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毁在“马云”手中的一代人|周末特稿

赫兹 赫兹HERTZLAB 2022-06-13



前段时间,因被叫停而落幕的蚂蚁集团上市失败,引发无数关注,今天,我们抛开IPO被叫停的一地鸡毛不讲,我们要讲的是,蚂蚁集团,更具体的讲是花呗,是否有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的可能?


「赫兹实验室」

周末特稿专栏:

《毁在“马云”手中的一代人|赫兹笔谈》



 

看到标题,也许很多人觉得我夸大其词,空穴来风,但是,事实上,我们今天只聊三个问题:


蚂蚁集团对我们的债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蚂蚁集团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蚂蚁集团是否可以保有万亿市值?



这三个问题都是我经过审慎信息收集,以及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负责任的思考过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官方在11月2号发布的消息: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这里面最重要的其实是:“监管约谈”这四个字。


什么是监管约谈?


监管约谈一般是指有权监管部门对被监管对象的违规或者涉嫌违规行为进行规劝或者批评的行为。一般在证券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对金融证券业的监管时常用。


其实这也正说明了蚂蚁集团的所属行业:并不是科技,而是金融证券。


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部门涉及的范围,进行一些分析:


人民银行主要进行货币政策的管理。它主要做什么事呢?比如通货膨胀了,得收紧贷款,稳定经济,如果经济停滞了,要放松贷款,刺激经济。


银保监会的监管主要是涉及资金运行层面的监管。蚂蚁集团现在的3000个亿他们怎么花的呀,这是不是安全的?是否合理呢?


证监会主要的职能就是对证券市场,证券业务,等进行管理。蚂蚁发债是不是合理呀?他们融资、上市有没有违规呀?


国家外汇管理局。这个看名字都知道,与控制资金外流,保证我们的外汇稳定,跟人民币汇率等等有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一起对蚂蚁集团进行监管约谈,就说明,蚂蚁集团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已经出现违规或者涉嫌违规的行为了。


而这一场古今中外最大的IPO,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非常大,通过这个视角看蚂蚁,其实我们能发现很多我们以前忽略的问题。


想写专栏是因为今天我遇见一个19岁的小朋友,他要买一个东西,用的花呗,我心血来潮问了一句:你花呗的额度有多少?


小朋友答:2500。


而且当时我最直接的一个想法就是:“好吧,我可能需要好好的跟大家聊聊花呗了。”今天刚好周末有空,咱们唠唠。




蚂蚁集团对我们的债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仔细阅读了一遍支付宝的用户协议,在我翻阅2018年发布的《花呗消费贷款服务协议》时,我发现了非常有趣的一点。


在我们开通花呗的时候,在合约中的“贷款人主要权利和义务”一栏显示了两段非常有意思的话:


第一条:贷款人应按照本合同约定为您提供消费贷款服务。

第三条:在贷款人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其有权要求您落实有效担保等事宜。


这是一条写在我们开通花呗时,点击确认后才能获得额度的合约里的条文。


在我看见这个合约时,我有一个问题:我们花呗的借贷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问题在我们知道蚂蚁集团IPO万亿后,更尖锐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们真的是在消费之后才产生的对蚂蚁集团的借贷吗?”


当我们在开通花呗时签订的合同中显示:贷款人应按照本合同约定为您提供消费贷款服务时。


如果在我们使用花呗消费之前,跟蚂蚁集团根本没有产生债务关系的话,它们提供贷款,也就是借钱给我们的义务从哪来?

其次,“在贷款人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其有权要求您落实有效担保等事宜。”如果,我们是在消费之后才产生的贷款,那担保从何来?在我们没有消费之前,连借贷都没有,又谈何担保呢?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反正我拿到钱了。”但是,事实上,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我需要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借贷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家,主要依靠借钱来赚钱的公司。借给我们钱的是一家,拿着30亿本金玩到3000个亿的,几年内翻了100倍的,名叫:「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的公司。




蚂蚁集团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里我们要聊的是: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这家由蚂蚁金服100%控股的公司,他们借给我们的钱是从哪来的?他们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


很简单,借来的,两个主要途径:

1, 银行。

2, ABS。


先来说银行:银行的大额贷款从来都需要抵押,这是常识。我们贷款买房,房子是要抵押给银行的。阿里巴巴小额贷找银行借钱,也是需要抵押的。但是抵押物是什么?那我们就得想想这家公司有什么?它总不可能像万达那样子有地吧?


