果此时,我强行介入,以规章制度杜绝此类现象,或许就现象而言可以得以改善,但孩子心底关乎责任、关乎担当的种子并未发芽。


因此,在角色提升关键期的“社会小公民”课程中,就需要我们循循善诱,进行价值观的重塑。


活动



思考


六年级的孩子,处在角色提升的关键期。在这个价值观逐渐明朗的阶段,他们需要发展内心的自我价值,从而完善对自我角色的意识定位。


就像对待破解小黄车密码这件事情上,很多孩子一开始不以为然,反而觉得这是值得炫耀的新技能。但是经过了这样的一节课程指导后,孩子们发现“共享”意味着资源的共享、责任的共担。从而回归校园,寻找校园内共享事物的使用乱相,比如开放图书角的书籍总是肆意摆放,音乐室的桌椅总是被乱涂乱画……


后续,孩子们还与自己的共享合伙人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树立童趣化的提示牌、成立志愿者队伍、联系德育处每月评比 “最美使用者”。


一节社会小公民指导课,如同一盏灯,点亮了孩子对社会的小小担当。


3.“1+引入式实施”


缘起


我们学校地处商业区,边上不乏麦当劳、各种奶茶店等。孩子们热衷购买麦当劳的早餐,互相比较谁的早餐套餐更丰富,或者课余时间喜欢扎堆在校门口的台湾奶茶店里,边喝奶茶边写作业。


每天值日生扫地的时候,总会发现这个人抽屉里还有半个没有啃完的汉堡,那个人抽屉里还有半包没吃完的薯条。于是,我布置了周记,让孩子们写写对这件事的看法。


而周记交上来以后,一个孩子率性的文字让我大跌眼镜:“奶茶是年轻人的象征,哪个年轻人不爱喝奶茶。总不能让我们这个年纪捧着保温杯加枸杞吧。何况一杯奶茶才十几块,就算每天喝,一个月也不过几百块。现在那些网红直播,一个晚上就可以收入几万块。网上有个新闻,说一家淘宝店店主,轻轻松松坐在电脑前,随便点几下鼠标,月收入百万。喝一杯奶茶又怎么了呢?”


表面只是浪费现象,但透过孩子的文字,我突然意识到,这背后更是孩子对于工作的价值观问题呀。现今的媒体,淡化网红背后的艰辛,凸显网红的巨额收入,使得这群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对“赚钱可容易了”深信不疑。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去深入社会,去体验真正的工作岗位。


活动


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凭借我的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借力丰富的家长资源,进行家长引入式实施,开设“岗位初体验”课程。



思考


在活动伊始,很多孩子很兴奋,觉得可以摆脱家庭、走出校园好好玩一番,甚至还有孩子憧憬可以赚个几百块。但真正体验后,孩子们发现这并不是玩。


就像原先那个羡慕网红一夜暴富的孩子在周记里写的:“原以为开淘宝店,是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只要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可以了。但是经过这次体验后,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我们这次到一家卖衣服的网店工作室,首先要在旺旺上跟客户沟通,有些难缠的客户,为了能包邮,一直拉着我们扯,真是磨破了嘴皮子!还有些客户,在问了各种尺寸后,突然‘凭空消失’。要是运气好,遇到了肯下单的客户,那我们还要把衣服认认真真叠好、用透明袋子装好,放入小礼物和卡片,仔细地填上收货地址,核对再三,才可以将快递盒打包封好,交给快递员叔叔。今天才知道,原来电视上说的‘轻轻松松月入百万’都是骗人的。”


不仅如此,在岗位体验后,不少家长都发来微信,谈及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往在家吃饭不知道摆碗筷的,现在都能整整齐齐将碗筷摆好;以往从来不整理房间的,现在也能自己动手整理;甚至还有从未洗过衣服的,也会拿起衣服尝试着去洗……



“角色课程”的评价:

以多元评价促角色意识深化


1.静态式评价


我们班学生人手一本“银行存折”。每当他们完成一次课程时,就可以获得10、20、30的积分;同样,还可以根据“朋友点赞”获取积分,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三张奖励贴纸,可以在每次课程中奖励给身边的同学。


累积的积分可以在“大富翁银行”中换取班币,继而在心愿清单上选择自己心仪的奖励。比如30积分就可以在班级大转盘上抽奖一次,50积分则可以邀请喜欢的老师共进午餐,70积分就能带着班级动物园的小动物回家饲养两天。将课程评价融入孩子日常的奖励制度,让孩子们不亦乐乎。


2.动态式评价


比起指向结果的积分,我更喜欢指向过程的动态评价,这才是见证孩子作为个体的蜕变历程。因此在活动中,我随身带着爱心便利贴,随时写下观察到的场景,用激励式的评价语呈现出来,如“你在活动中能关注到同伴的情绪,真了不起”,又如“发现了吗?当有同学批评你的时候,你不再发火了哦”等等。


这类评价语指向儿童的角色塑造,如同心理学效应中的“镜中人”效应,帮助孩子发现在活动中点滴进步的自己。所以,当孩子们收到这些小小的纸条时,特别欣喜。还有家长告诉我,孩子不舍得把这些小纸条丢弃,整整齐齐地把它们收藏起来。


3.展示式评价


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我们班会举行“星光大道”颁奖典礼。人人分享一个在本学期的收获,可以以故事、成品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然后根据孩子们这个学期的表现,评选出“最美倾听者”“最佳合作者”“最具温暖者”等荣誉,颁发相应的奖状。


最后,男生女生双手高高举起呈拱门形状,搭建“凯旋门”,每位学生都穿越凯旋门,高呼“成长快乐”,籍此庆祝自己这一学期的丰收!


“角色课程”,就是让学生优化其角色意识,使其成为更好的自己和班集体的主人。几年的实践下来,大家都发现我班学生身上的“精气神”较之同龄孩子更强。我知道这是因为孩子身上自我发展的原动力被唤醒了。


在整个“角色课程”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教者”,不是事无巨细的“承包者”,更不是冷眼旁观的“围观者”,而是一个点灯人,点亮一盏盏摇曳的灯笼,唤醒孩子的内动力,将未来的道路照亮。


我相信,如是的教育,细水长流,温润如玉。



来源 | “班主任杂志”微信公众号



xingjiaoshi@dett.cn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