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总结
今天分享下去年读的书,2018年总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一看豆瓣里想读的书比读过的多得多,再看家里书架上那些还没有拆封的新书,尽管早就知道有些书这辈子是没戏了,但还是有些焦虑,内心空虚。现在有很多读书会、读书笔记、每天听本书之类的的内容产品,可以缓解此类焦虑,我也听了不少樊登读书会,然而还是更喜欢自己从头到尾读一本书的“慢”和“持续”。
《变革中国》+《与中国打交道》
作为经济门外汉和局中人,讲述中国经济的书一直比较吸引我,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般国外的著作会更好一些,没有太多的束缚,视角更全面,当然,翻译成中文出版有可能有删节和转义,但总体的观点不会有太大损失。
《变革中国》的第一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讲述了新中国的经济简史,实际的英文原著名为“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也就是说科斯老爷子认为中国这么多年是在变成“资本主义”,至于正常的官方表述是什么呢?对,中文副标题——“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书中讲述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的模式和困境,重头戏则是分析改革开放的成功要素,包括“边缘革命”、“地方竞争”和“思想市场”,前两点讲述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其他书里一般也会提到,第三点是本书亮点,因为一切的根本最终都在人身上,在自由平等的前提下,有活力的思想才能孕育创新,决定国家的未来,所以教育、宣传、文化这些精神文明建设是灵魂,现在看起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中国打交道》则是另一本“神书”,此书中未在大陆出版,作者前美国财长鲍尔森在书中透露了习大大想在河北搞新区规划,图书出版之时,“雄安新区”规划还没正式发布。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世界顶级政治精英们的视角。本书内容并不连贯,基本是按照时间来抽取了一些关于中国的人和事来重点讲述,提到了诸多领导人和“打交道”的细节,而且主要在近二十年。虽然并不系统,但其中也有不少明确的观点。对于我等吃瓜群众,总体阅读娱乐性更高。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大国大城》
吴晓波写“企业史”的套路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就是信手拈来,这本书算是《激荡三十年》的新十年续篇,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年。书名延续了“激荡”,大概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了,“浩荡”、“跌荡”都用过了。因为是最近十年的内容,所以都比较亲切,读起来也比较快,读的时候也算是进行了一次回顾,可能因为就在昨天,不好评论,没有多少论点,显得有点流水账。大概“水大鱼大”已经是总结概括了。《大国大城》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参见《大国大城大势所向,IT民工何去何从?》。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小岛经济学》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是一个经济学博士写的经济专栏文章或者说博客精选,如今作者已经是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而且早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作者的博客也停止在了2012年。书中文章都非常短小,用故事来结合生活解释一些经济学的逻辑,主角一直都是王二——没错,来自于王小波。小故事形式简洁明了特别易于理解,读着很轻松,缺点是不太深,读过之后容易忘,其中也有用到小岛作比喻。《小岛经济学》则是在这条路上发扬光大了,用海岛的封闭模型来讲解经济的诞生和演化,比王二更系统,创意来自于作者的经济学家爸爸,然而后半部分话锋一转开始diss,奈何不在一个国度,到底指代都是谁,还是挺晕。基本明白为什么要通货膨胀,而且这个岛看起来是美国,又何尝不是中国呢?08年之后中国的玩法还不是跟美国差不多?难道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看谁更LOW?