债权,是这家公司唯一拥有的东西。


这种抵押很有趣,本质上来讲它就是:李四借了我60万,我把他这60万的债务抵押给银行,找银行借了60万,如果我将来没有还钱,银行就会成为李四的新债主。


但是,为期一个月的小额贷款,银行怎么评估?这是一个问题,很难划分,很难评估,很难放贷。


但是,但是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人寒从脚起的可能性:


蚂蚁集团对我的债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万一,万一是从我们开通花呗的那一秒就产生了呢?也就是说,开通花呗,就成了一个给蚂蚁集团造钱的过程。花呗的额度其实只是一串代码,几个数字啊?蚂蚁集团从来没有给过你现金的。

但他成了你的债主,它可能凭空就创造了几千块钱。是的,打开你的花呗,就是这么多钱。然后,你的债务被抵押给银行,变成现金给到阿里巴巴小额贷公司。然后阿里巴巴小额贷用这笔现金,垫付你花呗所有的消费资金给商家。


这里看起来问题还不大对不对?


那我拿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做假设好了,假如有一天,蚂蚁集团失心疯,借钱给了一家叫做“武汉金凰”的公司,这个公司在银行保险柜存有80吨的黄金,价值200多个亿,然后有一天他们发现:“这80吨的黄金,其实是黄铜哎?”


接着阿里巴巴小额贷公司跟蚂蚁集团相继破产,他们没有钱再垫付我们的花呗消费,也就说花呗不能用了,但是我们的债务,也就是额度,已经抵押给银行了。这叫什么?


这叫蚂蚁破产,全民还债。

然后银行直接从你的账户把钱划走,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银行的钱哪来的?我们存的!傻不傻?


到这你们有没有一种泡沫破了的感觉?空对空对不对?博傻游戏对不对?这是什么?这是雷曼兄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次贷危机,是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席卷而来的是企业破产,员工失业,民生凋敝。


 (你们想起银保监会了吗?)



接着,我们就要开始聊,花呗的另一个主要资金来源:ABS。


关于ABS,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ABS融资模式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这东西可能很多人看不懂,我用数据来做解释好了,到今天为止,“蚂蚁花呗”做了大概3000亿的资产证券化。


也就说,我们这帮“淘宝客”一年,大概会找蚂蚁集团,也就是“花呗”“借呗”借3000个亿左右。它们的年利率大概是15%。也就说最终我们会还他们,3450亿。


蚂蚁集团呢,就把这笔账算给了投资者,跟他们说:“我现在没有3000个亿,你借给我,将来我按年利率5%跟你算,你净赚150亿,怎么样?”投资者答应了,这也就成了ABS。


这么看起来,ABS是不是风险小很多?但是,它的后果更可怕。


天猫的东西涨价了怎么办?没事,我给你提额嘛。小朋友零花钱不够怎么办?没事,我给你开花呗嘛?


过度放贷的后果是什么?是通货膨胀。


举个例子:银行贷款更容易了,房价就会上涨。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天猫原先卖30的东西,因为有了“花呗”它们可以卖50了。蚂蚁集团肯定是乐见其成的呀,人家靠借钱赚钱的,就希望你钱不够用啊。到这,人民币开始贬值了。


(你们想起人民银行了吗?)



这里看起来都还好对不对?


接下来,是什么?老板开始开不起工资了,企业开始破产了,员工开始失业了,这个时候,大家还不起“花呗”“借呗”了,蚂蚁集团开始出现违约,它还不起投资人的钱了。


蚂蚁集团破产事小,系统性的经济危机事大。这事最后有多大,得看蚂蚁集团有多少钱。


假如按照蚂蚁IPO来算,2万亿,这两万亿是要赚钱的,大概率,其中很大一部分会通过“花呗”“借呗”借出去,两万亿的影响有多大?


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国家拿了4万亿救市,银行放松贷款,那一年房价涨成什么样大家心里是有数的。这导致现在大多数身边的年轻朋友,大家买房都是压力巨大的。


这两万亿全部扔到“淘宝”是什么后果?护肤品得先涨一波吧?然后到生活用品,就是说,突然多了两万亿,而且这两万亿只能在淘宝消费,那么你们在淘宝上最喜欢买的东西一定是先涨价的。


但是,物价一旦涨起来,你们拿什么钱还花呗啊?而且,上涨容易回落难,去年的猪肉大家都有印象吗?而且根据淘宝大部分用户的消费习惯,钱都被雅诗兰黛集团跟保洁集团之类的赚走了!!


这是什么?给把刀让资本主义割猪猪女孩的韭菜引发我们自己的经济危机是吗?


(你们想起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吗)



而且女生朋友们大家都想一下,现在天猫旗舰店的护肤品什么价?海淘跟代购什么价?


别人敢定那个价是因为你们有钱吗?不是的!是反正这帮猪猪女孩一年有几千亿的花呗额度,能割多少割多少啊?


我有时候会在小红书上看到那种女孩,在破旧的出租屋里拍一张动辄几千的面霜,然后分享“大牌就是不一样”。

我看得都疯求了!!我敢说,那里面80%都是刷花呗的。不要说说2万亿,只是相对今天3000亿翻个7倍,多给你们70倍,你们也能花完的!!


讲一事:之前有一个西班牙品牌找我投广告,然后我当时就问他们嘛:“现在建一个人小程序有多难啊?为什么不做小程序,偏要用淘宝?,按道理来讲,直接用小程序大家购买不是更方便吗?”


