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杜珂:最佳的语文习得莫过于读经,语文提分的关键就是要读经!
DZ
DUJING NEWS
杜珂老师采访稿
标
题
最佳的语文习得莫过于读经
语文提分的关键就是要读经
山东临沂杜珂老师道中书院本部受访文稿精彩汇编版
文字整理:张语榛(2021/03/22)
修 订:杜珂老师(2021/02/17)
目录
一、引言
二、教育当以心性教育为本!
三、提高语文分数的核心是读经。
四、寒门读“经”才能出贵子。
特约嘉宾:杜珂
杜珂,山东省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教师,山东省中语会会员,临沂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临沂市教学能手,临沂市传统文化兼职教研员和核心组成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入选临沂市哲学和社会科学专家库。
2018年以来,杜珂老师多次受邀莅临道中书院本部,聘为特约讲师,为”经典诵读进课堂“校长班、教师班、特招宣导班授课,受邀采访的文稿发布后,在圈内引起广泛注意,是中学读经的引领示范者。
这是2020年暑期,杜珂老师在道中本部受访的文稿选辑。
特约记者:张语榛
张语榛,安徽芜湖人,温州大学学士学位,道中书院优秀讲师,师范(二期)&百日大牟学班(一期)学员。
引言
01
何时您意识到读经典跟语文有关联?
记者:(以下简称记)
杜珂(以下简称杜):
当今语文教学,主要为现代文为主,文言文多为节选的短篇。现代文主要选本型教材,只有几篇文章,质和量都不够。只学这些,不仅形不成语感,还养不成母语教育的整体感。
02
记:中国母语教育有什么特点?
与外语有何区别?
杜:从现在所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国外教育也分古典的语文教育、现当代语文教育。比如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那个年代的西方语文教育,主要是读《圣经》,再分章节背诵。后来就慢慢被废除了,西方语文教材处于从属地位,以大量阅读为主,重视数量。
中国当代语文教学,受了前苏联的影响,属于舶来品,再加国内某些专家自我阐释,形成了单一的语文教材,以训练为主,在一线教学中,表现为题海战术。刷题有点效果,但瓶颈更大,只培养了学生对题目的应激性反射,而对语文教育本该承担的本质功能,挂一漏万。
中国母语教育,包罗万象。在科举考试的年代,有的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却并不想考科举,不追逐功名利禄,源于经典中的智慧给的人格,能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让人不畏惧现实,拥有自由的精神世界。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在中国接受了私塾教育,又转到新设的学堂,漂洋过海去了大洋彼岸,生命力极其顽强,吃苦耐劳,读书认真,有二十多人都进入美国顶级名校“耶鲁大学”读书,如詹天佑等人。
现在中国留学生,去海外镀金的“海带”居多,简直一个天,一个地,根本没法比。原因在于没有老实大量读经的基础,不会做人,更没有学习能力,悲哀啊!
二、教育当以心性教育为本!
记:当今全民教育焦虑,该如何破局?
杜:当前的教育焦虑根源在生存焦虑,表现在学历和分数等这些外显的指标上。但多数人并没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和终极原因是心性教育的缺失。心性到位,其他可见的指标才有所附丽。否则只是空架子,生存的焦虑必将伴随一生,并且代代相传。
成绩只是副产品,术业有高低,不能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现代的学生大多得了“空心病”,只有提升心性,才能治病。
不要低估孩子,他们很敏感!当他(她)体会到生命有意义的时候,他真的会感到心灵是丰盈的、充实的、饱满的、光明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心灵深层次的幸福与愉悦!
022记:您觉得人都需要深层次的愉悦吗?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得呢?
杜:所有人都需要,从阅读能获得心灵的营养和思想的补益。
我当老师以后才发现,原来老师忙于琐务,几乎没时间阅读(包括语文老师)。多数人总被驱赶着往前走,没有机会静下来反思;只有人心真正安静,才能感受到人生最终极的悦乐。这是人的共性,当人处于社会群体当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从未想过自己该怎么样。
3记:很多人大学毕业,生命依然迷惘,试图在书籍的海洋中寻找答案,但都无果,之前的我也是如此。
杜:所以您来到了道中书院(笑)。只有足够高度的书籍才能启发人的心灵,内心不受物欲的牵绊和对外界的计较,才能让心灵接受启发……
记:确实,刚开始读几乎不了解,遍数多了心里越来越亮堂。
杜:母语教育的最大的规律是多读多背,涵泳以通其意。
4记:您多年教学中,有哪些学生受到经典熏陶、变化比较大?
