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叶翠微: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 | 造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32oie2j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叶翠微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我是校长,我也是老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管理者。
但是我更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教育的玩家。
因为我喜欢玩,我也期待通过这样的行动,带领一群孩子去玩。
玩到哪里去呢?
能够玩到世界名校里面。
让我高兴的是,目前华人能去的世界一流大学里面,都有我的学生。
他们为什么会走得这么远?
我有时在想,的确是时代给予了他们扶持,也是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会飞的,飞起来;能飞的,飞得更高”?
讲到这个话题,最近我从微信上看到很多朋友在刷屏的对比中西教育的36张图片。
这些图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教育需要有一双慧眼。
我认为教育就是应该让孩子玩起来,只有玩起来的教育,孩子才能飞起来。
我从36张图片里节选了几张,比如从孩子学习的动力机制来看,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别人是兴趣成就人生;
我们孩子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别人在学校里面需要历练的是终身的能力;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我们在乎是这样那样的升学率,别人在乎的是课程,是师资,是可持续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比较,我自己突然产生了一个动力,那就是怎样让孩子玩起来。
为什么?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所以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又看到,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用她历时10年的观察,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八条建议。
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这样一个命题,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下,我想很重要的是要告知我们怎样让孩子有玩耍的时间。
朱莉的建议,仅仅是基于个案,还是基于一个人成长的基本事实?
在我看来,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基本事实。
因为在我的学校里面,我也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因为我始终觉得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比如说这个小伙子,张维加,2007年从杭州二中保送到北大,现在在英国牛津大学。
他已经在《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这个会士放在中国是什么概念呢?
偌大中国大概也只有十来个人有这样的资质。
当年在二中学习的时候,他就是个学霸,也很有特质——他很会选玩伴。
他选择的条件是:跟自己同寝室朝夕相处的话,你要每年至少读50本以上的经典书目,并且互相进行分享。
正是在这样一个基于玩伴的高质量头脑风暴里面,他经常有些奇思妙想。
在高二的时候,张维加就向我提交了一本近20万字的论文,说的是生物进化的问题。
我当年就是学生物的,但是当我看到他的论文以后,坦率地说我都不懂。
所以这样我就动了个脑筋,就给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打招呼,看他能否给我找专家看看这篇论文。
但此后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直到一个月都没回信,我坐不住了,又打电话过去问,不知道那篇论文教授们看得怎么样了?
对方沉默了一会,对我说了一句话:“校长,实事求是地讲,没有人看得懂。”
然后我又联系北大招生办主任,帮我找个院士看看。
院士很快就给了答复,说张维加的论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准。
当然,他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还有一些瑕疵。
他现在被英国人誉为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学术潜质的中国人。
这个女孩叫刘雨中,今年《Science》杂志新年首刊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是2009年从杭州二中出去的。
她在材料科学方面很有见识,所以本科一毕业后,美国5所顶尖大学都希望她去做博士,她最后选择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刘雨中在二中时,就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
她喜欢跳健美操,更喜欢中长跑,经常能跑5千米以上。
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你这么痴迷于长跑呢?她笑着说:“我感觉到,在每一次长跑的过程当中,我能够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一般跑到四五千米的时候,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咬咬牙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脚步放下来,那么游戏就此结束。
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在二中的学习过程中玩体育,玩中长跑,在玩的过程当中找到怎样去认知自己的生理极限,从而又转化到自己的智力活动和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取得学术成就。
第三个人,也是个女孩,郭文景,她不仅颜值高,她还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区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
去面试她的招生官亲口对我说,郭文景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在面试过程当中遇到的最难得的人才,“几乎完美”,他用了这样的词。
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
当然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计算机可以玩到极致。
大家知道,中国父母对女孩的教育,往往期待的是——琴棋书画、气质、形象、形体。
但是郭文景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定力——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不动。
她父母问我说,校长,我们这个孩子这样一幅秉性,你觉得好不好?
