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晓南更过的“老”电影,讲过的“心”故事│期末盘点
晓南说
【栏目介绍】
每周一部“老”电影,每篇一个“心”故事。看胶片记录的斑斓世界,读光影演绎的鲜活性情。大家好,这是晓南为你打造的周五影院,“老”电影“心”故事。
#老电影.心故事#是本学期新增栏目,已更新13期。晓南开设其初衷在于借电影说心理,与大家一道从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文字透镜里,看到个体身上的大众心理,进而有所读、有所思、有所悟。
【盘点&投票】
本学期的倒数第二个周五,晓南打算奉上本学期最后一篇#老电影.心故事#,盘点往期电影给你看。文末邀你投票!选出最受大家喜欢的电影图文。
【你猜】
提问:下周五会更新什么?晓南的老朋友们应该能猜到吧。写在评论里,告诉大家,哈哈。
#老电影.心故事#
【1】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艾尼斯的爱情观是矛盾的压抑的,童年的阴霾使他被迫接受了同性恋是错误的、罪恶的这种观念。在有西方宗教传统的家庭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有着沉重的内疚和羞耻感。他不能像杰克那样坦然接受自我,在认知和情感的激烈冲突下忍受着折磨,他时刻恐惧一旦秘密泄漏将“名声尽丧”而失去生计,甚至他和杰克都会遭受恶毒的惩罚。在现实社会中,确实不乏和艾尼斯一样心理压抑、行为退缩的同性恋者,这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同性恋者的最大敌人并非社会舆论,而是对自我的接受与否。
#老电影.心故事#
【2】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电影中,兰登教授小时候曾有一个可怕的经历,他掉进了井里,踩着水喊救命喊得快要发疯。他自以为必死,于是不断的祈祷,祈求耶酥让他活着,让他可以再见父母,可以再去上学……,一个七岁的孩子或许并不懂得,是什么力量让他在黑森森的井里坚持了一整夜,到了成年兰登反躬深省方才觉得当时在井中并不孤独。正如他提醒奈芙的话:“唯一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你相信希望还在,就总有光明;你相信坚持会让你得到救助,就真的会得到救赎。在生活中也曾经有一些类似的真实报道,有的人被误困在恶劣的环境中,其实环境的险恶并不一定甚至毫不致命,但是一个人主观意识的极度恐慌和彻底绝望却会要了人的命。
#老电影.心故事#
【3】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如果你闭上眼睛,聚集于自己对衣服的欲望,一段段地回忆人生,寻找你对衣服的迷恋最早的起源。在你浮想联翩时,最动情的画面必然会和你的母亲有关——母亲怎么给你换衣服,买新衣服,怎么对你笑,正是衣服加上母爱,让你感到自己是被人爱的,是有价值的,这是你成人后自尊感的来源。
女人成年后一旦自尊心受损就开始疯狂购物,而购物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衣服。这是她们在无意识中回归到童年母亲的角色,对自己进行的抚慰。时尚界的巨大威力就来自:我们把笼罩自己一生的对母爱的渴求,投射到了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上。
#老电影.心故事#
【4】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影片一直在渲染Kym的破坏性,从刚回来和姐姐吵架索要伴娘位置,到婚礼排练的时候充满隐形攻击的祝酒辞,再到与姐姐的争执不休,甚至质问妈妈Abby为什么明明知道她是个瘾君子还把弟弟交给她照顾。在这样强烈的质问下,Abby也暴怒了,动手打了Kym。Kym也瞬间点燃了情绪,不仅还手,还一时冲动开车冲进了树丛。这里暗含了Kym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攻击,也可以解释之后她在车里过了一夜才回家的原因——惩罚自己。
Kym和妈妈Abby对话的一幕,揭露了当年母亲的不负责任及她身上隐藏的问题。16岁的Kym早已染上了毒瘾,事实上Kym从内向外都在用吸毒这件事惩罚自己,试图通过吸毒逃避现实中的痛苦,实质是一种慢性自杀。Kym一直挣扎着想得到家人的理解和认可,她内心充满冲突:对弟弟Ethan意外车祸的自责,对父亲不信任自己的不满,对妈妈淡漠及推脱责任的失望,还有对姐姐又是热爱又是嫉妒的复杂心情。
#老电影.心故事#
【5】
《头脑特工队》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据说主创原本的设计是将「快乐」和「恐惧」作为主要角色,后来导演道格特又因为特殊的触动改成了「快乐」和「忧伤」。电影没有彻底拥抱鼓吹享乐的当代流行哲学,对于「忧伤」的肯定反而成了最大的魅力。
正如《纽约时报》影评人A.O. Scott特别指出的,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对忧伤这种情绪的护卫,以及为包裹在各种彩色的娱乐外衣之下的忧郁(melancholy)的必要性的论争。」后者正是弗洛伊德式的命题。
所以,如果说这部电影真的在某些地方打动了观众的话,那其实就是弗洛伊德的胜利。
#老电影.心故事#
【6】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全文链接
我活着为了爱,如果有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老电影.心故事6
>>>片段选读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就是将早期的关系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修正早期不好的体验,获得新的体验。童年时爸爸的冷漠,忽略,偏心,甚至是精神上的虐待,让松子持续深刻的体验着“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爱的”感受。而松子成年后选择的恋爱对象包括落魄自杀的作家,自卑的有妇之夫,薄情寡义的丧妻男人,懦弱的街头混混......无一例外,都是暴力的,施虐的,没有爱的能力的“渣男”。
这些男人像爸爸一样,不能给她真正的爱和情感,他们虐待她,背叛她,抛弃她,让她失落失望,一次又一次的验证着根植于内心来自爸爸的否定与远离。她在恋爱中不顾一切的付出与交付,就如同她童年想尽办法博爸爸一笑。她拼尽全力去爱,其实是无意识的拼尽全力试图修改早期“我是不被爱的”痛苦体验。痛苦使人重复,只有意识到了,被充分言说,重复才可能停止。不幸的是,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痛苦的缘由,因此到死都只能够不断重复。
#老电影.心故事#