《演讲的力量》+《影响力》
《演讲的力量》是关于TED的,TED这些年比较流行,有不少人喜欢这种交流分享的形式。作者是现在负责TED的克里斯·安德森,没错,就是那个写《长尾理论》的。公开演讲是增强影响力获得更大溢出价值的有力手段,君不见从乔布斯到贾跃亭、雷军、罗永浩、罗振宇甚至张小龙都喜欢在台上说单口相声?比如作为IT民工,在互联网时代,公开演讲也是交流学习的常规方式,更不用提日常工作各种开会、讲解、汇报、述职、答辩、内部分享等等,所以演讲能力太重要了。TED演讲一般15-20分钟,更短,要求更高,所以书中系统的介绍了如何才能做好一次TED演讲。但要想看得更明白,我想至少得先看10场TED演讲有了感性认识才好。书的内容比较全面,但每一部分并不详细,指导作用有限。演讲就是一场表演,可以有很多种形式,而且一般人不需要做到多么极致。最后三章平地起高楼,阐述了公开演讲的价值,信息时代,智能崛起,知识经济,思想市场里人类如何调整,更快的创新,找到自身无可替代的价值?似乎有点太高了……大概这就是那些演说家们的信念吧。
《影响力》是一本营销经典著作,当然,有人认为是心理学,没错,就是基于心理学的影响他人的手段,这些方法广泛应用于营销、销售、谈判、培训、演讲乃至传销、诈骗等方面,讲得很本质,所以30多年前的内容,读起来有些稍显怀旧,但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精进》+《高手》+《见识》
采铜、万维钢、吴军,都是知识付费经济大潮里的大V,各有擅长,采铜是心理学,万维钢是物理学家,吴军是互联网精英和投资人。知识付费,主要贩卖焦虑,以及“获得感”,这三本书都是定位于“认知升级”,跟成功学有一定区别,但实质是接近的,只是受众不同而已。一般的成功学就是告诉你怎样就能成,《精进》差不多是这个路子,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整本书几个单元相对系统。后两本书都是“得到专栏精选”,基本延续了万维钢和吴军两个人的风格,万维钢主要是转述一些新的认识,无论是来自于书还是研究等等,博采众长,当然也忘不了物理老本行,吴军则多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方法。相比之下,吴军的更接近“一手”。此类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付费课程,很难衡量效果,但反而受众面广更好贩卖,长期畅销。这类书就像是“罗辑思维”,读的时候好像知道了很多,具体方法是否适合自己,以及能否沉淀成自己的“见识”或者“智识”,获得“精进”,终成“高手”,那可就难说喽……
《基因传》+《心外传奇》+《疯狂人类进化史》
到了一定年纪,自然关注日益衰退的肉身,会看一些医学健康方面的书籍。
《基因传》是《癌症传》作者的新作,跟吴晓波一样,走通了一个模式之后,就顺着开始量产。基因是生命的基本代码,多细胞生物如何从受精卵分裂成为胚胎发育成胎儿,是个很神奇的事情,可惜我看的电子版没啥配图,不知道原版是否有,如果有的话,会更直观,强化理解。读了这本书,会明白原来真的都是物质决定的,空间中的化学物质分布为细胞分裂形成提供定位,也就是前后上下左右,由此生命才能成型。我们常认为人比动物更为高级,但基因作为底层代码,对人的决定性作用到底有多大?保守估计80%吧?物质决定意识,后天的“物质”也要基于基本的操作系统来发挥作用,而越底层越原始,包括了外貌、个性、爱好、特长、患病的风险等等。于是一旦我们能够掌握基因编辑技术,便有可能“修复缺陷”或者“加强功能”,由此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比克隆技术影响会更大,因为要先承认每个人的基因有优劣。好在生命机制很复杂,目前还没有真的完全搞清楚。人总想去控制,但请记住,生命进化和变异没有方向,适者生存,生生不息,但终有尽头,个体不过是基因繁衍的副产品和各种微生物寄生的培养皿。而且我现在也没搞明白,可遗传(影响全身细胞)的基因变异会怎样发生?以及人的一生之中基因如何变化,又怎样影响着生命的过程?比如传说中的端粒。
《疯狂人类进化史》这本科普书更有趣味性,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也更接地气,讲了人类进化过程的几点重要问题,比如直立行走、毛发、肤色、婴儿的大脑袋、交配、生殖系统、配偶关系。这也导致了新内容较少,多数的知识点一般关注这方面也就差不多都知道了。而且作者喜欢辩证的分析问题,抛出各种观点,会导致有点晕有点烦,而不是烧脑。最后的总结和后记比较清晰,最后一句话,进化论是进化论,生活是生活。
《心外传奇》跟《癌症传》、《基因传》题材差不多,介绍心脏外科发展史,叙述有点乱,老外人名太多,记不住。但心脏作为人体的核心动力,大概是仅次于大脑的关键器官了——毕竟大脑还没法移植和搞一个人工的替代。了解了解发展史,对于当前的医学水平并不见得能有直观感受,都说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得五年十年呢,而且就算技术很强大了,碰上黑心厂商装个不好用的支架,那也一样是坑爹。