杜:有个学生,中考后读了半个月经典,生命状态就让父母都惊讶不已。往往家人只能提供亲情,但不能给孩子提供生命中高度的精神营养,更不能激发他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知。
我领着他老实大量的读经典,“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用我们心中的光明去,激发孩子本自具足的光明,必须要百分之百肯认人的光明之心啊!如果不相信人性本善,一味从外在去强求他,教育结果肯定不好!
孩子读了几年经典后,几乎都会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并有模模糊糊的体悟。而有的人终生和经典绝缘,终其一生,找不到人生最重要的答案。经典的语言是启发式语言,在黑暗中能指引人走向光明。经典正能量百分之百,含金量超越世界上的一切书籍!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读经教育”,用儒家义理来指导教育教学,让《四书》和《传习录》能进入学校成为校长和教师的必读书。
5记:您觉得当代教育者关注启发学生的人性吗?
杜:答案在我们的心中,人要对性善论有彻底的体认,要永远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要怀着善念对待孩子,他真的会非常敏感地体会到。目前的教育悲剧——缪可馨事件,原因在于老师失去了本心即良知,才把孩子逼上绝路,即使是初中的大孩子,其实他(她)还能非常理解老师和父母教育方法,宽松和严格都不是问题,只在于施教者是否有教育良知,而这便是教育素养的基础。这是绝大多的家长和教师都缺乏的,希望每个人都致此良知,它意义非凡。
6记:教育初心应是什么?
杜:当前的教育为什么会酿造这么多悲剧?因为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油蒙了心,把外在的表现和条件看得过于重要。教师、父母先失掉了本心,孩子才会成为空心人。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教育核心就是开发人性,一旦人内心充实了,社会上所应该有的外在一切表现,就会水到渠成。
孩子朝夕相处的是父母,亲情能维系他的底线,形成了他的“初源正觉”。经典再启发他心灵的向往光明。中国古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寻”。教育者在教读经时,必须把孩子、把学生当做人来教,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孩子的生命。古人也说言教不如身教。在中国古代的私塾学堂中,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长期以往,就会潜移默化影响他的生命。
我的学生,曾经在文章中说“只为求得一份心安,是我目前最大的追寻”。孔子以“安”与“不安”来点醒他的弟子,孟子以“不仁之心”来点醒国君。她很多次跟我讨论“道”,我说:“你不用去想道是什么,你就去想万事万物”,引导她回归内心。她随后写了《道法自然》,这是她内心的自然流露,我必须肯定。老师最好不要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要随便解释经典。
7记:现在学校大多没有读经课程,“言教”更少;教师群体并不见得爱读书,更不要说读经了,“身教”无从谈起,这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杜:有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的老师曾说:“我不要让我的孩子陷入平静的绝望”。我认为很贴切。如同狮子被关到黑漆漆的山洞中,起初它也许会有愤怒,但发现长期挣扎都无济于事,它就会非常平静地趴在地上,因为绝望了。我观察初中学生,他们大多失去了体悟生命的能力……
8记:您怎么看待现代人的“空心病”?
杜: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首修斯写的《谈河流》的诗中提到,每个民族都有精神脉络和基因,这就是民族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都深受影响。当前语文教育让人失魂落魄,搞到今天,也确实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特别是语文老师深重的反思。
学校大致有两种,“圣诞树学校”和“常青树学校”。很多学校都以各种名号搞了多年教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等各种元素添加其中,标榜在搞真正的教育。如同超市货架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但不能深层次的影响学生心灵,启发他们,这是“无根的教育”,不就是把树砍下来,再挂上五花八门的装饰品,这成了“圣诞树学校”。
而有另一种学校朴实无华,从心灵处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他(她)的子孙后代,这就是“常青树学校”。但我多年来的寻找和走访,几乎没发现,教育者要反思,自己当下做的教育到底有没有根!
9记:读经典有助于建立清晰的思考方式吗?