她父母告诉我,她在网上主要是阅读,痴迷于各种基于信息学的竞赛活动。我说,好啊,就让她钻进去吧。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高二的时候,郭文景就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女生第一名进入到国家集训队,然后她又去美国参加比赛,成为全美的中学生里面的女生第一人。
那么我就想说,如果孩子对某一个学习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个新的学习工具有感觉的时候,父母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
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郭文景喜欢电脑,很多美国的网络公司都已经提前预约了她,其中硅谷有家公司给她的承诺就是一个月薪水不少于2万美金,只要帮他们看看哪些软件有纰漏。
阿基米德说过:
只要我们的孩子有兴趣,我们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支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很大作为。郭文景现在哈佛大学,事实上全美最好的6所大学,比如说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都曾给了她offer。
第四个孩子,俞家琛,他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一代,面对着很多新的话题,新的挑战。
可他在干什么?
他整个学期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做自己心仪的一个课题。
他就觉得,为什么家里卫生间的异味不能很快被去除。我们往往用的是化学方法,那能否有生物的方法呢?
在跟他父亲沟通了以后,他几乎把家里面变成了一个实验室。
这还觉得不过瘾,他让父亲帮忙在浙大借一个实验室给他,然后整整一个暑期泡在里面,将各种植物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方,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厕所里的异味。
他凭此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当中拿到了一等奖。
俞家琛的文化成绩并没有在杭州二中占到前5%,但是他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全身心投入。
在投入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的各种压力,比如高考。
他敢于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判断,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拿到奖项,也因此被一些知名大学提前锁定。
我通过这4个非常典型的学生的故事,只是想告诉大家,杭州二中虽然有很多学霸,但是他们的产生不是偶然。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做为校长,作为老师,作为学校所期盼的。
最近我在杭州二中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这里举行。
在此过程中,我就观察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它的课程是怎样的,它怎样和孩子们一起相处、学习和生活。
这次峰会共有来自全国的505个孩子,哈佛大学来了30多位老师。
大家看看这个女孩子的眼神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惊奇。
这是孩子们刚到二中,彼此之间相识还不到20分钟,就是通过哈佛的学院分院制,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大家都嗨了起来。
这是哈佛的一个学生,在演绎土著文化。
这是孩子们在化腐朽为神奇,把垃圾袋作为道具缠在脸上。
这是505个孩子集体完成的一个任务,把14400张图片拼成这样一个logo。
这是最后离开二中时候的集体照,从这个画面里,我想大家很显然能够看到,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它在倡导的是一种极致的学习,而极致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问了一下我的学生,这次参加峰会以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此期间,多睡觉都是浪费!
大家想想,我们的学校生活里面,有没有这样一种教学安排能够让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悟?
坦率说,太少了!
由此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我的教学主张,那就是让孩子们玩起来。
为什么?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让孩子们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到这里,还要追问一个问题:世界一流大学是这么让你“玩”的,但又是怎么让你“进”的呢?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提交了一份报告,叫《力挽狂澜》,这个报告基于二战以后的数据,发现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分数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但是学校感觉到这批学生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盼的高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辍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销声匿迹了。
这样一个情况就给哈佛提出了警告:
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遴选学生?怎样去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他们提出了3条建议:
- 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 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种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 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第一个建议,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这句话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述,很简单,就是一个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区,要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是哈佛大学招收学生的第一标准,
第二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种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要具备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就是说,你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习者,与学习无关的事你也要参与。你是怎么参与的,怎么来证明你的参与,这是哈佛在关注的第二件事。
第三是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也就是说,你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A同学托福100分,B同学托福100分,但是A同学考了3次,B同学的托福只考了1次,那么考1次的同学更好。
还有,C同学的托福100分,是因为他在城市,有很多优质资源。D同学没有这些资源,完全依靠自身,所以更看重的是D同学。
我想这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二中的管理者,要思考的是,我们眼里不能仅仅只看见学生的成绩名次和分数,还要看到学生的人格品德,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脑袋里面始终在浮出这样一组画面:有3只小老鼠走迷宫,走不通怎么办?
开会,头脑风暴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一只老鼠蹲下,第二只老鼠站上去,最后一只老鼠站在他俩肩上,就能够眺望到迷宫的出口。
第一只蹲下老鼠是我们的社区教育;第二只是家庭教育;第三只是学校教育。
所以我想,正是因为有良好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连接,才能使我们看到人的成长路径是好的。
谢谢大家!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