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之路 |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的为学之路

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 。本文为文研青年独家整理,希望能给研友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欢迎加入文研青年2021中文考研QQ交流群481475839。


你们必须向上代学习,必须掌握人类已经取得的最优秀的成果,然后再由此推陈出新。            

——《加里宁论文学》


学者简介



沈家煊,男,1946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吴兴。研究员。在上海完成大学前教育。196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英语播音专业。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留语言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担任研究员之前担任过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曾担任过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和《国外语言学》杂志主编。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衫矶)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


1999年至2009年担任语言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执行理事,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国际《话语研究》(Discourse Studies)杂志名誉编委,法国《东亚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编委。


获“国家有特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主要是语法与语义学,语言学理论,英汉对比。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口误类例》等,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和《语法六讲》,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代语言学词典》。


他积极引领中国语言学的学术走向,致力于语言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弘扬老一辈语言学家务实创新的学术传统,为汉语研究的深化、推动汉语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求学:偶然与必然




许多后来在语言学界极有建树的语言学家们,一开始与语言学研究结缘的过程,是十分偶然的。沈家煊先生也不例外。


沈家煊先生上大学前是在上海受的教育。念完初中,他考入上海外贸学院预科,一年后学校被撤销。沈家煊先生想要继续读书,回到了普通高中高二就读。在上海外贸学院求学的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英语教学,这为沈家煊先生研究语言学奠定一定的外语基础。另一个方面,在高中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课程比如物理,沈家煊先生通过自学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是沈家煊先生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


1964年临高考前,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播音专业到上海招生,属艺术类提前招。沈家煊先生当时的英语老师是上海教会大学毕业,教研组组长,沈家煊先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去参加了这次招生。


沈家煊先生在《学术自传》中回忆起当时的心境:“我当时也没有什么理想,就是想去试试,也很想离开上海到北京去,想不到经过三试就被录取了。”


在这一段时间,沈家煊先生接受了严格的英语语音训练。


文革开始之后,沈家煊先生学业中断,到部队农场(唐山柏各庄)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从农场出来后沈家煊先生被分配到北京电信部门工作,而后从事翻译工作。


但是当翻译到处跑并不是喜静的沈家煊先生的兴趣。沈家煊先生只是想坐下来读读书做点研究。他认为为别人翻译的工作比较被动,觉得不满意。


于是,沈家煊先生想要寻找人生其他的可能。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报纸上发表了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来了》的文章,沈家煊先生大受鼓舞。



过了一年,沈家煊先生下定决心,放弃当时很多人羡慕的工作,报考研究生。


沈家煊先生报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赵世开先生招生,普通语言学方向。


在“学术自传”中。沈家煊先生这样说那一个决定:

“说实在的,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普通语言学,只是想早点摆脱不满意的工作。全院的报考生中我英语考第一,上学后选日语为第二外语,我没有去上日语课,考试时凭我自学的水平就获通过。”



研究:理论与实际




被录取后,沈家煊先生才知道普通语言学就是一般语言理论的研究。在语言所前辈师长们的熏陶下,沈家煊先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搞语言理论不能脱离对语言的实际研究,不能空谈理论,从理论到理论是搞不出名堂来的。"


沈家煊先生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将语言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相结合。牢牢地把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研究。

在沈家煊先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吕叔湘先生和赵世开先生都对他的学术科研提供了帮助。

赵世开先生


到语言研究所后,研究工作是从英汉语法比较开始的。沈家煊先生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在吕叔湘先生具体指导下的《英汉介词对比》,又和导师赵先生合作写了《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了”字篇的标题是吕先生改定的,吕先生说过,大意是把“了”的用法弄清楚了,汉语语法的大部分就弄清楚了,所以我们来做这个题目,在内容上是通过大量的例证和统计告诉别人“了”在英语里的表达不限于完成态,很多是过去时和其他形态,后来研究“了”的人还经常要引用到。


吕叔湘先生


做硕士论文的时候沈家煊先生去请教吕叔湘先生,吕先生希望沈家煊先生做一个国外学者研究汉语的论著目录,“因为海外有许多研究比国内做得好,我们不太掌握。


这个题目对于沈家煊先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训练,沈家煊先生补充了很多跟汉语汉字有关的知识、了解各种观点和研究现状,也学会了收集和甄别资料。这个题目看似很难,但是对于沈家煊先生来说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面的提高。在研究生期间,沈家煊先生还听从导师的意见到高校去学数理逻辑。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和语义学,没有数理逻辑的基础连国外的论文也看不懂。沈家煊先生认为对数理逻辑的学习过程中获益良多。