《男人这东西》
写《失乐园》和《钝感力》的渡边淳一的作品,豆瓣评价并不高,但读起来的确很真实,写情色小说的作家的确豁的出去,从日本的现实生活的事例来剖析男人的本质,嗯就是人性的本质,相对来说更动物,而且很东方,更好从文化层面理解,有些分析稍显武断夸张,但的确很真实,读起来颇有些背心冒汗。诚然,人性中有动物性,但道德、善良和爱也在,即便脑子里都是OOXX,表面上还是人模狗样儿。这书男人看了意思不大,内心强大的美女不妨阅读,敏感柔弱的就别看了,容易毁三观。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赋能》
两本书都是讲平台化体系,或者更时髦的说法“中台化”,作者分别是阿里架构师和前美军特种部队指挥官。这几年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在互联网行业非常火,更是把能力通过阿里云向外输出,作为商业产品,称之为“赋能”。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阿里既然把中台能力作为产品,从商业竞争角度考虑,如何构建这个能力就成了不传之秘。君不见很多公司都在向这个概念靠拢?而且赋能并不是简单的一针见效,有了中台,还要有适应场景的前台,才能发挥价值,所以“赋能”这个词儿现在阿里用得也少了,避免客户预期过高。有趣的是两本书都有副标题:“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和架构实战”,“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再加上《赋能》的英文原名“Team of Teams”,由此可知,前者是架构类技术书籍,后者是组织管理学。“Team of Teams”,基于强大的整合后台,赋予前台更多自主性,有点像嵌套,或者全息理论,或者说有机生态体系,从而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一点在互联网商业竞争领域非常重要。资深一些的架构师都知道康威定律,系统架构和团队架构是一体两面。读了这两本书,对比自己的经验,会有很多思考。比如中台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构建?需要怎样的组织文化和技术基础?记得哪本书里提到过,从经济上分析,最好的应对恐怖分子的做法,就是不搭理他们,有事儿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不要被他们的超限战所影响,实际上恐怖分子带来的损失并不大,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上或者情感上的壮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他们不作为政策指向,不宣传,在社交网络上封杀才是最实际有效的方式。当然,战争是一种国家机器主导的极限行为,军队是最强的组织形式,《赋能》里面把特种部队的写作方式迁移到商业领域,提出了方法论和一些可操作的点,却没有实际落地的案例,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缺失,期望出新版的时候能够补上。
《十二个明天》
主打刘慈欣卖点的外国年度科幻小说集锦,一共12篇,据说每年都搞,所以其实类似于新概念,并不是多么独特的,书中也没有叫“十二个明天”的小说。刘慈欣属于出口又内销,不知道内容是刘慈欣提供的原版,还是把国外翻译的英文又翻译成中文的。总体翻译质量比较糟糕,而且多数小说并没有多好看,不推荐阅读,喜欢追刘慈欣的,可以直接找单篇来看。有些故事里提到了中国,从中能感受到一些天朝在世界的影响力。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1+2+3》
吾皇这只猫作为成功的漫画IP,在我的朋友圈里出现过太多次,有不少人把微信头像设成他。这套书的名字也很有爆点,多年前俺就想看看到底啥样,但一想是漫画,还真没有当年买《圣斗士》、《七龙珠》、《侠探寒羽良》或者是《雪椰》的劲头,正好去年有个校友赠书,于是就淘了来。漫画看着非常快,主要看图嘛,而且也不是讲故事的,都是段子。城市里养猫养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跟宠物之间自然发生着各种趣事,自称“猫奴”、“铲屎官”,以人的思维去揣测主子们的心思,衍生出各种作品,比如好多年前一部很搞的电影《猫狗大战》。读书不一定非得涨知识、打鸡血、开脑洞、看历史,看看这套漫画,放松一下,引起心理相当舒适,也是生活情趣。
2018个人总结:
•22本书
•60部电影/短片
•10季美剧
•3季《圆桌派》
•30次飞机
•骑行807公里
•跑步78公里
•开车次数比之前每年都多
•体重也许没达到峰值
•腰围绝对创了新高
•2019,运动起来,健康第一!
点击“阅读原文”,看2017年的读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