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习,云谷学校这样做
当看到“场景革命”这个词的时候,我脑中的画面是几个孩子的小脑袋凑在一起,在教室某一个角落讨论、设计,或拿着工具真刀真枪地做一个作品,这些画面让人觉得非常亲切,所以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习。
Mind and hand(知行合一),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一直在告诫学子们,学习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当然中国古代也不乏这样的说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陆游的这句诗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的知识总归是浅显的,要知道它的本质,就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学习。
什么是真实场景的学习呢?为了让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我和团队从学科角度出发,对“真实场景的学习”下了一个定义:
真实场景的学习是基于学习目标,通过设置积极真实的实践场景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开展学习,这种场景包含了比较复杂的或接近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情形,学生将调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它的四个维度——目标、内容、环境、评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目标决定内容,在内容实施的过程中去实现目标,而同时目标又是选择或者设计评价的一个依据,通过评价来支持和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是三者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维度——环境。那么接下来我想就围绕四个方面给大家做具体的阐述。
设置真实的学习目标
▲ 云谷学校的素养框架基本框架
这张是科学学科的课程目标。
▲ 科学学科的课程目标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组会根据素养框架,再结合科学的课程标准,研发课程指南。从课程总目标开始,设置年段目标,然后再到具体的每一个学习项目目标的设计。
我举几个例子:
▲ 晶致生活
▲ 心跳过山车
▲ 无中声有音乐会
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有了目标,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都已经基本知道要走的方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怎样的环境也已经明朗了。
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
我给大家看一些照片。
我们科学教室挺大的,工具架将教室前后隔断,这张照片是科学教室的一个区域。孩子上课的过程中只需要用到教室2/3的地方,后面1/3就用这个方式来呈现,架子放好以后,后面的空间完全可以用来操作。那空间有限的教室,可以用工具墙的方式来呈现。
再来看一个细节,这是工具和材料:
下图是我们为孩子们做的一些装备:
在这样的环境建设中,我们想做到两点,第一,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安全感;第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孩子在教室能够找到项目设计中会用到的很多材料、工具,这能给他很大的安全感。即使有时候会有一些超出想象的工具需求,老师也会购买添置,或者申请经费,让学生自主购买,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这个教室空间就在孩子的身边,里边的材料和工具随时可以取用,孩子体验非常方便,学习效率自然提高,这是学习环境的建设。
设计真实的学习内容
基于学习目标,我们构建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称之为“学习项目”)。
这些项目跟平常意义一般的操作活动或者劳动作品是有区别的,所以这里就给了我们一个命题——当我们在开展这些项目的学习的时候,它的真实性到底在哪里?
缘于真实的需求
例1: 心跳过山车
我们可以为弟弟妹妹或你的小伙伴设计一款过山车:
1.设计并制作一座有惊(刺激)无险(不脱轨)的“过山车”。
2.轨道总长超过两米,包括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轨道有不同的坡度、倾斜度以及两种以上运动形式。
3.整座“过山车”要稳固,便于移动、搬运。
4.积极寻求合作,共同完成。
比如“心跳过山车”项目,源于要为弟弟妹妹或者小伙伴设置一款过山车的需求。这是科学课程《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内容。事实上,孩子们在完成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特别多,比如什么叫“有惊无险”?如何设计不同坡度的轨道,才会让小车运动起来又不会掉落下来。
当然在实际操作当中,这辆小车是用一个球来代替的,球在倾斜的轨道上既要往前运动,又不能滑落下来,就需要学生积极寻求合作,那怎么去寻找合作伙伴?伙伴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
“心跳过山车”项目是基于孩子的生活,运用掌握的知识,设计产品服务生活。
例2: 一分钟计时器
贫困山区的小伙伴需要练习跳绳,计一分钟跳绳个数是衡量跳绳能力重要方法,他们需要有一个计时器来计1分钟跳绳个数。但是,市面上常见的计时器均会超过十元,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款成本低于三元的计时器。
下面我来讲第二个例子——一分钟计时器。源于贫困山区的小伙伴需要用计时器来记录一分钟跳绳的个数,因为计一分钟跳绳的个数是衡量跳绳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市面上的计时器价格超过十元,比较高,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款成本低于三元的计时器。这是科学课《时间》单元结束后的一个项目。
“一分钟计时器”项目的需求是面向孩子的现实生活,与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相联系。
我们不妨大胆做这么一个假设,如果孩子设计的这块低于三元的计时器成功了,那投放市场的时候,受益的就是贫困山区的孩子。
从这两个例子当中,我想向大家说明的是,在构建需求的时候,其实“需求”是有逻辑的。比如说低端的时候,需求是来源于他的生活,接近他的生活,服务他的生活。到了中高端的时候,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走进生活中的社会。到了高段甚至初高中段的时候,我们可以引进更接近于世界的话题。
开启真实的设计
▲ 学生设计稿
项目内容出来后,孩子就要进入设计环节。这图是孩子的设计稿,可以看出来设计得非常稚嫩,但又非常有意思。仔细看会发现他用一个小圆圈代表小鱼,一条竖杠代表挡住鱼缸的水流。更有意思的是名字——鱼之家。他认为当你打开“挡板”时,小鱼就会游出去做客,当你“挡住”的时候,小鱼就在自己的家里。这条小鱼的生活跟他在城里的生活很相似。
▲ 学生设计稿
这张图就更有意思,“云谷第一船”设计图,尺寸标得非常规范。
这只是其中的两张设计稿。而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孩子们所有的作品都在盒子里留着。