后来,沈家煊先生地研究重点逐渐从英汉比较研究上移开而转移到其他的问题上。但将汉语同英语等其他语言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沈家煊先生在研究中是经常用到的。


沈家煊先生的学术关注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主要关注的问题有如下四个。


一、关注语言认知心理


国外语言学的主流,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追求的目标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描写语言现象转变为解释语言现象。有不少语法现象的解释要凭借跟语言使用者和使用环境相关的那部分语义,这就是所谓“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沈家煊先生开始关注国外的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他从莱文森的《语用学》一书中学到很多。


language 期刊


此外,沈家煊先生也对口误现象感兴趣,在加州大学进修语言学的时候,指导沈家煊先生的弗朗姆金教授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发在美国的《语言》杂志上,题目叫《不正常言语的正常性》。内容是研究口误能揭示正常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多年来沈家煊先生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口误实例,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汉语口误语料库,写有《口误类例》和《从口误看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这也是沈家煊先生后来关心语言认知心理的一个起因。

二、关注语言类型学

国外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也引起沈家煊先生的兴趣,特别是科姆里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一书。沈家煊先生在与科姆里交流中说,中国学者过分注重汉语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其实只是语言共性的一种表现。这句话现在已经被国内很多中青年学者所接受并用来指引自己的研究。而沈家煊先生说,当时自己对语言共性和汉语特点的关系的认识还是很肤浅和片面的,强调“个性是共性的具体表现”,忽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三、关注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


在瑞典哥德堡大学访学的时候,沈家煊先生读到了Lakoff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受震撼。这本书和他其后写的《女人,火,危险事物》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沈家煊先生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解释汉语语法中的许多现象,于是把研究的方向转到这里来。


沈家煊先生写了一系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文章,如《句法的象似性问题》、《词义与认知》、《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结合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大概有十来篇,已收集在《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一书中,其中,沈家煊先生自己认为比较有意思的有《如何处置处置式》、《“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句式和配价》、《“移位”还是“移情”》。


结合对“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沈家煊先生认为,“认知语言学”这样的概念在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有较为丰厚的土壤,像“认知语言学”这样的理论本来应该由中国的语言学家首先提出来,“因为我们汉语的语法处处体现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且体现得特别明显,理论意识和理论建设是我们今后要大力加强的。”


四、反思语法研究的价值和语法体系建设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把句子、主语谓语、名词动词这些范畴先暂时抛弃,也许以后还要再捡起来,但是这一抛一捡之间我们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就大不相同了。”


沈家煊先生认为自己近几年做的工作就是这“一抛一捡”,吸收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和语言类型学对词类类型的研究成果,了解其他语言的词类特点,从多个方面论证两个观点。


一个观点是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是名词包含动词,而不是像印欧语那样名动二分对立。按照这一观点,讲汉语语法不应过分注重名词和动词的区别,而其他一些现象如修辞和韵律对语法的作用更值得重视。


另一个观点是汉语的语用法包含语法,而不是像印欧语那样语法和语用二分对立。按照这个观点,汉语离开了讲用法几乎没有办法讲语法,或者没有多少语法可讲。


这两个新观点都是在前辈揭示汉语特点的道路上接着向前跨了一步。前一观点继承朱德熙“汉语的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名词化”的观点;后一观点继承赵元任“汉语的主语就是话题”和他的“零句说”。


近期研究及成果




一、中国语法研究的三个层次


沈家煊先生认为,在中国做语法研究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汉语的问题,证明汉语也适用那些理论和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发现那些理论和方法对汉语真的不适用,至少不完全适用,而拿汉语的事实来迁就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是不入流的研究。


第三个层次是从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来 丰富和发展一般的语法理论,让国外的同行感到我们也在朝破解人类语言本质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进入新世纪,当对语言共性的重视已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时,沈先生又率先挺进第三个层次的研究,带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信念关注汉语的个性。


二、名动包含模式


由2007年至今,以词类问题为突破口,沈先生全面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大家的成果,对通行的汉语语法体系加以反思,在此基础上打破陈见,提出汉语词类的“名动包含模式”。