杜:如果没读经典,人很难有正确价值观,哪里有独立思考能力呢?天纵英姿的有几个?生而知之的人在哪里?连孔子、颜回都不敢这么说,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孔子从小在经典教育的环境当中,受到启发,逐渐发现生命了的真谛。又有谁敢说他是生而知之的人呢?至今我没遇见过。
我有个学生,老实大量读《论语》后,居然说:“这是我心灵的语!”
我曾说:“经典是老读老得、少读少得,多读多得、少读少得,深读深得、浅读浅得,有的人体会深刻,而有的人体会则若存若亡,似乎在心里又憋着表达不出来。”这是因为受到他的语言水平的限制,没法畅快淋漓的表达,但不能说他肚里一点经典的墨水都没有。
读经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读经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就算在老实大量读经学堂的孩子,生命状态也未必让人很满意。因为孩子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尤其是老师的生命状态,所以全天下的老师要知道心性教育的重要性!
我不能要求别人完全接受我的观点,但作为教育者得清楚的认识到启发人性是教育本质。《中庸》说:“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教育不是由外到内的,而是要老师内在的“光明”启发学生内心的“光明”。
三、提高语文分数的核心是读经
03记:学语文要遵循什么规律,才能最快提升成绩?您有好的方法吗?
杜:其实学好语言的不二法门,就是多读多背,观千剑而后识剑,除此之外,别无二法。即使是外国人要最快的学习中文,也得去私塾接受这种教育,也得背。未来中国文化大热,放眼五千年中国历史,比如在唐朝太平盛世,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来交流文化,想想他们那时候怎么学中文的……
042记:只靠“死记硬背”就够了吗?
杜:这并不是我个人观点,是很多人共同思考的结论。母语教育和现行的语文教育有区别,现行语文教育以分析为主,源于外语的形态,而中国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不以形态为评判标准。西方语言是注重逻辑性,它要以时代来维持它的这种语言特点,与汉语截然不同。
现代语文教育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例子说的影响,讲深、讲细、讲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讲解范文,当做例子,来获得语文学习的全部方法,希望学生举一反三。这实际上是教数学的方法,与母语教育的原有的途径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母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举三反一,在大量的语言的濡染当中,让学生去习得语言,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学得。
虽然有人强调以学得促进习得是学语文的根本,但对于母语学习,这话应倒过来,以习得促进学得,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学得更偏重应用和应试,具体的应用中,才要学习、要学得一些规律、技巧、方法。
举个例子: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论证”很难读。我刚开始看这类书,一句话也能懂,两句话也能动,三句话也能懂,超过三句话也大概知道意思。但是超过六七句、十句,大段大段的句子,组合起来就不了解其中深层次的意义。
我用读经典的方法学习,天天重复读其中一段。比如读胡塞尔的《现象学》时,一个月读了十页,有的都快背下来了,文中深意就很清晰。即使是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篇章,也要读许多遍,才能懂得意思。很多人读了经典一两遍后,认为读不懂,就质疑“读经教育”。您焉知小孩不懂?他读多了,加上周围的母语大背景熏陶,就给他(她)未来的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使是文言文,也无法脱离母语环境。白话文在很大程度是从文言的基础上慢慢发展的,除了些必要的器物名称外,大多的语词只要读到足够的遍数、足够的量,绝对有很深的体会!
这是当前的语文专家们普遍认知的超级大误区。即是“语文必须分析你才能懂,而不是读多了就懂,语文必须要讲解,具体应用、规律和方法等。”人必得在大量的熏染中,才能自然而然掌握母语教育的规律。
当今所归纳的白话文语法、规律,未来会成为笑话。不准确,不严密,舶来品,非常草率。截止到现在教学当中,其实也能够看出来,十几年前提出淡化语法,但某些人仍对语法很看重。
现代语文教育抛弃了“死记硬背”,语文教育丢失了本,失掉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源。得进一步厘清语文教育和母语教育的区别,就在这里。
母语教育绝不是现在语文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这是万恶之源!我的讲座《智慧大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路径》就在辨析此类问题。
我人到中年,思考问题也二十多年了,想的差不多了,一定永定。“读经教育”是开发人性、启发心灵的教育,我的生命深处百分之百认同,绝对不可能改变。
3记:您想对语文教师说点什么?
