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日开始读书
下面是书单,请雅理的朋友多支持!
YALIPUB直面问题本身
——雅理的新书单
雅理译丛 ✖️ 中信大方
她之所以为她:
女人不是生而顺从,而是变得顺从
[法]玛侬·加西亚-著 黄荭 沈祯颖-译
雅理&大方联合出品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2月01
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
女性不是生而顺从,而是因为被男性以及她们自己的观念所禁锢,从而变得顺从。
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WE ARE NOT BORN SUBMISSIVE
内容简介
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许和塑造;当你生儿育女成为母亲,你感受到“母性”带给你的“痛并快乐着”的充实和满足……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应当。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然而,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追随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脚步,本书作者玛侬·加西亚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因为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WE ARE NOT BORN SUBMISSIVE
作者简介
[法]玛侬·加西亚,出生于1985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博士,女性主义哲学专家,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目前任职于耶鲁大学。本书是她的处女作。
WE ARE NOT BORN SUBMISSIVE
译者简介
黄荭,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经过》《闲来翻书》《一种文学生活》《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等。译有《小王子》《人类的大地》《外面的世界II》《岁月的力量》《然而》《多拉·布吕代》《两性:女性学论集I》等。
沈祯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南京大学法语翻译硕士在读。
谁都不正常:
文化、偏见与精神疾病的污名
[美]罗伊·理查德·格林克-著 [德]韦凌-译
雅理&大方联合出品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02
抑郁症不过就是心着凉了而已。
人类学者罗伊•理查德•格林克集家族四代人的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如何看待人类自身。
如果文化曾经将污名化和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那么,文化肯定也能使它们分离。
NOBODY'S NORMAL
内容简介
文化创造了“正常”这个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会之外,成为“不正常”的代表。精神疾病生动地诠释了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当我们谈到精神疾病时,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疾病,同时我们的社会又将精神疾病塑造成一种人格和道德上的缺陷,这意味着将一个人的精神健康状态等同于社会身份来进行道德评判。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有些神经质,情绪困扰本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偏见的存在,就会明白“谁都不正常,谁都不应该感到羞耻”。精神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不过是一种疾病罢了。
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挑战刻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的这种污名的烙印。从贝瑟莱姆收容院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到战争带来的命运之变,从被割裂的身心到“电痉挛疗法”的魔杖,人类学家罗伊·理查德·格林克汇集家族四代人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人们在与精神疾病“污名化”斗争的曲折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遭遇的持久挫折。
NOBODY'S NORMAL
作者简介
[美]罗伊·理查德·格林克,乔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和国际事务教授。著有《非洲人类学指南》(合编)、《非洲观点:文化、历史及呈现》(合编)、《奇妙的大脑:重绘孤独症的世界》、《非洲的怀抱:科林•M.特恩布尔的一生》、《朝鲜半岛的未来:统一与未终结的战争》、《雨林中的房子:中非农民和采集者的种族与不平等》。
NOBODY'S NORMAL
译者简介
[德]韦凌,首都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士,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学硕士,汉堡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从事英汉、德汉口笔译及翻译学教学工作。著有《<红楼梦>诠释学深层分析》《红楼梦——中国经典的复杂建构》。
艺术家之死:
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著 陈嘉艺-译
雅理&大方联合出品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03
数字、资本统治的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没有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一部反映当下创意人士生存状态与时代变革的作品,一部透过创意群体,揭示数字时代下,你我即将或正在面对的现实。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内容简介
艺术家如何在数字时代谋生?你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来自硅谷:当下是做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就有了一间录音室。有一部iPhone,你就有了一台摄影机。创作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互联网发行作品也是免费的。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要发挥创意、发布作品,你就有可能成功。
一种来自艺术家自己:的确,你可以发布你的作品,但谁会为它买单呢?音乐、写作、视频、图片都是免费的。数字内容早已被变成免费的晚餐。
如果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匠人,在19世纪还在流浪,在20世纪趋于职业化,那么在21世纪,艺术家则受到了经济环境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先有了快餐,然后有了快时尚,现在又有了快艺术:快音乐、快写作、快视频、摄影、设计、插画等廉价创作。这些被快速消费的艺术品,让我们随心所欲,狼吞虎咽……
然而,在这个被数字、资本统治的时代,又仅仅是艺术家才如此吗?我们每个人恐怕也将或正在面对这样的现实。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作者简介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佳评论奖”得主,曾任耶鲁大学英语系教授。他的作品常年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国家》《新共和》等媒体。著作《优秀的绵羊》和《简•奥斯汀的一堂课》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译者简介
陈嘉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候选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编辑|一一二四
图片|来源网络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