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12期

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2023-08-28



特稿

跨文化理解与倾听的智慧——后疫情时代比较教育的反思

摘要:印度学者拉杰尼·科塔里提出“倾听的智慧”,这一概念在后疫情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断丰富与扩展,为比较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思路。倾听的智慧使我们能够深入接触来自不同地区的思想和观点。我们要重新审视亚非文化的重要性,利用文明对话中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充实比较教育和比较高等教育的理论,早日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倾听的智慧;比较教育;文明对话;文化遗产

作者:许美德(Ruth Hayhoe),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

译者:滕珺,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杨雅晴,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教师教育与管理研究

美国教师教育“临床实践”改革现状与特点——基于十项优质“教师驻校实习”项目分析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逐步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主流模式,涌现了一批以“教师驻校实习”为特征的优质培养项目。为发挥这些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美国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下属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实验室”遴选了十个优秀“教师驻校实习”项目。虽然它们在机构性质、培养定位、实施路径及支持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在整体上都体现了注重发挥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强调教师驻校实习与新教师入职制度间的衔接、根据紧缺学科和学区高需求定制教师培养计划、突出大学与公立中小学系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等特点。

关键词:美国;临床实践;教师驻校实习;实践取向教师教育

作者:洪明,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应竑颖,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新西兰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动因、举措与价值取向 

摘要为了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顺应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实现教育劳动力战略目标,新西兰实施了新一轮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针对评价目的的导向偏差、评价内容的专业性缺失、评价程序的过度设计、评价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等问题,新西兰政府删除了《教育与培训法》中对教师绩效评价进行审核的规定,并以此为开端,自上而下地全面推进改革举措。新西兰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目的从实施控制向促进合作转变;评价标准从提供最低质量基线向呈现高专业追求过渡;评价方式逐渐弱化合规性与问责性,注重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新西兰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体现出信任取向、发展取向、效率取向等价值取向。

关键词:新西兰;中小学教师;教师评价;专业标准

作者:史大胜,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燕,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


国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知识基础、热点主题与前沿进展——基于WOS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运用Citespace分析WOS数据库中493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SSCI文献,研究发现:8篇关键文献和6位关键学者的成果在概念框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等方面奠定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知识基础;当前研究热点聚焦在五大主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健康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研究前沿为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工作投入三大要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呈现出“峰”型结构,即立足知识基础围绕热点主题推进前沿探究。未来需将这一“峰”型结构嵌入“人-教育-文化”的三重语境,通过丰富教师职业倦怠的循证干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其对教育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和跨文化研究,推动知识生产与个人发展、教育进步以及文化自觉的积极互动。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郭绒,女,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

杜威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影响

摘要从1904年杜威的《手工训练在基础学习课程中的地位》一文被介绍到俄罗斯,杜威教育思想已经在俄罗斯传播了117年。杜威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月革命前、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俄罗斯迎来了一轮新的热潮,俄罗斯学者对杜威教育思想在俄罗斯传播历史分期的划分、苏联时期践行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实验活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去杜威化的原因、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等方面,挖掘了大量新史料,发表了诸多新论断、新观点,以客观反映杜威教育思想对俄罗斯教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俄罗斯教育

作者:王森,男,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单中惠,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校知识之社会建构的内涵与过程——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启示与反思

摘要学校知识的社会建构是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核心主题。伯恩斯坦提出“新”教育社会学对学校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过于强调了权力关系与学校知识之内容和形式的对应性关系,忽略了知识的内部组织规律。受到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伯恩斯坦考察了教学话语之社会建构的基本形式——中世纪课程知识的分化,认识到学校知识包含了两种秩序——“规约性话语”和“教导性话语”。他发现,学校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本身的性质,也不仅仅是由社会权力关系决定的,而是渗透了外部意识形态的“再脉络化”。然而,由于过分强化规约性话语的支配性作用,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很可能瓦解了学校知识本身的客观性和自主性,陷入相对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巴兹尔·伯恩斯坦;新教育社会学;教学话语;再脉络化;社会建构

作者:胡雪龙,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言论”或“程序”:美国终身教职的双重宪法逻辑

