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文明的四个关键词

2017-10-21 那兰 千字文华


本文看点

1. 古代人并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人仅仅是机器,它的齿轮与传动装置由法律来规制。

2. 商业发展必然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而商业发展的动力,必然是每一个独立的人。

3. 从以“权力”为核心到以“权利”为核心,是现代法治区别于古代法最重要的标志。

梅因,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


现代文明的四个关键词


策划:先知书店

文:那兰 丨 编辑:千字君 


我们常说现代文明这个概念,它和古代文明的区别是什么?英国著名历史法学家梅因在《古代法》中将此概括为:“从身份到契约”。6个字的概括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


个人自由


在现代语境下,自由意味着个人只受法律约束,而无需担心因某个人或一群人的专断,而使得个人的自由受限制。


现代人的个人自由具体体现为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选择以及从事某一职业的权利,不必经过许可、不必说明动机而迁徙的权利,以及最重要的自由支配财产的权利。


法学有句谚语:一人自由的终点,是他人自由的起点。这是个人自由之限度的经典表达,在此限度之内,个人对自己的权利拥有充分自主权。


但同样是“自由”这个词,古代人的理解大不相同。法国政治思想家贡斯在考察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时发现,即便在雅典那样的文明城邦,自由也仅仅意味政治上的自由,要以私人领域的自由被剥夺为代价。


贡斯当这样总结:


“作为公民,他可以决定战争与和平;作为个人,他的所有行动都受到限制、监视与压制;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他可以对执政官或上司进行审问、解职、谴责、剥夺财产、流放或处以死刑;作为集体组织的臣民,他也可能被自己所属的整体的专断意志褫夺身份、剥夺特权、放逐乃至处死。


换言之,古代人其实并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人仅仅是机器,它的齿轮与传动装置由法律来规制。个人被国家所吞没,公民被城市所吞没。


贡斯当的观点与梅因遥相呼应。古代社会都是身份社会,个人不享有独立的权利,那些貌似“权利”的东西,实际上是集体的某种外延,在古代文明中,个人只是工具性的存在。


现代自由主义奠基之作,阎克文经典译本


财产权


现代社会,独立的财产权不仅是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基础,也是现代民主的保障。只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社会利益才能趋于多元和分散,制约权力的力量才能获得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古代社会虽然也有财产权,但往往不属于个人而属于集体。这种集体有时表现为家庭,有时表现为宗族,有时表现为村落,但共同特征都是财产共有,不可分割。


《古代法》作者梅因教授,考察原始印度村落传统发现,尽管古代社会存在财产交易,但不是以个人,而是以个人所属的团体为主体。集体共同财产的转移,往往需经过全部成员认可,因此财产让与往往伴随多种多样的象征性仪式,为的就是使整个交易,能够深刻印在每个集体成员脑海中。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即便集体或宗族的财产,也随时面临被抄没的风险。


古代君主专制之下,国王以外的每个人,都要面对巨大的不确定。个人命运浮沉,系与专制君主一念之间,一世功名,极有可能给因皇帝一句话,而化为乌有。


另一方面,国家的财产越多,个人的财产就越少,自由就越难以得到保障,个人自由因此陷入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梅因《古代法》——从身份到契约(点击图片购买)


商  业


古代文明几乎是农业文明的同义词。在农业文明背景下,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扩大规模是增产的最主要手段,因而土地争夺十分激烈。这就必然导致尚武精神和好战主张的流行,每个民族无休止地攻击邻国或被邻国攻击。所有国家都不得不以战争为代价来换取安全、独立及存在本身。


但这一局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协作的扩展逐渐被打破,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进步,让交易费用变得越来越低,一个文明有机会与遥远的另一个文明进行贸易交换。大家逐渐发现,商业所带来的收益要远大于战争。这为现代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


商业发展必然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而商业发展的动力,必然是每一个独立的人。因为从本质上说,商业的价值就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没有个人自由的拓展,也就不可能有商业的繁荣。


商业在没有权威干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的欲望,也激发了人们对个人独立的挚爱。


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权威的干预总是陷入一种窘境:每一次集体权力希望代替个人思考时,它便侵扰思考者。每一次政府声称为我们做事情,都比我们自己做更无能、更昂贵。


商业足够繁荣的文明让权威没有插足个人领域的缝隙,这是商业保障个人自由的另一种体现。


澄清中国人对商业的误解,回到商业文明

(点击图片购买)


法  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国还是小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都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将血缘为纽带的小共同体,拼凑成一个更大的、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大共同体。与其说这是历史的使命,不如说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既是商业发展的原因,也是商业发展的结果。


商鞅变法,开启中央集权之路


在解决上述难题的过程中,中国是第一个拿出完整解决方案的古代文明。办法是,以宗法结构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中央集权系统,让皇帝凌驾于一切,掌握生杀予夺大权,所有人对皇帝效忠。


这套系统的好处,是建立起超稳定的社会机构,为中国带来几个“盛世”,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了皇帝本人,没有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真正的安定和有尊严的生活,最终结果,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丧失了创造性,民间也未能生长出有活力的商业制度。


西方人比起我们来说要“后知后觉”得多,在中国称雄东方时,西方在混乱中摸索了千年之久。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方虽未能发展出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体系,却无意中触及了另一种文明模式。


这种新式文明在身份关系解体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它假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互相之间通过一套确定的规则体系、契约体系进行协作和交往,逐渐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拉进同一个协作网络。


西方模式不仅带来了商业繁荣,生长出了个人权利,也生长出了制约王权的力量。以商业繁荣带来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个人权利与制约王权的力量相生相伴,逐渐成长为我们所熟悉的法治。


1215年6月15日,英国国王与贵族们签订了《大宪章》,开创法律限制王权的先例


“法治”两个字看起来很平常,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古代社会也有法,但往往是国王之下的法,更直白说,是管老百姓的法。百姓有服从的义务,却没有受保障的权利。从以“权力”为核心到以“权利”为核心,是现代法治区别于古代法最重要的标志。


“权力”仅仅让出核心的地位还不够,现代法治的另一重要议题,是将“权力”限制在契约的笼子里。“法无禁止即可为”在这里就变成了“法无授权不可为”,两者合起来,才是现代法治完整的内涵。


现代文明在“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中一路走来,财产权、个人自由、商业以及法治结伴而行,环环相扣,越发彰显其竞争力。而在这一历史大潮之下,我们的国家究竟就近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不仅关乎国运,更关乎每一个个人最基本的自由。


注:本文系千字文华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书单定制、思想交流及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


  • 一切政治都是为了人的幸福

  • 自由是目的,自由更是工具

  • 诚挚推荐先知书店专题策划:现代文明读本

  • 通往文明社会的深度常识读本


延伸阅读



《猩球崛起3》:人类堕落到要猩猩来告诉什么是文明(附视频)| 千字文华

丛日云:通识教育的灵魂是传播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

有商业的地方就有民主、自由和法治”——孟德斯鸠15条经典名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