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于暴雨恐吓的郑州人

顾意 观人随笔 2021-10-15

一大早看到一条来自郑州的消息,悲从中来。

说的是郑州市二七区的一位市民,听到天气预报还将有暴雨后,为防止轿车被浸泡,在20日晚上11点左右,下楼准备把车支起来。不料发生意外,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路过的邻居发现后报警。


“一般都是用千斤顶先支起来一个轮胎,然后再在下面放砖块往上面垒,但是他应该是用了两个千斤顶,同时把车的两个前轮给顶起来了。他钻进去之后,千斤顶倾斜了,车就压到了他的胸口。”有小区居民这样描述和猜测。

总之,这轮暴雨没有淹坏他的车,但是他走了。这是一个令人惋惜和难过的故事,当然也压抑。

这像是一场来自暴雨的恐吓。如果说,7·20那场暴雨是如同凯撒般的“我来,我见,我征服”;而前两天的这一轮暴雨好像已经嚣张到,只说一句“我要来了”,就足以让市民恐惧。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8月21日至22日,河南强降雨是河南北部自7月20日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这使得郑州市民纷纷紧张起来,毕竟整整一个月前的那场,大家太放松了,包括本不该放松的人。

其实,在前两天,我就在朋友圈零星看到,郑州的朋友开始了各式各样的“暴雨前的自救”。有把车提前开到高架上的,有把车用防雨薄膜360度无死角包裹的,甚至还有不知道怎么把车开上房顶的。


当然,最流行的一种是在车轮下垫砖头。

我一开始好奇车友们是如何办到的,直到我看到了一个短视频教程才明白,他们是先在四个车轮下各垫一块砖,然后开上去,然后再在车轮前垫两块砖,开上去;以此类推,直到车轮下出现十来层砖块。

这是民间的智慧。有网友说,这是吃一堑长一智;有网友说,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还有网友说,这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这种自救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其基于的现实无奈,却又是荒诞可悲的。

所谓民间智慧,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就意味着不够专业、不够严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也就容易诱发意外事件。但是,他们又该怎么样呢?又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一开始在朋友圈看到这些千奇百怪的自救方法,我下意识地感觉是好新奇、好搞笑。笑过之后,就发现一股悲凉涌上心头。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为真实和贴近,所以足够摄人心魄、激发共鸣。

暴雨为什么能够恐吓到郑州人,甚至有人因此不幸发生意外呢?

我无法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想起了小时候,中学校园里帮派林立,染着黄毛留着爆炸头的小混混横行,他们恐吓、殴打、欺辱同学,这至少说明,这所学校的管理不行。

我想,安全的人民城市,至少该增加一条:让市民拥有免于停车恐慌的自由。

在这个夏天,毫无疑问,郑州是一座令人心疼的城市。

然而,我们的怜悯一文不值,真正有价值的,是规划者和管理者的反思。

城市化的进程,不止是高楼大厦起来了,地铁串起东西南北了,铁路和航线四通八达了,而是便捷度、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同步地与日俱增。

就像在7·20暴雨中,依然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提醒:去看看农村!去看看农村!因为在人们朴素而善良的认知里,城市就应该比农村更安全,我们之所以从农村走出来,就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谁也没有想到,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坐着地铁下班回家,突然就没命了,不是吗?

我之所格外心疼郑州人民,还因为郑州不是西安、杭州这样的网红城市,出现一件什么事,就很容易迎来聚焦的目光,被捧上热搜。它的人气甚至也不如成都和武汉。它坐落在中原,略显孤独地默诵着周遭辉煌的历史,有一种跨越时空的落寞。

而这个夏天,必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伤疤和记忆,新鲜而疼痛。

目前,国务院调查组正在郑州开展工作,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在为郑州寻找一份答案。

我们等待着,期待着,但绝不担待。

继续阅读:

开始和本拉登共情了?

张文宏发声,像他一样活成正常人

如此核酸,令人心颤

张文宏的论文与方方的别墅

疫情下,偷渡长江的打工人

郑州暴雨,一个关键细节

观人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商务合作:1316168817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