结果人家品牌公关跟我说:


“可是小程序没有“花呗”啊。“


哇!我当时都操了,他们家一瓶面霜在意大利卖60欧,还不算打折,在中国,打完折1100人民币。然后指望着中国女孩TM的借钱买你们家东西是吧?


然后我就没有接,在家疯狂发脾气。


别人外资都是在中国良性循环,利润高,就可以投更多广告,让你们觉得人家高大上,有档次,借着“花呗”去买买买。


内资的市场环境被挤压,生存艰难,大环境还被弄得通货膨胀。搞得自己,哪怕研发了再好的产品,也没人知道。惨不惨?


这话题扯远了,我就说到这,就是:咱们国货真的不差的,每年那么多品牌方给我寄东西,我有比较的。


中国很多国货都是十几项专利,几十项发明的,就只是说他们没那么多钱做营销,咱们就算用“花呗”也多买买国货,那国货有更多的预算了,研发,推广,都好,那受益的也是大家呀,不说经济内循环,至少不用满世界找代购了不是?




蚂蚁集团是否可以保有万亿市值?


首先,我希望跟大家达成的共识是:蚂蚁是一个金控公司,我依旧不认为它是一个科技公司。首先他不重研发吧?


不仅如此,蚂蚁集团是中国牌照最齐全的金融公司,或者说金融机构,从银行,到机构,到证券,蚂蚁集团的经营权都是有的,而且,他还进行了一场全世界金额最大的IPO。


我一直觉得蚂蚁集团的逻辑很简单:所有古典互联网的业务都是将现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业务,对互联网进行输入。蚂蚁集团就是把很多金融体系内的东西,在互联网做了一次新的表达。


这种表达如果只是几千亿,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是上万亿,其实不是蚂蚁集团出问题了,是这个资金体量出问题了,比如说万亿估值的苹果公司,他们还是商业行为,但蚂蚁集团是一个金控公司,它有商业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导出的是一种金融行为,比如::“花呗”跟“借呗”的贷款行为。


但是,经济是民生之本,在这个逻辑上它是有国家层面的社会责任的。


这种社会责任是,银行如果破产了,是由国家跟社会来买单的,也就是说,国家一直在给银行提供担保,那么假如是蚂蚁集团,谁来提供担保呢?


在这个角度上,我去反思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那番话: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我们的金融还处在青少年,完全没有成长起来。中国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我认为,蚂蚁集团依旧是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2万亿扔进市场里,是一定会有市场波动的,这笔钱已经接近于中国一年地方债。(就是政府批给全国城市建设的资金,例如地铁等基建)

 

当这笔钱交给一个金控公司的时候,风险是巨大的,这笔钱的使用方向是会有巨大的市场反馈的,而且中国银行的“当铺思想”也没有不对。


一个面对万亿资金体量的风控,要的不是利润,而是安全。


蚂蚁集团这样以借贷为最盈利的业务的公司,如何进行借贷,如何对借贷者进行审核与授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开头那个,能够在19岁,还在读书的年纪,就能获得“花呗”的2500元授信额度的小朋友,给他这笔授信是否合理呢?


蚂蚁集团对这样还未经济独立的青少年的授信又有多少呢?如果成功IPO,把现在ABS的3000亿变成2万亿,过于宽泛的授信又会增加多少呢?这真的合理吗?


所以说银行系统这种“当铺思想”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还有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相比“微信支付”这部分的业务全部是腾讯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分管的,也就说腾讯会为“微信支付”做背书,“微信支付”产生的任何问题,都会由价值5万亿的腾讯控股来解决。


蚂蚁集团则不同。


(证监会的华丽出场)



中国证监会曾经问询过蚂蚁集团,基于集团的股权结构,最终的实际控制人是谁,而蚂蚁集团回复道: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并不是阿里巴巴集团。


蚂蚁集团回复的原因是:因为阿里巴巴只有蚂蚁集团32.65%的股权,并没有一票否决权。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询,这关系到一个万亿公司的稳定性,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并没有一个组织,或者个人,能做出有效性决策,也没有一个组织,或者个人,能做出有效性否决。


我们从一家名叫: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的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贷款,但这笔钱跟阿里巴巴没有任何关系。


这里面的风险因素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它还牵扯支付宝跟花呗,这样的在互联网世界中已经替代银行业务的一家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说:蚂蚁集团的IPO真的不应该被摁住吗?它真的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它应该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最后,我到底想讲什么,大到马云,蚂蚁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小到一个初出茅庐的19岁的少年,其实大家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导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叫做:后果。


出于利益与欲望的:智慧、技巧、架构。

这些可能都能让我们更容易的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它们未必能让我们走得长远。


策划Editor | 赫兹

推介阅读

肖战的困局:一个没有被训练过的“失格偶像”|名利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