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低效、耗时、碎片化的问题?

星教师 2024-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研究与评论 Author 何捷




2012年,谷歌(Google)正式提出了“知识图谱”的概念,并宣布以此为基础构建下一代智能化搜索引擎。

我们所理解的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来源于智能化的图书情报和信息处理技术,即将文献中隐含的信息,通过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信息关联、信息处理与分析和可视化等手段显示出来,便于研究者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科学研究中所处的位置。

由图谱这一词汇,可以直接联想到可视效果很强的“图”。艾伦·帕维奥在其发表的经典著作《图示加工与言语加工》中提出:“人们运用两种编码构建新信息的心理表征,比只用一种编码的效果要好。图示优势效应也能证明这个观点,即与以文字呈现的信息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以图示呈现的信息。”可见,“图”的独特优势是:清晰、简约、系统。

教学领域中的知识图谱更多地借助“图谱”这一形象化的词汇,展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系统的构成框架、关联、层级、发展脉络等,精准定位教学。

这相当于引入一个全新的“GPS”,全方位助力教学:展示与定位知识,理解教学目标,知道“教什么”;运用图谱中的知识关系网展开教学,知道“教到什么程度”;基于图谱知识拓展评估教学,预见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同时,知识图谱基于“大数据”形成,其历史可查性、实证科学性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启发。

教师层面,教学前,自主设计并认识图谱,能够更为精准地预设目标中隐含的重难点;教学中,在不同阶段对应图谱展示的重难点设计检测训练,能够构建更为精准的教学;教学后,借助图谱运用、测评、拓展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让教学更有延展性。

如此,教学便成为一个精准、深入的闭环,高效省力。学生层面,按图索骥,有章可循,与“教”互动,学得有方向,能够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以下呈现知识图谱精准定位教学的实践。

亲自经历知识图谱的设计与实践,教师便能立足整套教材,清晰把握某个知识点在某一年段、某一册、某一课中的重难点,进而展开针对性教学。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为例,介绍基于知识图谱的精准教学实践思路。


锚定知识点,明确知识关系网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从对知识的抛锚定点开始。锚定,顾名思义,就是停船时下锚,将船固定。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锚定,就是要确定清晰的目标,在知识图谱上明确具体翔实的知识点,并让这些多样、丰富的知识点前后、上下关联起来。锚定了知识点,明确了知识关系网,也就确定了教与学的内容,确定了教学推进的流程。

基于知识图谱开展精准教学,前提是设计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的设计,前提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放眼一到六年级整套教材,明确该目标在本学段、本节课的位置。

《为人民服务》一课,从人文主题线索看,是革命文化单元中的经典篇目。本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共三个,其中与本课相关的为“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课所记录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事件所处的历史时段也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在理解关键语句上,借助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文意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本课,不少教师习惯“四步走”开展教学:
  • 第一步,组织学生讨论“理解本文需要什么资料”,教学从阅读课文开始;

  • 第二步,让学生查找、获得资料,教学指向组织学生当堂借助信息化设备查找所需的资料;

  • 第三步,让学生筛选、提取资料,教学指向让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资料;

  • 第四步,启发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课文。


这四步,看起来都在让学生参与学习实践,但据我多次观察,学生的认知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本册、本课“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目标的精准定位,没有找准教与学的重心,反复地“从头开始”,出现了耗时、低效的问题。引入知识图谱,可让教步,层层深入推进。

找准核心词“查阅资料”绘制知识图谱,有必要整体梳理12册教材与“查阅资料”相关的册次、单元、人文主题、选文、阅读或表达知识训练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便一览无余。

从下表可见,关于“查阅资料”的训练,教材中共出现9次,服务习作的有3次。本课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之前则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足见这一目标并不需要从头再教,而是要在之前教的基础上“有所加深”。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查阅资料”相关的要素梳理

为了让表中的知识更为可视化,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关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如此,教师就能一目了然地明确本次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单元、相关的课文,以及知识训练点之间的关系、发展脉络等;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查阅资料”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还能借助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介绍一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时,他们就清楚重心不应放在讨论“要查什么”,也不需要“当堂查找”,而是要在“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初步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为六年级下学期“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以及之后未知领域的学习奠基。

当然,本课初步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不是目标,而是为“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助力。如此,“查阅资料”的知识点便形成系统,经由不同年段的实践,得以持续固化、深化。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理解知识点,明晰知识联结线

明确知识点之后,将其设定为教学目标,就要进入第二步——理解知识点。这也是开展教学设计的前提。

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创设的“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将“理解”分为六个维度——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这就是说,理解并不是读懂字面意思,不仅要明确这一知识点“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是这个”“这个效果如何”“应如何运用”“怎么用才能适应新的情境”“我是如何获得理解的”等。

对于“理解”的指标界定,威金斯和麦克泰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理解是意义建构活动”,即学生能够主动建构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利用已知内容从新信息中创生意义,通过推断和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二是“理解是学习迁移活动”,即学生能够将理解、知识和技能有效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并逐渐减少相应的指导或提示,直到完全不需要他人的扶持。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正是通过图示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分析、推断、综合、联系等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并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迁移运用,让理解真正发生。

就以“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例,关键在“加深”,因为之前学生已经能“借助资料理解了”。“加深了解”,就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之后,将教学重心转向“针对需要加深理解的语句,借助资料展开学习”。

