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京津冀拼经济观察:大“心脏”,发展脉动更强劲
2022年8月16日,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城楼前驶过。新华社发
从杭州出发,乘高铁北上,沿途经过不少在建项目,都是忙忙碌碌,到达京津冀地区,感觉更甚。
京津冀,雄鸡的“心脏”位置。作为我国四大经济圈中唯一位于北方的经济圈,这里到处弥漫着蓬勃发展的气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加快建设。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意味着京津冀三地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当前,三地协同发展的热情持续高涨,行动更加自觉。面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全国各地“全力拼经济”的新阶段,京津冀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协同,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牵引北方经济发展?
“都”和“城”
游船驶过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河商务区(2020年4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一核”,北京将处理好“都”和“城”的关系——强化首都功能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地铁通州北关站口,历史和现代交织的冲击感扑面而来:运河商务区的在建项目中,黄色塔吊林立,机械臂缓慢而有序的在高空移动。它的背后,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一座千年古刹静静伫立。
热闹的工地反映出当地的决心: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在建的益生祥明科技产业园项目,预计未来可支持整个华北乃至全国的临床研究……
“这种一边通过对外疏解‘瘦身健体’,一边重塑自身的产业布局的发展模式,同样出现在亦庄、昌平等地,是北京的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说。
2021年末,北京的常住人口为2188.6万人,比2016年减少6.8万人,创新能力与产业能级却在不断提升。
当下,北京科技支撑和高端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涌现,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3%左右,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名。
这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高精尖,北京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2年的65.6%。北京的“瘦身”,从自身看是优化结构,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站在京津冀三地,则是产业转移与承接。这是一场打破地域藩篱、抱团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
“北京将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会同河北方面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有利于在更大空间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还有利于探索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带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周边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承接中升级
雄安商务服务中心(2022年3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在与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中,一个观点不约而同,京津冀地区要提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需要迫切提升河北经济发展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关键则在于补齐河北发展短板。”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表示,河北发展空间大、腹地广,省域发展质量提升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地区整体水平和辐射能力。
河北要想提升发展水平,必须做好承接这篇文章,这种承接并非“挖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在“承接中升级”。
这一思路最直接地体现在“千年大计”中。
雄安新区里,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紧锣密鼓,两台塔吊高高矗立,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6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
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未来的总部基地,大厦建成后可满足1000名至1200名员工的办公需求。
目前,雄安新区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国星网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建设进度加快,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完成选址,4所高校和2所医院选址落位。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国家能源集团雄安基地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建设。今年,河北将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雄安新区。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里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加快建设,围绕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方向,吸引、承接了悦享雄安、国投中标等重点企业入驻。
雄安新区是一个缩影。记者从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吸引了一大批汽车、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等疏解项目,全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企业和单位4.4万家。
期间,河北优化存量、整合增量,错位布局产业链,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了石家庄生物健康、唐山绿色钢铁、保定电力和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河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河北将继续拓展协同发展深度广度,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依托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疏解项目落地。”
唱响“双城记”
2022年3月26日拍摄的天津海河上的多座桥梁(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多中心网络城市结构被认为是城市群发展的“最终形态”,需要有能级相当的城市互为支撑。
广州与深圳,成都与重庆、上海、南京、苏州与杭州,“双城”或“多城”起步,是其他三个经济圈的标配。在京津冀地区,北京与天津同样互为“双城”。唱响新时代“双城记”,需要天津的高质量发展。
在天津,一场“补短板、扬长板”的攻坚战正在展开。
“天津制造业基础好,但产业结构转型还需提速,产业引导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承接北京优质资源要素,与其形成产业链、创新链的闭环。”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分析。
项目引入反映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力度。
天津滨海新区内,市重点项目龙源海晶盐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正指挥吊运光伏板结构组件,光伏板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盐场。
2月3日,滨海新区122个重点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1208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达49个,总投资649.3亿元,占总规模的54%。在滨海新区去年底的另一次项目开工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8%。
“我们正着力打造的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1+3+4’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天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是天津搭建了“中国信创谷”、信创海河实验室等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包括麒麟、国家超算、中科曙光等上千家信创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信创全产品链条,是全国信创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长板在于对外开放的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靠的便是天津港。
不再受疫情阻断,天津港恢复了过去流畅和忙碌。码头巨轮缓缓靠泊,数十台智能水平运输车来往穿梭。如今天津已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在天津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被列为未来五年集中力量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提出2023年,将制定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促进天津港港区与“津城”“滨城”城区协同融合发展。
放眼世界,湾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策源地。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地理位置最适中、工业基础最为雄厚、经济贸易航运最发达的中心城市,只要能加速把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大有裨益。
互补与互融
2022年12月30日,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开通运营。京唐、京滨城际铁路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京津冀城际铁路网首批落地的项目。新华社发
这不仅能解决北京带动天津河北协同发展的问题,更能打造京津冀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乃至带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缩小南北差距。
城市功能互补是典型的“优势论”。北京的创新能力、河北的广阔空间、天津的制造与区位优势,两两相加都能产生化学反应。
比如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河北,借助河北腹地将产业做大做强,扩大了辐射范围。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落户河北的最大体量产业协同项目,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已累计产销整车超过73万辆,实现“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这样的产业规模是项目投产之前难以企及的。
北京创新与天津制造相向而行。无论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还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两地都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机制,合力培育了一批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北京来津落地的很多企业发展迅猛,无人机企业云圣智能已完成C+轮融资,去年成功晋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半导体设备公司华海清科则于去年6月成功登陆科创板。
在今年的天津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推动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生产转化优势互补、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
城市功能的互补让产业互融成为必然。
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由位于天津经开区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代表滨海新区,与北京大兴区、河北石家庄共同申报,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跨省联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开放大市场中,京津冀地区日益密切的联系不断催生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三地产业融合水平,释放乘数效应,联手做大蛋糕。”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监事长、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石敏俊说。
从一个项目的推进到一个产业的规划,从一个省市的战略到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目标,此行,深感“心脏”经济脉动之有力。
一个更加协同的京津冀,一个更加澎湃的增长极,指日可待。
更多新闻
来源:潮声 执笔 王世琪 朱承 侴雪妍
编辑:薛妍辰 吴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