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抓关键词、重点段的课,就是扎实的课,对吗?

星教师 2024-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文榕 Author 语文老顽童


“抓”关键词的课,是扎实的课吗?


听了不少青年教师执教阅读课,发现一线教师非常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抓”——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抓关键段……到处抓。抓出来之后呢,就在这些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上不停地折腾。


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被教得异常复杂,尤其深入。但让大家听起来觉得“相当扎实”。不可小觑的“扎实”,这是评课中最让一线教师引以为豪的核心词。每逢执教,课后生怕别人说自己“上得不扎实”。于是,在这些关键词、重点句、中心段上做的“花样”越来越多,安排的学习活动特别繁复,如:解释词义、朗读指导、修辞分析……现在比较时尚的是增加对写法的分析。


一切的教学活动,展示着教师和学生的“十八般武艺”,集中使用在“抓”出来的词、句、段落教学上。


你一定会问:那么,其他部分该怎么处理呢?


答案很简单:其他部分自然会被关联到。例如,它们成为了生字的“寄存处”,用来提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用来“抓取”生字词意思的;成了信息“查询处”,用来“关联上下文”理解和查证的;成了教学之余拓展的“延伸处”,用来读一读,找一找,练一练等。


这样随意抓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的教学,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如同对文字的细枝末节进行公开审判。



“一课一书”,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幸好,我观摩了由特级教师高子阳执教的四年级童话《巨人的花园》。高老师没有在课堂上“抓字词进行审判”,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与责任——必须介绍给青年教师们,也提请青年朋友们——务必认真阅读此文。


我自己也设计过《巨人的花园》,但和高子阳的课一比较,高下立判。很好奇吧,高老师是怎么上的?


一开课,他从两道数学题入手,让学生思考:“巨人+食人魔=?”“巨人+孩子+花园=?”生动的数学题,搭建了支架,帮助学生快速概括了文意,让学生畅谈了初读的感受,巧妙地进入了文本学习。


非常具有创意的,高老师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不仅是主角“巨人”,配角“一群孩子”,还有最特殊的“小鸟”——引导巨人到窗前关注花园的那只小鸟。在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童话作品中,有主角、有配角,还有一些关键人物。对人物的关注和解读,让学生在未来创作童话时,有章可循,在原有的认识上有所提升。


紧接着高老师带着学生阅读文中的“说话句”。老师提示学生:童话作品中的说话句特别重要,作者在写的时候都格外用心。因为这些句子透露着人物的内心,表露着人物的情感,推动着情节发展。随即,高老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


课堂结束前,老师推荐了王尔德的童话作品。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


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惊喜?大致如此的课,上完了,没有让人熟悉的精雕细刻。听课之后,我忍不住向高子阳老师进行电话咨询,通话时长超过他上课的用时。电话接通后,我直接提问:“为什么这么上?”也许问得太直接,他一反常态地愣了几秒钟后,说出了他的教学主张——


一课一书。


教学,面对一篇课文,远远不够;教学之后,要努力引导学生去拓展,去阅读一部和课文相关的书。反过来说,课堂执教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后,对阅读产生兴趣。所以,他主张从写作入手,让阅读成为依托、路径、凭借,成为学习写作的样本,进行大读大写。“读”,读整本书;“写”,展开文体专业色彩浓厚的写作活动。


整个电话咨询过程,高子阳老师不但回忆了设计的过程,给我做了精心的指导,还表示了自己教学中留有的遗憾。



怎么上一节扎实的课?


电话挂断后,我不断回忆,眼前浮现出自己设计中的细节,对比着听课中看到的案例,不断发问——到底,我的设计和高老师的设计,区别在哪里?


有3处很明显的区别:


第一处:站位高


高老师的设计,是从终极的“写”的层面,从“写”的能力来反观当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来设计教学内容。整个执教中,注重虚拟一个“即将来临的写作任务”——假如,你也要写一个童话,你能从中获得些什么帮助和启发呢?


这样的站位,似乎青年教师们也能,也有。但我们做得不如高老师纯粹,有时候甚至含糊,隐晦,我们喜欢慢慢地从学生的领悟中来。这样的遮掩,使得写作的教学生长点不能清晰地在教学中被看见。


第二处:容量大


这节课的教学容量,是扑向“关键词”“重点段”所无法比拟的。以此课为例,有语言欣赏,写法揭秘,文意获取,规律套索,而不是针对只言片语的瞎折腾。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明显超过大费周章的精雕细刻。


第三处:版块清


明晰地区分几个教学版块,让学生对目标非常清新,感到明确,能携手教师,一起步入不同的学习任务中,不粘不糊。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少了很多矫情造作的“转接语”表述,做到直放直收,直转直教,呈现出干脆、有力、简洁的特征。


其实,在和大家推荐前,我还反复思考:这样的设计,扎实么?有问题吗?


也有不少听课教师觉得上文所说的《巨人的花园》设计,太虚、太玄。往往在这个时候,一种貌似“正派”的声音也出现了——这样上,不扎实。这是让人惊心动魄的判决。不扎实,等于为这节课“判死刑”。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了本课设计让人惊叹的“扎实取向”。高老师的扎实,是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他为学生打开眼界而下的扎实功夫。


对于当下的一线教学而言,学生也许欠缺的,正是对文章整体特征把握;对全篇写法的上位观照。例如,学生应该从文本中知道:未来我写童话,要怎么安排人?怎么设计情节?怎么描写环境?怎么推动故事发展?这些是对只言片语赏析所无法做到的。高老师,做到了。


很多一线教师备课,凭借的是自己的文学积淀,或者说是一种舒适、习惯的条件反射。例如,看到一个词就要“抓”;抓到一个词,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看到比喻句,就显示出无比的兴奋,非要分析出一个所以然……发现了么,这样的“咀嚼”,让教学成了一种陈旧、无聊的重复。而我在高老师的课上,我看到了教师备课时的一种“鸟瞰”姿态,一种全新的切入视野。他将教学,放置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中,让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果子”。


我支持像高子阳老师这样备课,这样上课。我也深深知道:要上成这样,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还要对“阅读”这件事的本身,有高级别的认知。而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教学设计,更多的是设计背后下的功夫。


最后,再次回到对最关注问题的解答——高子阳老师的课,扎实吗?


扎实。如果说,当下我们习惯看到的扎实,指的是对细枝末节的反复、重复教学,这如同为一只已经打磨过的玉器配件镶金边,是微观的;高老师的扎实,则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为素养而教,是宏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如同在开采玉石。


没有玉石的开采,何来配件?又需要镶什么金边呢?镶金边的人那么多,没有石料可不行。所以,我们呼唤这样的课,被更多地认识和接受。即便是扎实,也是有层次之分的。


来源 | “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作者 |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编辑 | 阿加排版 | 阿加


xingjiaoshi@dett.cn

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