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培杰: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的5种角色

曹培杰 星教师 2021-12-23

▲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参与远程学习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未来教师的角色。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教师是面向未来的职业。我觉得,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教师,但时代会赋予教师新的内涵,未来教师将会迎来新角色和新定位。


今天会场外面的艺术展,入口就是古代先贤图,有孔子、也有苏格拉底。如果我们可以穿越到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问一问孔子和苏格拉底,你是教哪个班的?教哪个学科的?他可能压根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今天,我们往往会把教师分成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也会分成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生物教师、历史教师等。这就是工业时代赋予教师专业的鲜明特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必然会赋予教师一些新内涵和新特征。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在面临严峻挑战,知识讲授为核心的教学可能会被技术所取代。如果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同步课堂和慕课的方式,找全世界最优秀的语文教师给全中国所有孩子教语文、最优秀的数学教师给全中国所有孩子教数学,最优秀的地理教师给全中国所有孩子教地理……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教育很可能会迎来“人机共教”、“双师教学”、“多师协同”的新格局,这将极大地改变传统“个体户”性质的教师工作模式。


一方面,推动教师角色出现分化,教师不仅有教学讲授师,也有学情分析师、教学设计师、学习指导师、情感引导师等角色。近期,人社部就将“在线学习服务师”列入了新型职业条目。


另一方面,推动教师角色出现融合,在知识跨界和学科交叉的影响下,具有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全科教师、STEM教师、创客教师等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实际上,当年注重全面培养的“中师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名教师和名校长,为教育改革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教师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是把学生视为班级中的一员,而非独特的个体。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成为可能,未来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借助学习分析、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偏好,为学生提供精准学习方案。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情绪、习惯、品质、价值观等,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培养学生、成就学生。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孔子通过日常接触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在特长方面,“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学习境界方面,“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等等。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广泛开展因材施教,使学生发挥所长、克服所短。




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


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怎么教”的权利,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主要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统整课程、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受到学校关注,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使用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创设者。既要积极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个体经验的联系,也要用完整的课程育完整的人,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叶圣陶主张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即使教材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


1917年,叶圣陶应邀来到苏州的吴县县立高等小学执教,所授内容不是预设的,而是根据学生需要进行不断调整的。


他说,我是个小学教师,我的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我选国文给他们读,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文字都要选。一篇《项羽本纪》,他们于项羽兵败人散、慷慨悲歌之处,读得最有兴味、最为纯熟……那篇《两个朋友》,他们还改编为剧本,开同乐会时在学校里的剧台上开演……他们更欢喜诗。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折臂翁》,都是他们百读不厌的。他们往往作期望的语气问我道:“下星期选诗吧,好几星期没教诗了。”


可见,叶圣陶使用的教材就是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创作的重组课程。




未来教师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师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学生按年龄分班、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规范的教学流程、定期开展考试等做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这在过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效率,学校变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操作员”,学生的完备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未来教师要从“经师”转向“人师”,更加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苏格拉底常常被视为教师的典范。他把教育变成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师放在建立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并为之身体力行。在苏格拉底眼中,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识”,主张将道德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




未来教师是陶冶情感的咨询师


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的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校长时,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后没有直接批评小女孩,而是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小女孩羞怯地说:“我奶奶病了,我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了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听完后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她说:“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未来教师是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互联网正在打开学校的围墙,学习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网上,还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教学的提供者不仅有教师,也可能是农民、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能成为“教师”。


所以,未来教师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他在晓庄师范的开学典礼上致辞:本校不同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指导员和学生要整天滚打在一起,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


总之,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师。我们要从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甘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


曹培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来源:本文是曹培杰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整理




xingjiaoshi@dett.cn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线上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