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造就Talk | Misa.Z:是什么撕开了人和机器的边界?

2016-05-25 造就 造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02yqhwha&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和机器的边界,该怎么去界定这一点?
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很不幸,身体的某一部位受伤,无法再行动,无法再感知。这时候有一种技术或芯片,植入受损部位他就能恢复正常。我们是不是可以赞成他植入芯片呢?
把受损程度降低,他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不能剧烈运动,植入这个芯片的需求和意愿会减弱吗?或者,他根本没受伤,植入芯片可以让他跑得更快、更敏捷,必要性能等同吗?
再有,如果有一天,植入这个芯片,可以让你的身体寿命延长两倍到三倍,甚至只要更换芯片,你就可以保持青春,永不衰老。该有多少人趋向植入这件事情啊?
可是,当你把这个芯片植入到自己身体里的时候,那个部位的身体还能算是你的吗?它的信号可是被模拟的。所以人跟机器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


也许有一天,我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到底哪一部分来自于真实的感受,哪一部分来自于信息,或者是智能给大家的一个错觉。
就想现在很多人更愿意盯着手机而不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一样,我们在近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下,已经不知不觉被改变,虽然我们总觉得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决策。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大部分人做出的是理性决策。理性决策很多来自于你拿到的信息和数据。所以这些年里,我们做的每一个看似主动的决策,其实是被信息被动决定的。只不过在我们的下意识里面,仍然愿意相信这个决定是由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我们把这叫做“边界的迷局”。 
未来,看我们怎么去选择

再有一个假设,有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正在高速行进,迎面出现两个骑自行车的人,其中一个戴着头盔,有适当防护,另一个人则没有。这个时候不可避免冲撞产生,它撞谁才能杜绝更大的悲剧?
选择戴护具的那个?因为他可能受伤较轻。这决定听起来还不错,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就活该被撞呢?那么,选那个不戴护具的?因为不遵守规则,就应该被撞吗?
或者,反正都得撞一个,随便撞?
这个问题已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我们的身边已经开始有自动驾驶汽车在奔跑,而且它真会出事故。前一段时间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就跟巴士相撞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撞谁跟不撞谁,在这个问题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到底愿不愿意接受由机器做出这个选择。
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可能要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愿不愿意把一些主动意志的东西交付给机器。

每一次大的变革期,都会激烈的碰撞相应产生。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当人们突然发现机器在耐力、速度、力量、稳定性等各方面都超过人类时,引发了第一次大的恐慌。工人们去砸机器,生怕自己的饭碗被抢掉。
所幸经历时间不长,人们发现虽然它取代了一部分人的工作,但它也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很多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一现实。而且,新的一代人在工业时代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
前一段时间的“人机大战”大家都知道,谷歌的AlphaGo战胜了人类,引发了一点点小恐慌——机器会不会比人更聪明?
其实没必要太介意,因为我们早就被更聪明的东西“控制”了。我们早就用擅长记忆的电脑帮助我们记忆、记录日常安排等等。我们跟机器已经没有办法再分开,并且享受着它带来的乐趣。不管怎么样,我们有一个隐约的边界,一直没有被撕开。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创造力。
但我要告诉你们,现在,这个边界正在一点一点被撕开,由此带来的痛苦和争议,绝非第一次工业革命可比拟。它将持续很久,很久。
我们无法阻挡这个时代的到来。

是不是可以守住它,实际上也没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已经发现,计算机可以有创造力。我们的Rokid自己会唱歌,唱得比很多人都好。
我们可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接受和迎接这个时代?可能在未来的智能和机器人时代,大部分人将面临没有工作。一个大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当然还要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愿不愿意交由机器做所有的决定。
对于我们来讲,未来会怎么样,不是我们今天去预测它,而是我们怎么去做选择。
科技有它与生俱来的两面,一定有它的光明面,让你生活更美好,体验更好,更便捷;但它也有黑暗面,可能会让你慢慢失去、我们今天认知的生而为人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比如温情,眼对眼、面对面的自然沟通等。
无论如何,我希望Rokid做出的选择,是能够在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所以你看到的它并不是张牙舞爪的,它根本就不会动。它唯一能跟你交流的就是,你对着它说话,它的脸上会浮现该有的表情和一些互动。当然,它还可以给你音乐,给你营造生活的氛围。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大家能够自然而然地、没那么激烈地全然接受它,并且不排斥与它一起生活。
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大家不用去怀疑,我们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我们有幸能够亲眼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人进入到我们的家庭,进入每个人的生活;稍有不幸的是,我们还有那么多问题待解决。 
Rokid的现在式与未来式

你可能见过很多产品,它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设计它的外观,设计它的交互,Rokid却是有灯光、图像等各种介质和途径去显示它。
我们不断地在强化,这个AI本身的可识别性和可认知性,以便与人沟通更加自然。因为人是没有办法摆脱语言去思考的,显然计算机是可以摆脱这些的。
人也是没有办法摆脱对象沟通的。正如我们用微信、短信和电话。而你在使用微信时,并不是在跟微信聊天,你是在跟你想像中另一端的对象在沟通。
当然大部分对象是真实的人,但现在全球也在流行做聊天机器人,你可能是在跟远端的机器人聊天。未来,你根本不知道你是在跟机器人还是真人进行聊天。但不管怎么样,那个对象是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存在的对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尽量满足大家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感受,我们要具化一个对象。当然未来Rokid可能不是一个具化的对象,但是至少今天我们希望它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大家的生活。
跟机器人聊天,现在的语音技术里面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唤醒”。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它是有麦克风的,它是有摄像头的,如果你不用“唤醒”它,它24小时都在听你说话,你会非常不自然。所以才有一个概念叫做“唤醒”它。
我们很多人都用过带语音功能的智能产品,比如Siri,当你要启用它的时候,你会说Hi Siri,三个音节;最近我们用谷歌,叫OK Google,四个音节;微软的Cortana,四个音节;亚马逊Echo的Alexa,四个音节。
可是你要知道,在中国人的文化里面,叫人三个字的名字,就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大家更习惯两个字,比如小红、小明。

所以最早的时候,我们的产品设计叫法非常保守,“Hi,若琪”。她是一个女生,所以她的中文名叫“若琪”,英文名叫Rokid。
可是你会发现,这非常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不会说“Hi,若琪,把窗帘打开”“ Hi,若琪,今天我该穿什么衣服”,怪怪的。“若琪,我饿了”,这样才合理。
你根本无法想象,全球都在做三音节唤醒的时候,我们要实现两音节唤醒,需要投入多少经费、人力和资源去研究,才做到这一点的。
就在最近,我们刚刚完成了这个技术的Release。所以如果你已经有了若琪的话,现在你已经可以用两个字跟她进行对话和唤醒。
当然,这才刚刚开始,AI和机器人产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很多人会问我:Hi,Misa,你的机器人为什么不会动,它为什么不会帮我做家务,它只能跟你说话,只能给一些信息?

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慢慢、慢慢地,让大家更好地找到一种人跟机器之间的平衡,或者还能找到一种更和谐共处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那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无比和谐的,一个人和机器共处的世界。




陈霖 | 是什么让我们衰老?

田沁鑫 |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球大战这样的超级IP?

简里里 | 我们为什么觉得孤独

王健 | 以“我”为中心的世界

马家辉 |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遗忘权利的时代

苑明理 | 用虚拟的星球,反省我们的世界观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