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云川丨当本科遇见“一流”

董云川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作者简介: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戊戌仲夏之后,本科教育的又一次春天来了,继半个世纪前的停课闹革命,到四十年前的拨乱反正,到一二十年间热议不断的“通识热潮”,到近几年大面积的“应用转型”,再到这一轮次的全面重视和加强,本科教育似乎正本清源,终于神清气爽,不假思索地直奔高大上的“一流”称谓而去。兴奋之余,尚有几许疑惑需要厘清:

本科教育的地位本无悬念,其正是高等教育的“根”和“本”。但现实中的本科教育却未必是一所大学发展与发达的立身之本。本科无非是中职教的梦想地、专科学校未来发展的落脚处,是普通院校硕士点的起航基座;是地方大学的主体、民办教育的命根、高水平大学指标建设的鸡肋;是大规模课程负担的主战场,是不得不规定教授必须去上课的地方;是文件通知的主角、是政策关注的对象、是质量保障的重心……理论上从未丧失过阵地,现实中常常成为声东击西的运作砝码。正因为如此,本轮次教育改革将其设为中心的中心,赋予极高且显赫的地位,决策无比英明,意义十分重大,价值无以伦比。然而,口号好听未必好使;概念有理未必有用。关于“什么才是什么的根本;这个就是那个;焦点、关键、抓手、着力点、立足点”之类的教导与时俱进、常变常新,版本各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果经常使得普通教育工作者以及基层教育研究者对自己原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作所为产生严重的怀疑。

本科教育意义非凡毋庸置疑,本科教育的基础无可替代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高等教育之基的本科教育能否直接导向“一流”或者干脆用“一流”加以甄别,其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似乎不能一带而过,似是而非。本科教育其实成本极高,战线极长、付出极多、消耗极大而且极难表征。复杂、琐碎、不打折扣、难得出彩、无法省心、不能僭越,因之而容易成为标志性成果的负担和掣肘。究其实,默默无闻、周而复始正是本科教育的宿命。

一流的高等教育如何表征,有没有层次上的差异?如果有差异的话,一流的本科教育该居何处?

无论是自然科学世界的科技精英还是人文社会领域的思想家,除去极个别特例,无不具有良好的大学教育背景,古今高精尖人才最后被世人认可的杰出成就大概与其所曾经接受过的A校的博士学程相关,也许与B校的硕士训练相通,也许与C校的本科课程相连,甚至会与其在高中时期对某个老师的崇拜暗恋或小学时期犯错之后老师宽容的拥抱密不可分;更有甚者,抑或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如梁漱溟等),要么就是没有获得毕业资格(如陈寅恪等),也没有列入一流大学的一流人才工程(如屠呦呦等),也不是正统本科专业的优秀生(如莫言等),但是绝不会不读书(如韩寒等)。

一流的本科教育如何表征,有没有类型的差异?是综合类、单科类、多科类,还是理论型、素养型、应用技术型?哪一类最有可能一流,或者任何一类都有可能一流。换言之,好的就是一流,那么好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为一流?

双一流大学是否应该建立在一流本科的基础之上?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实上未必。坊间普遍认为,优秀的大学能够招收到一流的学生,但大学里一流的教师却倾心于研究生教育和忙于“科研”而远离了本科生。所以,这几年热议的几所新建的直奔世界一流的概念性大学必然陷入办不办本科或者招几个本科生的纠结之中。今年,某顶尖大学首批招收的332名本科生中的290人圆满毕业了,其中仅有7人直接就业,已经明确有243名毕业生将继续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位毕业生代表宣称选择来该校就读的原因在于“我不是一个追求名牌的人,而是一个创造名牌的人。现在亦是如此”。闻言无语,我在这里更愿意听到的答案是:“成为一个认识自己、健康快乐的读书人”抑或是“成为一个探究真知、能够自立自强的人”之类的答案。掩卷思忖,这样的大学以及这样的毕业生不可谓不杰出,但似乎并不能代表中国上千家以本科生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教育的状况。换言之,加强、改革、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呼声,其实另有所指。正因为如此,如果剔除了那些能让学校栖身排行榜的指标,也不再把本科生作为“扑克牌”来打,某些大学的本科教育还能不能榜上有名?在中国,如果不把硕士点博士点列为学校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而专心致志地仅仅把本科教育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样的学校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或彰显出存在的价值吗?

更进一步说,一流的本科课堂如何表征?显然少不了平等沟通,争鸣辩解,教学相长,师生同乐。一流的本科课程如何表征?能否承载真正的文明,包容文化的多元,饱含思想的字符,容忍创新的模式。在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中,简单的知识拷贝、话语复制以及重复记忆必将经受革命性的挑战。一流的本科教师如何表征?认真勤勉、恪尽职守是传统要求,身正为范、立德树人是时代规范,独立思考、超凡脱俗是现代必须。一流教师理当成为先进文化思想或科学技术的探索者而非学生眼中的迂腐之辈。一流的本科学生如何表征?要看未来的世界,就看今天的大学生,必须自主、自立、自强,绝非等闲之辈。

中国文句的演进速度超乎想象,你方唱罢我登场。紧接其后,一流专科、一流高职、一流硕士、一流博士、一流民办、一流独立学院、一流中外合作、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培养工作、一流后勤、一流学生管理、一流课堂、一流教学方法等说法势必蜂拥而上,一浪高过一浪,直至下一轮次的改革新概念出台,方会自然调适更改。在这样的语境之下,我们不知道普通教师所开展的普通教学还有没有意义?普通院校所完成的普通教育工作如果不能栖身一流的话还有没有继续的必要?不在“一流”院校供职的好教师是不是一流教师?考不进北大清华而步入地方院校课堂的学生有没有可能是一流的学生?没有悬挂重点实验室的场所能不能做出一流的科学实验?

当一流脱离主体之后,说法和做法未必一致。不信走着瞧!

坚守本分知易行难!如果有经费有政策,谁都想一步登天。只招收博士生的大学,办学指标横竖都是世界第一;如果思想再解放一点,“倾国倾城”,办一所只招收诺奖得主担任教职的大学,直接标榜宇宙第一亦无不可。但是,这种特殊的机构当然不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真正需要的大学,也断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

一流无限好,本科追求一流也没错!但是一流毕竟是少数,二流三流各有其位,不可能校校一流,亦不可能班班一流,更不可能人人一流。一流总是参照而来。如若校校、人人都想一流,一流独占鳌头,得意非凡,其他不入流者何以存活?更何况,纵观古今中外,“一流”大多不是概念宣称所能及,无不需要健康的文化生长环境,不同的院校各显神通,历经数代坚守方能达成。如果孤注一掷,丢三落四,朝秦暮楚,大学皆似扑灯蛾般慌乱不已,那么,当另一个赛季来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大比拼、服务地方的本科人才反思、本科生通识素养的缺失、本科之于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作用、本科为专科教育搭建立交桥等一系列问题必将连带而出,源源不断。

其实,如果教育有梦想,真的可以回归常识,那么,本科就是本科,无须多余的标签,好好上课吧!


本文出自笔会“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建”,全文约31000字,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出该组笔会全文。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笔   会文 章 一 览   

(点击蓝字可进入阅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胡建华

一流本科教育的四重内涵…王洪才 

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要素思考…马陆亭 

“以本为本”的三重含义…刘振天 

从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看本科教学质量…陆根书

一流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业考核制度建设…郑若玲 

推进教育评价变革,振兴一流本科教育…余小波 

一流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余秀兰 

当本科遇见“一流”…董云川 

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师生关系…黄启兵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