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流行离别的世界,我们怎么教“告别”丨清明策划

星宝 星教师 2024-03-19


为什么人会变老?
为什么人会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关于活着这件事,
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师。
但我们很多大人以为
将死亡与孩子隔离是最好的保护,
对这一教育的“死角”
闭口不谈或搪塞过去,
是最日常的场景。
殊不知这种做法,
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有一次,

王老师在学校里

捡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

本想和学生们一起救助,

但它很快就死了。

她就带着孩子们,

在操场某个角落里挖一个坑,

把小鸟埋了。

学生们纷纷采了花草给小鸟装饰坟头。

但到了下午,

这只死鸟就被人挖了出来。

当有学生气愤地来告状的时候,

王老师带着他们,

再次把小鸟埋好,

并给他们读了作家李娟

在《羊道·深山夏牧场》中的一段话:


“当汽车经过穆斯林墓地时,不管是什么样的哈族司机,不管老的少的,不管是严肃踏实、爱听阿肯弹唱的中年人,还是染了红毛、整天沉浸在震天吼的摇滚音乐中的小青年,都会郑重地关闭音乐,等完全经过墓地后才重新打开。关掉又打开,也就几十秒时间,我从没见过一次被含糊过去的。敬重先人,敬畏灵魂的话,心灵的洪水再怎么肆虐也不会决堤……”


读完这段话,

她问学生:

“你们听懂老师的意思了吗?”

学生回答说:

懂了,

老师是想告诉我们,

小鸟也有灵魂,

死去的小鸟灵魂应该得到安息,

不应该被打扰。

老师点头说,

是的,

你们回答得很好。

然后,没再多说什么。




为了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生死,

一个叫三五锄的幼儿园,

开设了《神怪课》,

课程最开始

老师给孩子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讲完抛出问题:

盘古有没有死,他到哪里去了?

只有一个小女孩认为盘古死了,

她说:

“盘古自己一个人在世界上,

孤孤单单的,

那还不如死了好。”

这是来自一个五岁孩子的死亡观:

孤独比死亡更可怕。

在课程最后,

老师邀请孩子们画一幅画——

盘古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

而第二天,

每个孩子都收到盘古的一封回信。


“孩子们非常感谢你们的来信,

我也很乐于看到现在的世界是这样多姿多彩。

人们往往把一个人再也消失不见称为死亡,

就像方糖融进水里,

再也看不见他们了。

但是当你喝水的时候,

却能感受到一丝甘甜。

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是一笔财富,

他们的经过都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


课程结束后,

每个孩子们都拿了这样的一封信回家。

当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面对死亡时,

他们会反复阅读这封信来回应自己内心的疑虑。




美国有一位老师,

每年会带130名高中的高年级学习者

去参观殡仪馆。

他和每一个学习者仔细审视

“围绕着死亡,

人们会做出哪些反应和行为”,

同时演练应对机制,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向

悲痛的朋友和家庭伸出援手。

在其中,

他们会了解规划葬礼的各个步骤、

可用选项、以及相关费用。

学习者们可以提问殡仪馆的

设施以及棺材样品室和接待室。

最后,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在

殡仪馆里写一篇感悟,

回顾自己学到的东西和感受,

不过,

殡仪馆只是课程的高潮,

课程之前

他和学生已经讨论了

“悲痛”及其各个不同阶段。

例如做一个“失去”的时间线,

列出从出生到现在

所有引发过“悲痛”情绪循环的事件,

明确每一次经历的情绪。

那么,

当身边朋友或亲人

正在亲历这样的伤痛时,

我们该如何做出共情的反应:

何时应该聆听他人、

何时又该袒露自己的痛苦

心理学家丝尤克(Silk)

和家庭调解人高曼(Goldman)

提出一个

“抱怨(Kvetching,印第绪语)圆环”,

一般来说,

处于圆中心的人是灾难最核心的受难者,

悲痛会随着圆的不断扩大而递减。

课堂开始多轮讨论,

仅仅是坐在这位受到创伤的朋友身边,

就可以起到很大安慰作用。


终有一天,我的每一个学习者,他们都会需要为某个人策划一场葬礼。也许那个时候他们会伤心欲绝,心情无比艰难,无法策划葬礼,但是如果在那天到来之前,他们有一次机会走进殡仪馆,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参与这样一件事情,最终结果就会好很多。




给曹操写墓志铭,

是十一学校学生的一个学习任务,

期间,

学生不仅要研究曹操的个人经历,

还要学习经典的墓志铭,

而一个盒子是他们给学生提供的工具。

从气量、价值观、胆略、领导力、

现实影响、历史贡献这六个方面思考。

这帮他们变得更多元、更深度。




自制“命运之牌”,

用四张A4纸裁剪成32张纸牌。

在30张纸牌上

根据孩子实际情况

写上一件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

2张写上令自己骄傲高兴的事情。

再把纸牌放到盒子里让孩子依次抽取,

随后与之讨论:

你是否满意牌上的自己?

生命只有一次,

如果纸牌上的事情发生,

该如何面对?

引导孩子珍惜眼前的生活,

开创美好的明天。




郑州大学许慧教授认为,
在对孩子解释死亡时,
要根据孩子的的认知水平来进行调整:
*对3岁以下的儿童:
着重强调告诉他:这个人/动物不见了
*对3-6岁的儿童:
借用植物生长规律、神话故事来解释。
成人要妥善处理自身面对死亡的反应,
尽量变现得平静,
减少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对小学生:
可以从生理知识的角度
来解释死亡的概念:
“心脏停止了跳动,生命结束了”。
*对中学生:
可以成人的方式交谈。

这个日子,
让不及的人变近了,
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结束,
也是另外一种形式。
只有当人们越理解一个事情,
才越有可能改变它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素材来源丨人民教育、王悦微《孩子,我完全相信》、探月学院、三五锄等

编辑 | 田佩

排版 | Maggie



xingjiaoshi@dett.cn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