从2007年《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开始的三十多篇系列论文,选取本体隐喻、关联标记模式、名动不对称、标记颠倒、否定词、“之”与“的”、形式动词、状语和补语、话题和主语、零句和流水句、韵律和节奏、词类主观性、形式类的分合、先秦汉语常用虚词、唐诗对偶、汉外对比、汉语逻辑、范畴观、虚实象似原理、优雅准则、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验乃至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国哲学基础等多角度对汉语“名动包含模式”做出了丰满而全面的论证。


三、理论翻译和介绍贡献


除了汉语研究,沈家煊先生也为国际学界语言学重要理论的引介做了大量的工作。


沈先生较早撰文向国内介绍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理论、功能语法、关联论、联结主义理论、语法化理论、主观化理论和类型学理论等方面的前沿理论方法。这些论文不只是转述理论,而是和汉语现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国外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意义,因此被大量转引,启迪了一大批学者的研究。


译著方面,有生成语法的代表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和《支配和约束论集》,经典教材《语言导论》,语言类型学的里程碑式《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以及作为专业术语规范的《现代语言学词典》。作为丛书主编,沈先生还组织策划了众多有影响力的译作和原版引进系列,如商务印书馆的“国外语言学译丛”、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西方语言学前言书系”等丛书。


点击观看沈家煊先生相关视频


重要论文及参考资料


1.《国外汉语研究论文索引(英语部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硕士论文,部分载《语文论集》1-3辑,1982年
2.《介绍<心理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载《国外语言学》第3期,40-45,1983年
3.《英汉介词对比》,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8;又载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92-307,1984年
4.《汉语“了”字跟英语的相应说法》,载《语言研究》第6期,114-126,1984年(赵世开、沈家煊)
5.《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96-104;又载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56-463,1985年
6.《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载《外国语文教学》第4期,33-40,1985年
7.《雷·贾肯道夫的<语义学和认知>》,载《国外语言学》第4期,19-22,1985年

8.《“差不多”和“差点儿”》,载《中国语文》第6期,442-456,1986年
9.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介绍,载《国外语言学》第1期,17-24,第2期,62-65,(笔名徐林),1987年
10.Subject function and double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Vol.XVI, No.2, 195-211.1987
11.《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62-65,1988年
12.Simon Dik “功能语法”三部著作综合介绍,载《国外语言学》第1期,24-27,封四,1988年
13.《“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载《中国语文》第1期,1-8,1989年
14.《不带说明的话题》,载《中国语文》第5期,326-333,1989年
15.《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6-35,1990年
16.《类型和共性》评介,载《国外语言学》第3期,25-28,1991年
17.《“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载《中国语文》第4期,241-250,1991年
18.《口误类例》,载《中国语文》第4期,306-316,1992年
19.《“语用否定”考察》,载《中国语文》第5期,321-331,1993年

20.Slips of the tongue and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 In Yau Shun-chiu ed. Essay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Editions Langages Crois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139-162.1993
21.A metalinguistic adverb hao好 in Mandarin Chinese, In J.C.P. Liang and R.P.E. Sybesma eds. From classical fu to“three inches high”:Studies on Chinese in honor of Erik Zurcher, Leuven/Apeldoon, Garant. 141-152.1993


参考资料:沈家煊《我的学术自传》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文研青年2021年考研全年指导公开课

15.9元拼团入群享全年40+超值直播课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专注于全国中文专业考研咨询,已经帮助数百人考入中文重点名校。


新的一年,文研青年将进一步扩大咨询范围,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辅导服务。2021级会员席位已经开始预定后台回复“会员”即可查阅详情,欢迎大家关注。2021级全程班即将开启,具体介绍将在本公众号推出,敬请期待!(回复“全程班”查看2020级课程介绍与评价

    

如有任何关于中文考研的问题,请联系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客服)



策划 / 文研青年

编辑 /小        嘉

审核 / 青       竹


往期精彩回顾:

“语言学概论类”教材概览

二本院校学子的逆袭之旅

中文考研指导公开课4月课表出炉

语言类考研“现代汉语”教材概览

华师文学院考研考情分析与报考指南

复旦大学中文考研400+经验分享

武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中山大学中文考研考情分析与报考指南

保研专稿|华东师范大古代文学保研经验

保研专稿|武汉大学比较文学文学保研经验

2020复试指导及2021年初试规划指导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