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可是上海呀

顾意 观人随笔 2022-03-17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陌生又熟悉。

据权威的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报道,一年多前,上海的王先生因患脑部疾病不幸成了植物人,没有任何行为能力。

然而家属申请伤残鉴定证明时,却被要求王先生本人必须亲自到场

家属先是来到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了解到首先需要前往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递交申请材料,获得一张残疾评定预约单,这个步骤可由他人代办。

然而,预约单上显示,伤残等级鉴定这个步骤,需要申请人本人携带身份证等材料前往指定医院。


王先生的妻子张阿姨懵了:丈夫都是“植物人”状态了,如何亲自到场?

但工作人员说,就是这么规定的。

无奈,张阿姨联系了杨浦区中心医院和相关部门,也都得到了需要本人到场的答复。记者致电杨浦区残联,工作人员也表示,确实要植物人本人前往指定医院。

张阿姨想叫120救护车或者出租车接送王先生往返,但因费用过高、时间等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家属之所以想申请残疾证,正是因为就医花费不菲,想拿点补助)。

最后,还是请朋友帮忙,开车送王先生和张阿姨去了杨浦区中心医院。


呶,这是王先生被抬出车的照片。

新闻报道的最后,张阿姨弟弟说的一番话道出了某种真相:

太费劲了!也是太折腾病人了!抱上抱下的,我们吃力无所谓,还折磨病人,要跑来跑去、抱上抱下;过去(杨浦区中心医院)一看,他们根本就不检查的,就直接写病历的,有意思吗?你上门一看就知道的,就只是看了一看就写结果了。

如果连检查都不检查,根本就不用接触病人的身体,那么让病人本人到场的意义何在?如果只是为了看一眼,视频连线真的不可以解决吗?

我相信,新闻本身已经足够令很多人震撼。但我更震撼的是,有人自觉站到了服务部门一边,甚至有的还指责起植物人的家属来!



这种逻辑其实并不罕见。比较著名的就是“别给……添乱!”让你实在难以理解,他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脑回路。

说实话,在他们面前,我感觉自己在接受公共服务的时候,比如坐公交的时候,都有一种负罪感,愧疚到全然忘了自己是个纳税人,忘了接受合理的、正当的、充分的公共服务,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认知错位,经常让一些人妄自菲薄起来。

不可否认,细看报道,似乎每一个机构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在按照规定做着自己的分内事。但问题是,让“植物人本人到场”的规定,是不是出了问题呢?

没有人去质疑,去抗拒,甚至都没有人去思考这一问题。在强大的所谓规矩和惯性面前,很多人其实已经丧失了面对常识的能力。

我注意到,不少网友还对新闻的事发地上海难以释怀,发出了震惊而不失困惑的感叹:这可是上海呀!

这其实包含了人们对上海的朴素认知及美好想象。人们认为上海该是那个样子的,而不是这个样子的。人们正是对上海高看一眼,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可不是对上海的一种鄙视,事实上反而是一种曾经的认可:在我们的印象中,上海是个发达地区,是个文明程度和办事效率都比较高的地方,是个不该出现这种问题的地方。

这就好比,我们对一位平日里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道送分题,他怎么就做错了呢?

这完全可以是道送分题的。

想象一下,如果社区、医院、残联,这几个单位有一个对当事人的难处感同身受,然后实事求是地反馈一下,协调相关工作人员到王先生家里做个鉴定,或者通过早已经被广泛宣传的“视频连线问诊”的方式,来做这个鉴定。

这是不是个暖新闻?是不是个正能量?值不值得上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官方微信的二条推送?我觉得是可以有的。

标题我都可以拟现成的,比如《植物人无法到场办残疾证怎么办?这一幕令人动容》《面对植物人,这家医院告诉我们什么叫人性化》《感动!众人齐心协力为他办下这个证》……

关键就看,是否真正具备服务思维。

当办事流程、规则规定、思维方式都僵化了,常识在哪都不好使。

继续阅读:
一有疫情就骂人?
要不要跟网民走?
女青年就是这么被吓跑的
举报威震天的社会心态分析
限电“大棋论”与赵本山卖拐

观人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商务合作:1316168817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