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剖”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婉真 吴超 鸿婷 闽南日报 2023-08-31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不大,地势却很“险要”——位于老城区人口最密集地段,方圆2公里内有漳州市医院、漳州市中医院2家三甲医院,还有1家二甲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聚。


大医院一诊难求,小中心门可罗雀,这是不少地区遇到的共性问题。“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强,居民生病习惯往大医院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漳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黄镇平认为,改革势在必行,关键是破解如何将患者留在基层这个大难题。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大厅干净整洁,并有志愿者及时为患者引导就医。 


在优质医疗资源的包围圈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分担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漳州市卫健委以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市级专家下沉,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

由等人上门变主动上门,实行服务“零距离”;

另辟蹊径,开拓儿童康复特色专科……


成效是显著的——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量

从10年前的3万余人次

增至2022年的20万人次

增长了5倍多

在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名列前茅


比数字更为重要的是,“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在这个小小中心得到了体现。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 

连日来

本报记者深入该中心采访

用“解剖麻雀”的方式

探析漳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改革之路





第一步:让资源沉下去

“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谁还愿意去大医院挤”


“你们内科医生就只会量血压!”这句话,曾经深深刺痛戴丽彬。2009年,戴丽彬进入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主任。


东铺头位于老城区最繁华地段,辖区人口10多万,且老年人居多。照理说,中心不会缺病人。可说起当年的情形,戴丽彬直摇头:“不管大病小病,病人都往大医院跑。我们内科一天不到10个病人。”


大病情有可原

可小病为啥也舍近求远?


两个原因,一是市民就算小病也想找名医,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确“弱”。“一个会看诊的全科医生都没有。”戴丽彬回忆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医疗水平,难。戴丽彬决定,先从市民的名医需求入手。


也正是在此时,市卫健委开始探索通过三级医院的对口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对口帮扶单位综合能力提升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基层医疗单位首开专家门诊,创建专家名医工作室,由市医院下派多名专家定期坐诊。



趁着这股东风,2015年12月,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漳州市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及医联体单位。2016年,中心在全市基层医疗单位首开专家门诊,创建专家名医工作室,由市医院下派多名专家定期坐诊。



亮出市级专家招牌后,慕名前来就诊的市民明显增多。第二年,中心年就诊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比上一年度增加了近3万人。


“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谁还愿意去大医院挤?”68岁市民周俊裕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来挂洪鹭蓉医生的号。洪鹭蓉是漳州市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每周二下午2点半,她都会准时到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一些需要长期复诊开药的患者,我会建议他们到中心就诊。”洪鹭蓉说,通过分流一部分病人,减轻了市医院接诊压力。更重要的是,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省时省力省钱。危重型患者则通过医联体及时转诊到市医院救治,转诊通道“医”路畅通。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开展医联体对口帮扶。”市卫健委医政管理科科长王剑峰介绍,全市医疗资源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好病。





第二步:把自身水平提上来

“不能等上级专家‘生蛋’养我们,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


靠市级专家“引流”,效果立竿见影,第一年就多了近3万名患者来看病。可这多出的人,只能算是专家的病人,不能算在中心的头上。


“专家到哪里,病人就跟到哪里。假设哪天专家不来了,那病人肯定也不来了。”戴丽彬看得很明白。


如何把病人留下来?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修炼内功”上下功夫。“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我们不能等上级专家‘生蛋’养我们,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帮我们‘孵蛋’‘带小鸡’。”


一方面是提升软实力



以前,中心的诊疗方式跟大医院完全不一样,患者一对比,立刻产生不信任感。市医院专家下沉后,戴丽彬要求全科医生必须跟班学习,重点学习大医院一整套规范化诊疗方式。“大医院怎么治,我们也怎么治,居民才能和我们的医生建立信任关系。”


不仅如此,中心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办法,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多管齐下,中心的医生诊疗水平提高了,也有更多的患者选择到中心看病。“2016年以前,自己一个月也就20多名病人,现在一天就有100多人。”全科医生张荣和表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配有内科、外科、中医科、骨伤科、牙科、儿科等。


另一方面是提升硬件水平



这几年,中心根据业务的发展需要,添置更新了不少医疗设备,新增了CT、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GE彩超、眼科OCT、眼底照相仪等先进的医疗辅助设备。“以前的半自动生化仪需要人工操作,检查结果要半天才能出来。现在有了这台新家伙,等待1小时就能知结果,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都大大提高。”中心工作人员边向记者展示新添置的全自动生化仪边介绍说。


