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造与栖息——如何让教室成为课程

王云 星教师 2024-03-19

 

教室空间如何构造,在不同的功能之下,有着不同的答案:

作为学习的场所,我们需要强调纪律,效率,用规范化的空间与统一的评价方式相互呼应。

作为生活的空间,我们需要注意协作,沟通,关注不同学习场景的方式,注重便利性和舒适性。

作为文化的空间,我们强调文化,愿景,关注群体的共同生活准则,引入文化信息,形成与家庭,社会相通的气息。

三个答案中,标准与规则的力量正在隐退,基于教师,基于课程的个性和风格正在呈现。所以,今天,我想谈的更多的是我的教室故事,在故事里,寻找一个建造与栖息的过程。

我会从三个问题开始谈起,借助三个问题,还原一间教室的建造过程,回顾一个家园的生活方式。
 

第一问:一间教室,
最美的物品应该是什么?
 
三年前,我到了青岛,在刚刚建立的学校里,第一眼看到的教室像空旷的荒原。当时,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打造一间教室,最美的物品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答案是——书。
 

这间教室刚创建的时候,我尝试了解每个孩子的阅读需求。四年级的孩子,答案当时是杨红樱 ,马小跳.....

开学不久,他们的桌子上放着的是《绿野仙踪》、《小王子》、《绿山墙的安妮》、《柳林风声》.....

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开始读《阿加莎探案集》、《小王子》、《金庸作品集》.....

再之后,我们去读《毛泽东传》、《人类简史》、《苏菲的世界》....

书的进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活的形成。

在读书的过程中,除了少量的共读书籍以外,更多地是学生自发的选择。促使他们热爱阅读的原因很简单,课内的主题讨论,课下的氛围情境。

我们的教室处处有书,孩子们可以在沙发上,在地摊上,可以围坐,可以躺读......一切都自由自在的。

我们的生活里处处谈书,把故事投射到生活中,形成班级生活的密码,用人物的名字命名奖项,寻找自我成长的镜像....

这些书有少数是我带他们读的,重在两点:一是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情节;二是故事之外,作者的写作技能与方法是什么?

我一一为他们做了记录,一学期之后,孩子们的读书量平均在400~500万字,两年就是2000万字。


当我们寻找空间之美的时候,第一感觉往往来自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它是一切气息的起源。宫殿奢华的装饰背后是对财富的关注,权势的象征;书室的琳琅与杂乱,是精神探险的证明,我要去向哪里,我要与哪些智慧与洞见相逢......

当一间教室,以书为美,以阅读为生活行为的时候,它已经选择了一种朝向高尚,拒绝平庸的文化定位,空间气息。
 

第二问:一间教室,
最有意义的物品是什么?
 
在我的教室之中,书籍以外,就是照片,各种各样,处处摆放。

书籍象征方向,照片讲述历史。

人类为了拒绝生活的平庸,设定了节日,让一些原本普通的时间被定格,赋予意义感,神圣感。这些时间的背后,是一个个族群不断发展,生长的历史。回顾他们,我们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我在教室里,用照片定格时间,点亮那些瞬间,记录一些有意义的节点,形成故事的意义。用西方社会学家的话来说: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

教室的照片有很多,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象征起点的:孩子们与这间教室的第一次。他们到学校的第一天,他们第一次自己做项目,第一次参加学校的升旗.....

记录生活的:一间教室的喜怒哀乐。他们努力的场景,争吵的故事,捉弄彼此的喜悦,遭遇失败的沮丧.....

展示风采的:我们的童话剧照,外出调研的成果,每个人最美的造型....


当这些照片置放在空间之中,空间就与时间产生了关联 ,它具备了生长与延展的属性,每一天,每一刻,每个人都站在了历史之中,成为叙事线的一部分。

每个孩子意识到,他在教室里的每一天都是“英雄的旅程”的一部分,他不是一个简单平庸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
 

当一间教室,时间性被呈现出来,生长与希望,过去与未来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人在其中,必然生长。
 
 
第三问:一间教室,
最有价值的物品是什么?
 
上面两个问题,我不觉得答案应该是一致的。但第三个问题,应该固定。它只能是孩子的作品。毕竟,唯有如此,学习的意义才能彰显,而这是教室空间的根本所在。

我的教室里,每一面墙都是孩子的作品展示空间。

我们把孩子书写的虚拟自传挂在墙上。这是我们花费两周时间经历的课程。他们读大量的传记,找到其中的规律,练习技法,最后展开愿望与想象,站在未来的视角写作,写出自己的一生。当作品完成之后,他们写下前言,我为此布置了“作者签名处”,并且通过游戏来完成每个人不同风格的签名。
 

我们读《论语》、《小王子》一类的经典,孩子们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某些概念的解析,比如“君子”“仁”,还有“小王子的旅行”……

我们开展相应的项目,比如,围绕“大航海时代”的航行图示,比如,以长安项目为背景的历代服装的演变,比如,针对家庭收支预算的统计表格。
 

这些,不是作业,而是作品。作业是一种标准下技能的练习,是用来评判的材料。作品是个人发现的展示,是成就与梦想的直观体现。

一间教室我们必须用作品说话。它们在,它们出现,每个孩子的学习意义就得到了保证。当每个孩子身处教室,放眼望去,都是自己不断前行的作品,不断生长的痕迹。他自然而然地明白,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努力探索世界,发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三个问题之后,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北京赫德学校。


这是北京赫德的中文全课程展示。在视频中,我们发现一所学校变成了森林,一个森林变成了学校。

孩子们在教室里经历了童话,诗歌,在学校旁边的树林里探索着自然,感受着生活。二者的交互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空间。此刻,校园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校园不是固定的建筑,而是流动的生活。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硅谷。

在美国的科技中心——硅谷,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每间教室都像集装箱一样,布置很简陋,跟我们印象中的美国教育相去甚远。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排名全美前1%。它附近的微软、苹果、谷歌等公司的高管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
 

它何以如此?

这所学校的学习目标中,部分直接与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联系,并且要求孩子们要把这17个发展目标变成具体的生活探究。

他们走进社区,了解哪些商店可以盈利,哪些商店可能倒闭,并说明原因。

他们关注环境,建立关于加州某种濒临灭绝的海龟保护项目。聪哥一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对不同阶段的海龟应该如何保护的项目研究工作。

这样的学习注定了每个孩子的生长始终和世界一体发生的。他们站在校园内,心里却装着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那么,最后来回答,教室是什么?
 
它是文化的流动空间,每个人身处其中,心生向往,朝向远方。

它是生活的叙事时间,每个人都发现具体的时间,每一天,每一刻都被赋予意义。

它是成长的实体具象,每个人用自己的作品说话,打造梦想的时候,发现自己。

它是未来世界的预言,今天的学习认知当下的世界,改变世界的未来。
 
这一切,都发生在具体的建造过程中,教室从来不是一个具体的,固定的答案。它与时间,故事,人类社会的呼吸紧紧相连。

本文来源于王云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一班一世界的演讲内容整理

作者 | 王云(南京赫贤学校小学部校长)

编辑 | 清落

排版 | Maggie



xingjiaoshi@dett.cn

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