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有一个确诊让你泪流满面

顾意 观人随笔 2022-03-17

疫情以来,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悄悄发展出了一个文学流派:流调文学。

有的流调是那么好笑,有的流调是那么好哭。

昨儿,一个群里的朋友还在调侃要去杭州某家公司上班,因为那家公司的员工流调,看了让人流哈喇子:聚餐、麻将、拔罐、夜宵……

而今天,又在这个群里看到一个绍兴确诊病例的流调,突然又让人觉得自己好幸福。


一个52岁的中年人(或者叫中老年人?),从凌晨六点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两点,他稍微透点气的空隙,就是去买菜,再就是临时吃个快餐,日复一日。

比起他开的那台车,他的流调让人感觉,他自己更像是一台车,吭哧吭哧,行驶在绍兴的大街小巷

这就是世界的参差。

看到这份流调,我就在想,52岁,他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吧?他可能已经有孙子孙女了?这是一个接近退休的年龄,可他却是停不下来的陀螺,从黎明到深夜,转呀转,赚呀赚,生活永远需要钱。

无独有偶,就在昨天,还有一则报道在我的朋友圈广为流传:


这是一个打三份工的男人,集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产品推销员于一身。他为有正式的合同而兴奋,为当地政府的好政策而感谢。

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区别或许只在于,有的人看了,触动于一个个辛劳的人;有的人看了,感动于一些宏大的主题叙事。

这个新闻当中的人,当然是一位好爸爸、好丈夫、好劳动者、好人民。但是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社会成员需要三份工作,才能维持一种体面的生活,那么恐怕是这个社会的不体面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民众。他们是那么勤劳,那么能吃苦,那么好生养。只要给一点机会,他们就能创造生活,只要给一点星火,他们就能将生活点亮。

我们从精炼而不失精准的流调里,看到的是随机的普通人的生活,看到的是流动的最真实的生命,看到的是一个个或丰富多彩或单调重复的人。

那些在大地上流淌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动人的风景

2021年有个年度关键词,叫破防。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动不动就破防了呢?

我想,因为我们总能从真实的新闻当事人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有那些未经说出口的苦,或是委屈,在共鸣中突然憋不住了,倾泻而出。

破掉我们防御的,从来不是别人,不是外界,而是我们内心的那份柔软和共情

我的身边,到处都是打两份工、三份工的年轻人,也不缺副业收入远远超过主业的年轻人。他们未必不比父辈拼,却被叫做“爱搞钱的年轻人”。

他们有的毕业两三年,便省吃俭用积攒了一套大城市房子的首付;有的父母已经年迈,一切只能靠自己,还得照顾日渐多病的父母;有的领个证就算结婚了,夫妻踏踏实实挣钱还房贷

前不久,在早高峰的地铁,我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手里握着一个行李箱,坐在地铁最靠边的座椅上,应是从始发站的高铁站而来,或许是个出差早归的人。只见她面无妆、口大张,仰面呼呼大睡。这画面,要是被熟人拍照发群,绝对是个社死现场。

但是,面对满满一车厢的陌生人,那又如何呢?也许姑娘丝毫不介意,反正她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同车人,只要没人认识,那就等于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也或许是她实在太累了,赶了一个早班高铁,马上还要赶去公司上班,打工人,还讲什么脸面呢?

有时候,我也会偶尔停下来想:我们这一辈子忙忙碌碌、跌跌撞撞,到底是要走向何方?后来渐渐明白,我们之所以活着,之所以那么努力地活着,不是为了某个远方,就是为了眼前,为了身边,为了当下。

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段过程。

放到防疫的背景下,尤其是撒谎和伪造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背景下,再也没有比流调更真实的生活了。如果再划一个大的流派,我想它应该算是纪实文学。(此前我们便写过《有一种眼泪叫北京流调》)

忙碌的人儿呀,2021绝尘而去,那些苦与泪,你咽下去了吗?

我们在努力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同时,或许也可以争取一起让奋斗的环境和效益,都得到提升

比如,一起为弱者发声,为普通人发声,和与我们有着相似命运的人共情。比如,南通那位卖甘蔗的73岁老人。(详情见《比“拿”甘蔗更悲伤的事情》)

2022扑面而来,朋友,加油。

继续阅读:
浙江疫情这项规定啥意思
发动学生举报?禁止学生传播?
论证屁是臭的,为何那么难
比“拿”甘蔗更悲伤的事情
电影不敢有这剧情

观人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商务合作:1316168817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