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低效、耗时、碎片化的问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研究与评论 Author 何捷
第一步,组织学生讨论“理解本文需要什么资料”,教学从阅读课文开始;
第二步,让学生查找、获得资料,教学指向组织学生当堂借助信息化设备查找所需的资料;
第三步,让学生筛选、提取资料,教学指向让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资料;
第四步,启发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课文。
师:(出示需要加深理解的语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请大家先看看第二段,这是课后要求我们背诵的段落,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查阅资料来理解。
生:这里有一句“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大好理解。
生:还有一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突然出现一个人的名字,也不大好理解。
师:理解这些地方,我们至少要查阅哪些资料?
生:要查一查谁是司马迁,谁是张思德。
生:要查一查当时出了什么事?时代背景是什么?
(学生当堂查阅资料。)
师:很好!相信通过查阅资料,你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PPT出示图4)我也为大家下载了部分资料,一起看看,继续理解。
生:原来这句话司马迁说的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这句话来理解生死,意思是“要死也要死得有意义”。
生:有的人随便死,死得毫无价值。
师 :(出示资料: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请大家读读这段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看了资料才明白,张思德的死为什么是重于泰山,因为他是舍己为人,是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死的。
师:是的,毛泽东同志用此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而牺牲的,其死重于泰山。同时,也以此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张思德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借助资料理解后可以再读,加深理解。
(学生再读课文。)
师:除了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外,借助段落结构分析弄清楚本段话写了什么、是怎么写成的,也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请再看这段话,大家发现了几层意思?
生:写了古人的观点。
生:写了张思德的例子。
生:写了毛主席的观点。
师:很好。第一,提出观点,立论;第二,引用经典,博古;第三,阐释经典,告诉今人道理,通今;第四,用案例证明观点,并给出结论。整个段落,是标准的观点论述结构,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再读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段落。)
师:理解并分析了这个段落,我们应该能背诵下来了。一起试一试。
(学生背诵段落。)
教学片段如下: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课文效果挺不错,最为显著的是能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有时候,字面意思看不懂,我们就需要看到字背后的意思,就可以借助资料理解。关键问题是,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查资料呢?
生:书。
生:电脑。
师:对,有的资料“近在眼前”,读课本、开电脑就能查到。比如,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还有资料袋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等,都可以作为加深理解的资料,帮助我们了解革命先辈们的情怀、意志、品格。请大家翻阅本单元的课文,读读这些“近在眼前”的资料。
(学生翻阅单元课文。)
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查一些“远在天边”的资料,整理与本课内容接近的资料,看看它们对于加深你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共同分享。接下来,我们再来感受下此文的魅力,看看它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具体谈谈。
生:这篇课文的影响很大,我在好多地方都看到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
生:我在很多标语中也看到过这句话。
生:我在新闻联播中也听到过这句话,听到过很多次。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精准。是的,老师也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出示资料,见图6)一起来看看老师搜集的这段资料。
师:从这段资料可以看出,“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核心。这篇文章被整理出来后,影响深远,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