如今的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硬件条件扎实。中心的业务用房达5000平方米,设有全科门诊、中医门诊、康复门诊、专科门诊等10多个科室;全院医护员工128名,其中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27人,全科医生16人,市级专家10人。中心的诊疗水平也得到周边市民的认可,年门诊量20万人次。


中心的医护人员普遍感受到: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工作成就感越来越强。已成为业务骨干的张荣和说:“有些医院想请我过去上班,都被我拒绝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样能有好的发展。”





第三步:以服务为导向

“转变坐等病人上门观念,用好的服务把病人留在基层”


对东铺头辖区内的居民来说,看病就医,可选择的医疗机构不少。


怎么样才能让大家安心

从大医院的“排队长龙”里退出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了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路上的另一个关键词——


服 务


“阿婆,这两天感觉怎么样?”爬楼梯上四楼来到许美诚老人的家,顾不上休息,全科医生郭月鑫就开启问诊模式。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可上门为患者看诊。


今年90岁的许阿婆长期卧病在床。给老人量过血压,做了腹部触诊,郭月鑫发现老人的身体状况较前几天好转了许多。临走时,郭月鑫不忘嘱咐老人家属:“让许阿婆多吃点粗粮,有利于通便。”像郭月鑫这样上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生被称为家庭医生。



2015年,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漳州市首家家庭医生签约试点单位,由中心27名全科医生、护士组成14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行分片包干制,深入社区与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提供健康管理、上门服务等。



作为较早进入团队的家庭医生,内科主治医师林敏龙对如何服务好居民深有体会。2017年,刚进入中心工作的林敏龙是在诊室坐等患者上门。


然而,每天仅有两三位病人来就诊的“窘境”,倒逼着他走出诊疗室,下沉到社区,入户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的手机号都是公开的,居民随时可以联系我。”林敏龙说。


凭借着热心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林敏龙渐渐赢得了居民的认可,上门挂号求诊的病人多了起来。“医生也要突出服务导向,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和信任。”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转变过去坐等病人上门的观念,用好的服务把病人留在基层。”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林惠芳说。


除了家庭医生服务,近年来,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新路径。今年,中心与一街之隔的聚芝林爱心养护院携手打造组团式服务模式,为养护院的老人提供更精准化的医疗服务。“做好医养结合服务,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个方向。”市卫健委老龄健康科科长黄建南认为,随着社区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加,对社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步:打造一院一特色

“盯准大医院的空白点,把特色专科做大”


根据居民医疗需求和本院技术专长

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发展特色专科

是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量

年年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每天上午8时不到,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楼中医馆前已有不少患者候诊。这几年,中心在积极发挥眼科、口腔科、骨伤科等“老字号”品牌科室优势的基础上,高标准建成面积300平方米的中医馆,并组建一支由12名中医骨干组成的中医技术队伍。目前,中医馆日平均服务达200人次,诊疗收入占全院收入的30%。



如今,每次有兄弟单位前来取经,戴丽彬总会建议他们发展中医科。“市民普遍对中医接受程度较高,发展中医科投入小、社会效益大。”戴丽彬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留住一名本科毕业的西医难度不小,但要留住一名中医相对容易。“有人才支撑,还怕中医科发展不起来?”



除了中医科等传统优势专科外,2011年,中心根据特殊家庭需求,成立了儿童康复科,填补了漳州市儿童神经康复学科的空白,也是我市首家被省、市残联授牌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



东铺头卫生服务中心配有康复住院部。


回忆起儿童康复科创设经历,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儿童康复科负责人的罗广博记忆犹新。“盯准大医院的空白点是关键。像儿童康复科这种小专科,大医院不重视,小诊所又做不了,非常适合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力的方向。”罗广博说,学科设立后,医生从2人发展到现在16人,且根据康复医学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康复服务,接诊的患儿也越来越多,日均接收量从一开始的10多人,到如今的100余人。


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引导患者就医流程,协助他们使用自助终端。


“把基本医疗做强,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把特色专科做大。”戴丽彬说,中心在人员、设备方面实现资源流通共享,形成了综合科室、公共卫生服务和特色专科三者相辅相成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中心已成功创建省、市首批社区医院,获得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单位、“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批省级精品中医馆等荣誉称号。


2023年5月4日《闽南日报》第1版



往期推荐

又要调休!热搜第一!看看漳州有多少人出门了!
龙师附小林佩颐同学,你火了!
救援!事发漳州云洞岩!

源:本报记者 杨婉真 文 严洁 图 通讯员 吴 超 林鸿婷

本期编辑:赵露佳 李伟

值班主任:林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