此时,教师要及时借助图谱呈现这些语句,及时用图谱梳理借助资料开展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精准理解知识点。梳理出的方法一定要便于学生学,便于测评,以能及时检验学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示范教学法,专题讲授运用资料加深理解的方法。在“教”的主导下,学生的“学”可以是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可以是有针对性的模仿,也可以是更多角度的实践。

《为人民服务》一课中,我针对性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学的知识图谱,并以此推进教学。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教学主要有两个步骤

● 第一步:根据需要,查阅资料。

根据学生需要,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是真正的“对症下药”,是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精准教学的前提。

师:(出示需要加深理解的语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请大家先看看第二段,这是课后要求我们背诵的段落,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查阅资料来理解。


生:这里有一句“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大好理解。


还有一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突然出现一个人的名字,也不大好理解。


理解这些地方,我们至少要查阅哪些资料?


要查一查谁是司马迁,谁是张思德。


要查一查当时出了什么事?时代背景是什么?

(学生当堂查阅资料。)


很好!相信通过查阅资料,你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PPT出示图4)我也为大家下载了部分资料,一起看看,继续理解。



原来这句话司马迁说的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这句话来理解生死,意思是“要死也要死得有意义”。


有的人随便死,死得毫无价值。


(出示资料: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请大家读读这段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


看了资料才明白,张思德的死为什么是重于泰山,因为他是舍己为人,是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死的。


是的,毛泽东同志用此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而牺牲的,其死重于泰山。同时,也以此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张思德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借助资料理解后可以再读,加深理解。


(学生再读课文。)


● 第二步:结合理解,深入分析。

从图谱可以看出,理解了需要加深理解的语句,还需要学生深入分析,挖掘句子主旨。

师:除了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外,借助段落结构分析弄清楚本段话写了什么、是怎么写成的,也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请再看这段话,大家发现了几层意思?


生:写了古人的观点。


生:写了张思德的例子。


生:写了毛主席的观点。


师:很好。第一,提出观点,立论;第二,引用经典,博古;第三,阐释经典,告诉今人道理,通今;第四,用案例证明观点,并给出结论。整个段落,是标准的观点论述结构,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再读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段落。)


师:理解并分析了这个段落,我们应该能背诵下来了。一起试一试。


(学生背诵段落。)

这一环节结合知识图谱,集中针对需要加深理解的语句,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直面知识盲区,之后提供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张思德的资料,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知识点,并最终以背诵检验理解效果,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明确了“为什么是这个”。

可见,基于知识图谱的定点学习,是让学生针对自己陌生的知识点,在更为丰富的资料延展中,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中,通过重整、扩展,关注重点语句,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方法的传授与运用等,让学习不断进入深处。


回置知识点,验证知识落地性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强调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借助知识图谱,将所学的知识点放回图谱中,利用图谱提供的识别、关联、发展线索等功能,知晓已获得的知识与形成的能力到底在整个知识链条中处于什么位置,看清所学知识点“过去有什么”“现在应做些什么”“未来可能发生什么”,精准验证学习结果的落地程度。

也就是说,需回置知识点,整体观照图谱,为学习的迁移做好准备。迁移发生得越多、越广,学习就越有深度。

在《为人民服务》一课教学的“回置知识点,验证知识落地性”环节,我同样以知识图谱推进教学。


教学片段如下: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课文效果挺不错,最为显著的是能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有时候,字面意思看不懂,我们就需要看到字背后的意思,就可以借助资料理解。关键问题是,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查资料呢?


书。


电脑。


对,有的资料“近在眼前”,读课本、开电脑就能查到。比如,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还有资料袋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等,都可以作为加深理解的资料,帮助我们了解革命先辈们的情怀、意志、品格。请大家翻阅本单元的课文,读读这些“近在眼前”的资料。


(学生翻阅单元课文。)


同学们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查一些“远在天边”的资料,整理与本课内容接近的资料,看看它们对于加深你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共同分享。接下来,我们再来感受下此文的魅力,看看它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具体谈谈。


这篇课文的影响很大,我在好多地方都看到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


我在很多标语中也看到过这句话。


我在新闻联播中也听到过这句话,听到过很多次。


同学们的发现很精准。是的,老师也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出示资料,见图6)一起来看看老师搜集的这段资料。



从这段资料可以看出,“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核心。这篇文章被整理出来后,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本环节的教学基于知识图谱,将教的导向延伸到“理解写什么”与“体会写得怎么样”上。这是再次观照本课知识点“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融合与拓展学生思维,使他们的思考由课内延伸课外。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课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服务于未来、面向更加广袤学习空间的技能。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还强调让一个阶段或是一个项目的学习构成一个中观的学习任务群,即以某项知识或能力为“群任务”。

例如,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就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小的学习任务群,分步实施,形成小群与小群之间的链接与协同发展,最终划归到“语言的积累与梳理”大任务群中。至学习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后,学生全面抵达群目标——理解并获取小学阶段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知识与能力。这般“教”与“学”的设计,无疑会让“教”与“学”更有系统性、承接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双线并轨的编撰系统,让知识图谱的罗列与整理变得相对简单。这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极大便利。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碎片化的问题,让教师的备课、设计更有章可循,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有序,更加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有益的尝试,还值得我们做更为深入的探索。


作者 |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 |  教育研究与评论
编辑 | 阿薇
排版 | Maggie


xingjiaoshi@dett.cn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