摘要终身教职制度适用美国教育全领域,但大学和中小学终身教职保障的侧重点不同,以美国宪法第一与第十四修正案为据形成基于“言论自由”和“正当程序”的双重权利逻辑。在大学领域,言论自由保护范式并不成功,学术自由在权利范围、强度和内容上受限,大学终身教职的权利标准面临重塑危机;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当程序是终身教职的权利核心,国民素质教育的新进程引发了一场废除终身教职及正当程序制度的宪法诉讼,以实质正当程序有序推进中小学终身教职改革成为紧迫任务。“言论”和“程序”二分法考察为重新认识不同领域的终身教职逻辑基础及制度分类改革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关键词:美国终身教职;宪法权利;学术自由;正当程序

作者:范奇,男,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虚幻的愿景:“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五十年

摘要国际学界的“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与“技术引发教育革命”的浪漫论同时问世,相生相克。前者质疑后者给人们提供了教育技术的虚幻愿景,剖析技术应用的多维度负面效应,认为技术能使学生学习更高效优质、促进民主平等和塑造个性等是不可靠的承诺。“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分为系统论、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种取向,核心特征是多学科参与,各种视角、理论和方法百花齐放,它不同于保守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梳理国际“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的学术谱系,开展对技术牵涉的社会、知识和伦理等问题的本土研究,将教育技术研究由学习科学话语主导改造为开放的跨学科领域是教育界的知识责任。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神话;技术实证主义

作者:孙碧,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博士。


经合组织对全球教育的“规训”——国际学生测评项目排名政治批判  

摘要运用福柯关于规训技术的相关理论,借助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政策文本,对PISA排名政治进行批判分析发现,PISA测试排名蕴藏着独特的政治学意涵。其具体表现为:将“复杂世界”转化为简单排名、用教育排名预示经济竞争力,以此建立排名转化关系,进而衡量参与国或地区学校质量和未来经济发展;开展连续多轮测试,由此形成各参与国或地区的纵向排名曲线,进一步产生了排名与自身及他国教育预期的比较、自身不同轮次排名的比较;呈现排名的相对“位置”、绝对“排位区间”以及“全貌”,来描绘全体的横向排名图景。最终,经合组织将所有参与国或地区的教育置于一个全球监控的体系之中,进而施加其排名政治,逐步加深对全球教育的规训。

关键词:国际学生测评;教育排名;排名政治;全球监控;经合组织

作者:蔡娟,女,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刘云华,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教育国际化研究

❖德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螺旋模式”研究

要: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对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人才发展上秉持一种长期导向的“螺旋”理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际组织人才螺旋发展模式,为本国公民铺就一条内外联通、螺旋上升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路径。从整体来看,螺旋发展模式涵括人才孵化、派出历练、回巢哺育、晋升与联结四个主要阶段。在每个阶段也都有着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该理念及模式打破了一种单线型的职业发展路线,强调人员和知识的多向流动,更好融合了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利益。“螺旋模式”在德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员代表性近年来从“量”和“质”上都有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人才输送;螺旋模式;德国

作者:陆娇娇,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讲师,德语语言文学博士;贾文键,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脱欧偶遇全球疫情:英国国际教育可持续增长战略研究

摘要为应对脱欧给英国国际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英国政府于2019年3月发布了《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报告。2020年偶遇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英国政府又及时调整推进策略,发布了《2021国际教育战略升级——支持复苏、驱动增长》报告,旨在有效推动英国国际教育从复苏转向可持续增长,确保2030年英国国际教育战略目标如期实现,巩固和扩大英国国际教育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从《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到《2021国际教育战略升级——支持复苏、驱动增长》的推进过程,充分体现了英国国际教育内外生态逻辑关系。

关键词:英国;后脱欧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国际教育

作者:罗志敏,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在地国际化:嬗变、实践与反思 

摘要在地国际化作为学生流动计划的替代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北欧,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对于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嬗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在地国际化包括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国际化的课程、文化敏感的教与学、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等四大要素。在地国际化并非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在本土优势的基础之上,结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在地国际化的实现亟须解决本土学生与国际学生间缺乏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英语作为国际教学语言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不足、缺乏对学习成果的评估与比较等问题。

关键词:在地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国际理解

作者:兰思亮,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马佳妮,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11期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10期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9期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12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订购:全国各地邮局邮发代号:2-466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海外发行代码:ZW023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875电话:010-58808310Email:bjb@bnu.edu.cn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微信公众号bjjyyj2019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