其中我想向大家说两点。第一点是设计的学习路径。
这个路径其实不复杂,学生设计—交流设计稿—修改设计稿。经过一轮的修改,我们更看重的其实不是这条链路,而是在这条链路当中会发生的故事。
比方说项目可能先独立后合作完成,就需要学生把自己设计稿的最优部分在小组里展示出来,这个过程就将孩子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与孩子的关系尽可能提升。
当然交流也是老师指导的过程,也就是老师怎么倾听汇报,怎么给到学生建议,怎么点赞,当建议提出的时候,教学生用一种怎样的悦纳的心态来对待。而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很多故事,人与人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第二点,设计表达的能力发生变化。
低龄段,一般是用草图加口述的方式表达;中龄段,一般用文字描述表达或者平面图加文字表达的方式;高龄段,平面图有尺寸、有数据,做得更全面。就像上文那张图,它基本属于中高段水平,再往后发展,到了初中、高中,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用软件来做图。
当设计图出来以后,经过几轮的提意见点赞或者说修改,它会形成一个终稿,当这个稿子定下来的时候,会进入真实的制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依据地图来施工的一个过程。
进行真实的制作
这个过程也给大家看一些照片。
这个孩子在做一个产品的零部件,还要把它搓出来,工具很简陋,但是他很有耐心。
上面这张图呈现的是,管子太长了,需要把它锯断,孩子拿着工具怎么锯都锯不掉,因为它表面打滑,右边那个孩子说我来试试看,仔细看这张图,缝已经锯出来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可以帮你”时时发生着。
左图,是在做鱼缸的创意移动数据时,孩子说再去打一个孔,是给小鱼呼吸的,但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因为工具运行起来转速还是很快的。
右边这张图的孩子们做云谷第一船时的一个画面,他们在用胶连接木板。其实这张照片我想和大家看的是后面的那两位同学,后面的那两个男生,他们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当时的画面是这两个男生还在讨论设计稿,他们认为设计稿还有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分工是非常明确。
在这么一个真实的场景当中,你一定能听到电钻声、钢锯声和各种材料的碰撞声,也一定能看到孩子们互相讨论的声音,甚至是争论的声音,教室里一定是热热闹闹的,但我想一定是有序的。
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是场景当中的主角,那么在这个场景当中老师到哪里去,他要做什么?
我们来看,作为老师可能唯一要做好的事情是支持和协调——引导讨论风险、协助解决困难、协调处理关系。事实上在项目开展的过程当中,孩子每走一步,每做一个制作和产品,都意味着风险。
这个风险一是能不能符合需求,符合程度是多少,甚至有的孩子做出的作品或者产品,到最后跟需求之间相差甚远,这种风险是需要老师引导孩子们去讨论的。当这种风险发生的时候,其实孩子们有很大的挫败感,这也需要老师引导。
协助解决困难是指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很多孩子都会遇到困难,有时候老师都应付不过来,有些孩子的设计很大胆,但是制作难度却很大,他没有到达年龄水平,还没有到达他的能力阶段,就需要老师给到学生很大的支持和协助。
协调处理关系,我们更看重的是过程中孩子与孩子发生的故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制作、有交流、有讨论,矛盾分歧也都会产生,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作为老师,我们就需要全身心投入到过程去关注这些孩子,去关注这些矛盾,关注这些分歧。
在云谷有一个理念——关注到人,看到每一个人。我作为老师是非常认同的。
在这个场景当中,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老师的身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我是一个导师,我是以导师的身份进入到了这个场景当中,所以在处理孩子与孩子相处时,我是导师的身份,能处理的就处理掉,当处理不掉的时候,我可能会联系孩子班级所在的导师团去处理。
开展真实的展示
▲ 学生展示
这张图片是孩子们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接受点赞,当别人表扬你的时候,一定是很开心的,所以我们看到两个小女孩笑得很开心。当然也有老师提出建议的部分,下图呈现的就是老师们的支持。
在展示环节当中,我们其实做的也不复杂,只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小组展示,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这里主要是三个维度:
第一,你的作品是如何去满足需求的;第二,创意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在整个项目推进和合作过程中,有哪些美好的故事、伤心的故事。
我们坚持先点赞后建议的原则,我觉得这是人与人相处说话的一个方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当然对于点赞不回应,到讨论改进环节的时候,我们会进行自我回应,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其他组同学给到的建议合理还是不合理,可以怎么处理,那是在讨论和改进环节中自我消化分析的。小组的同学坐下来去讨论这些话题,然后进行修改。
实施真实的学习评价
评价是依据目标设计的,高质量的评价绝不仅仅起诊断和检验的功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因此,我们在项目开始前就将评价前置,让孩子明确知道在项目中自身可以努力的方向,这必然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这张图就是“心跳过山车”项目开启的时候,孩子们就知道的评价内容。在项目推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学习环节(或者项目阶段)都需要有适时适当的评价。让孩子能时时看见自己在项目中的学习状态和任务进展。
更重要的是,当看到孩子学习发生的时候,我们也许更应该看到的是人的过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孩子们与人相处的情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一些问题,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这张图,小朋友说一开始分工不是很好,进度非常慢,分工之后事情就变得很快。我们要看到人的部分,所以我想他是一种安全上的评价。
最后我想请大家看一些照片,它不仅来自于科学学科,因为真实场景的学习,不止是在科学学科中发生,它在我们学校的DT课、融合课、PBL项目、数学课等诸多课程和项目里不断发生着。
希望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吸收营养,发展能力,成为自己,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本文整理于陈杭老师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未来学校建设峰会的演讲。
作者 | 陈杭(杭州云谷学校小学部)
编辑 | 田佩
排版 | 阿加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