【7】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桥梁,他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也是父母为他勾画出来的,这决定着他的信任感、安全感的形成。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仇视社会,肆意破坏,这很可能是童年时受到某种创伤,让他无法体会到安全感,因此才会通过破坏、敌意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恐慌。而如果当时的情况下,圭多让乔舒亚明白“因为战争,所以人们互相杀戮;因为有人仇恨犹太人,所以我们要遭受迫害”,那么在乔舒亚心里必然会种下“人与人之间相互仇视”的观念,这样,即使战争过去,硝烟散尽,乔舒亚心灵上所留下的阴霾也无法消除,他未来也许就会长成一个仇恨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对他的一生都是极为不利的。
值得庆幸的是,乔舒亚有一位好父亲,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仍然天真地以为那辆坦克就是他的奖品。他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也会拥有美好的体验。
#老电影.心故事#
【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全文链接
还是自提吧。发送【陌生女人】提取全文。
(尴尬的晓南:不知为啥,这条没能成功设置超链接)
>>>片段选读
二十年前读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很是羡慕男作家的艳遇;二十年后在电影院里看中国版的同名电影,心态大变。艳遇还是那个艳遇,羡慕却不再是一样的羡慕了。现在羡慕的,是女主人公独立的、充满自尊的人格。
那样长久地、痴迷地爱着一个男人,甚至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了。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人格上不独立的表现。但实际上这个女孩却有着真正独立的人格。她就那样任由自己爱着,她的爱不受男人的花心的影响,不受其他女人的影响,也不受另外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影响,更加不受世俗的条条框框的影响。
#老电影.心故事#
【9】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少女出现,她对杀手宣称:“你爱我!”一个致命的揭发,爱情犹如革命降临。爱情侵入杀手的生活,破坏他的睡眠节律,突袭他的人际界限,占领那盆植物的位置。杀手开始暴露行踪,东躲西藏。杀手站在少女的床前,两眼充血。他要做一个艰难的抉择:你死,还是我死?当他选择了不杀少女时,他就选择了爱情,选择了死亡。杀死酷男的方法就是教唆他去恋爱。他一点都不“酷”了,他开始害怕,开始脆弱,开始乞求,开始唱软绵绵的爱情歌曲,开始庆祝俗不可耐的情人节,开始做一切他以前认为蠢头蠢脑的事情。
#老电影.心故事#
【10】
《功夫熊猫》
>>>全文链接
师傅天下第一还是误人子弟?从《功夫熊猫》看“师徒关系”│老电影.心故事10
>>>片段选读
在前期,徒弟逐渐接近“理想徒弟”的标准,师徒关系相对稳定。但在后期,徒弟开始发现师傅的不足,不再是职业理想,而他自己也开始要超越“理想徒弟”这个角色认同。
理想破裂的徒弟可能会对师傅感到愤怒,可能会攻击师傅——“还不如我,怎么做我师傅。”然后会内疚。因为内疚感,徒弟可能会变成一个忠诚的、孝顺的、永恒的“好徒弟”,从而丧失创造性和自发性。
这时,徒弟非常需要师傅能够包容自己的攻击性和愤怒,并且原谅他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徒弟需要师傅鼓励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自发性。
师傅则面临着如何在徒弟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同时能够克服对徒弟日益增长的能力的嫉妒感,承受自己权威丧失的遗憾,祝福徒弟的成长。如果师徒能够度过该危机,徒弟就可能顺利进入精通期——他就可以成为行业的一个新的“师傅”。
#老电影.心故事#
【11】
>>>全文链接
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心理学如何看待生命中的丧失│老电影.心故事11
>>>片段选读
否定和逃避事实只是暂时的适应,并不意味永远不必再面对现实。尽快接受失落的现实,尤其是承认逝者永不复返的事实,能够避免和减少长久的挣扎。一些传统的哀悼仪式如葬礼和追悼会,对于帮助人们接受事实、表达哀伤和纪念逝者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女儿爱琳提醒心神不宁的父亲希望举行追悼会。
教堂举行的追悼会上,牧师郑重地说:“命运由上帝所定,即使我们不明白原因,我们只有用信念对待,超越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某些时候,并不是因为生命有答案,我们才需要接受和承认现实,而是信念要求我们必须接受现实的活下去。
#老电影.心故事#
【12】
《小王子》
>>>全文链接
小王子,少女之恋的完美人选,却不能是孩子他爸│老电影.心故事12
>>>片段选读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过度依赖母亲这个女性,并且把她理想化,“如果有人爱上了在这亿万颗星星中独一无二的一株花,当他看着这些星星的时候,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他可以自言自语地说:‘我的那朵花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但是如果羊吃掉了这朵花,对他来说,好象所有的星星一下子全都熄灭了一样!这难道也不重要吗?!”
这形成了儿子在青春期对会女性的过度依赖,乃至恋爱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所有的星星都熄灭了。
#老电影.心故事#
【13】
>>>全文链接
>>>片段选读
银幕的呈现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看清:“在儿子和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每一位表面威严或冷峻的父亲,内心深处却在期待儿子爱他,尊重他。这就赋予了儿子们某种权力和机会去影响父亲。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严酷的父亲有摧毁一个孩子自尊心的危险,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儿子也有同样的危险去伤害父亲的自尊。
#老电影.心故事#
【哪篇解读打动过你】
下周五会更新什么?
有能猜到的吗?
复习加油/回家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