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里没内库,都不好意思追《庆余年》

与归 与归随笔 2020-10-10


余年不足,拿钱来补。


最近,在某某视频和某某某视频首播的网剧《庆余年》,口碑尚可,但平台的播放模式却遭受争议。


这两平台干了一件什么事呢?


VIP用户追到二十多集的时候,突然发现,平台开始向已购买VIP的会员用户,推出了额外支付3元/集或50元始终提前多看6集的付费方式,实现超前点播。


一时间,VVIP的概念诞生了。并且,之前有的预告观看权也被收回了。



我这两天也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到底是平台太强硬,还是用户太矫情?


我给自己找到的答案是:我们要的应是在绝对精英主义和纯民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或者说,要把自由放到具体的场景、特定的条件下去考量。


1.

我们要的自由市场,肯定不是原始丛林。


有人说,人家把版权买过去了,至于怎么卖,完全是人家自己的事儿,你不想买,不看就是了。


这个逻辑其实不是自由市场的逻辑。


播放《庆余年》的平台只有某某和某某某,而且这两家平台还做出了同步一致的选择,结果就是用户没得选(用户的选择权仅仅局限于选平台给出的选项,而没资格选平台)。


是的,观众完全可以选择不看或晚看,不看不会死,但“想看”是客观存在的,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比如,你完全可以不吃猪肉,依然活得健康有力,但是那个“想吃”是客观存在的,是你无法抹掉的口水,它是你本能的生理反应。


我担心的是,在可见的未来,这个“生理反应”,可能会成为一些企业尤其是巨无霸企业的“抓人”利器。 



任凭这个打着“自由”名义的逻辑一直推下去,是不是说,王思聪就可以砸钱一口气把剧看完,但穷人可能连看的权利都没有?


当然,这属不属于法院限制的高消费,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2.

《庆余年》播放平台的这次bug在于,它在会员的基础上,又将服务提升了一档,这就和大众对会员的认知有了偏差。


以往,我们会觉得“大家都是VIP说话嚣张点”,现在的鄙视链成了“你也就是个普通的VIP”。也就是说,平台提供的VIP服务,和大众认知里的服务不再一致。


而规则是平台改写的,而且是单方面宣布改写的。


我们判断强弱位次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有重新定义规则或随意更改规则的能力。平台有,用户没有。你已经充的会员年费也很难退给你。


剧追到一半,规则突然变了,VVip诞生了,再也没有比这更生动的“倚强凌弱”的体现了。这不是再给VVIP用户赋权,而是降低了VIP的体验,至少是心理层面的体验。 


而且,某某视频已经承认,自己没有尽到对会员的告知义务。 


就现有的行事规则看,涉事平台和用户的关系不对等,权利和义务的天平也出现了倾斜。


更无奈的是,我们的微辞可能不值一提。就如这篇,战战兢兢,不敢提名。 


3.

记得在英剧《黑镜》里看过一集,未来的人(也可能就是现在的人)生活在一个被商业广告主宰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工薪族,任务就是像在健身房一样蹬车积攒里程数,里程数就是货币。这当然是一个隐喻,指当下格子间里996的上班族,拼命积攒着生存于世的资本。



这个世界的精神消费模式也很有特点:看任何电视节目前都要看一段广告,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一段广告,想不看广告就要扣除里程数,连续不看就要大量扣除,要是敢砸电视机里程数就会被清零。 


广告无处不在,它在一点一点地蚕食我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


我有点担心的是,有一天不再是用户选择广告,而是广告强制选择用户,比如户外广告,正是如此趋势。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心发现,近些年来视频广告一路走来,从几秒到十几秒,再到几十秒甚至上百秒,它的分量在逐渐增加。


这背后,有人说是视频平台不盈利,急的。那么,是不是说,盈利模式一定要在硬广上突破呢?


我有时候挺喜欢看一些广告,比如《奇葩说》会把广告巧妙地植入到节目中去,变成节目本身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成为段子,只要不那么违和,就很容易让人接受。


但是对于一些网剧里让人出戏的植入,或者广告恨不得比剧集还长,就真的不忍直视了。


往期回顾:

李子柒,不可期

404之后的故事

《南方车站的聚会》原型记

中国学生会主席,到底多大“官”?

暖到爆炸的爱情:前浙大男生的情诗记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