杜: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事事物物都有道。几千年的中国母语教育之道是什么?少数语文教育专家已经反思、归纳的很完整。以前我讲过,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这一百年来,某些人非得另起炉灶,东折腾、西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折腾出一种畸形怪状的东西祸害人间……
王教授说:“教育者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体验、经历”。我让学生多读经典,这是基于我对“读经教育”的体证。以前我当学生时,基本不刷题,特别爱读书,语文成绩很好,但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反思语文老师教了什么?想来想去,几乎一场空,远远不如自己看书实在。
现代人的通病,忙、盲、茫!忙!但不知道忙些什么;天天在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没时间反思,更没方向。
4记:语文分数占比越来越高,经典、文言文含量逐渐增加。比如考题:“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这类作文,您有提分的高招吗?
杜:这是河北、河南高考第一卷,题目难度不大,评价历史人物而已。有人觉得题目难,是因为缺乏最基本的中国历史观,连公子小白是谁都不知道。当今历史教材主要呈现的是事件,用的是西方历史观的编纂方法。中国的历史看重人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一时的风光。读了经典再读历史,比如《史记》等著作,写这些文章就会手到擒来。古人云:“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要知道写文章的功底在文章之外。
5记:学语文还得加历史,这不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吗?
杜:学语文本身就是学历史,文史哲是统一的,语言只是载体,它的内容包罗万象。现在大家都把语文当成一门专科,是不够的,读文史哲、科学类等作品,也是在学语文。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表现文学才华,语文是综合能力,这就是以前讲大语文观的核心。
6记:现在教材文言比例加大考试难度不断增加怎么办?
杜:大家普遍的认为语文教材难、考试难,就像人被骗了,认为自己不蠢,反而怪罪诈骗犯太聪明,这不是胡扯吗!
语文教材难,那科举岂不是难于上青天呢?再看国外、台湾的题目它难不难?恐怕比中国的更难。难不是问题,关键是考生要提升自己。
最近中考语文成绩出来,我班有人考了99分,放眼望去周围都还没过百的(中考满分是120分),别人看来不可思议,只有我知道原因,题也不难,也不简单;难不是问题,简单也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学生肚里有没有经典的墨水。
这个最高分的同学,小学也没读几本书,初中读了经典后,更爱看书了。她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按我说的方法来,第一遍仔细的扫描式读完文章,先读懂它,与出题人心心相印,再做题,那真简单。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说,读经典尤其是《论语》,虽然短期没太大效果,但其中的精神与思想,能更好地切入到人类最高文化中,拥有一流的思维方式,从而写出一流的文章。
新闻
热点
“寒门难出贵子”?
记:网络上大热的文章提到“寒门难出贵子”,您怎么看?
杜:穷和富都不是原罪,重点是得让孩子知道他所得的,是他应得的。资质差不多的学生,家境比较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启发,悟性更高。而有家境富有的孩子,反而心里隔膜很深。
“寒门出贵子”这个“贵”看是什么“贵”了,一定是富贵的“贵”吗?心灵之“贵”,没有寒门、富门的区别。
中国一般从思想境界上来看人,并不是富人境界高,也不是平凡人地位低。之所以“寒门难出贵子”,是因为“高贵的经典教育”不普遍了,所以寒门难出“贵子”了。心灵的高贵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恢复读经教育,“寒门一样能出贵子”!要知道,读经教育是贫困家庭弯道超车的唯一之路!
图|王宏薇
文|张语榛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链接!
编辑:(助教)张语榛
审核:(教务长)守真
相关链接
1.公办中学读经教育的资深实践者——记山东杜珂老师11年的读经实践
2.杜珂:对真正的学霸来说,语文才是拉分王;不读经,语文学习没有源头活水
3.杜珂:智慧大语文——剖析语文教育玲珑迷局,开辟母语教育新愿景
4.【星光大道·简报6】语文真不是老师教出来,语文是从小让孩子读书读出来的
5.信阳彭玲:提升中学语文应试成绩、改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根本之策,就在经典诵读
6.宣导员,要发愿:当你念兹在兹想要把宣导做好的时候,就是最容易灵光爆破、灵感乍现的时候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