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2)

烟萝学姐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青年为保障会员的正当利益,落实“陪伴式指导”的服务宗旨,坚持通过会员制度为研友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考研咨询与指导服务。


文研青年会员群暑期现当代作家专题研讨活动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二次研讨关注现代重要戏剧家曹禺,主要围绕曹禺创作中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与梳理。



曹禺之一瞥

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

曹禺的话剧融会了西方戏剧的优点,使这种外来的戏剧形式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雷雨》等剧作的诞生成了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诗意曹禺

曹禺评《雷雨》:“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曹禺评《原野》:“它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可见诗意是曹禺创作的有意追求。

创作从“郁热”走向“沉静”

第一阶段: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以《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6)为代表。此时处于郁热期,创作的都是一些“戏剧化的戏剧”,善于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以《北京人》(1940)、《家》(1942)为代表。此期曹禺的剧作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从而实现了“走向契诃夫”的宿愿。




01

考情分析

1:从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北京大学2004)

2:试析曹禺戏剧的诗化倾向。(北京师范大学2011)

3:简述曹禺戏剧创作对西方戏剧的借鉴和创新。(复旦大学2011)

4:有人说,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是从曹禺开始的,你如何理解?(四川大学2008)

5:论述曹禺戏剧的创作阶段变化。(南开大学2015)


考点分析:既考察曹禺整创作分期及艺术特色,也考察具体作品的分析,此外还应注意曹禺与其它剧作家的对比分析及其对西方戏剧的借鉴。


复习建议:在熟读曹禺几部重要作品的基础上把握曹禺的创作阶段变化及创作风格,在熟悉文学史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著论文适当拓展即可。




02

曹禺专题中的部分重要议题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之繁漪形象

(1)繁漪是《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是中心人物,戏剧冲突的制造者和推进者,他是古希腊悲剧中报复一切的美狄亚。一方面,她敢爱敢恨,不计后果,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捆绑的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些耀眼光芒,如: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性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情欲的解放中追寻自己的生命力,陷入对周萍的爱不能自拔,使其本就不安定的灵魂、被压抑的生命力更加灼热,最终引发了近乎疯狂的“雷雨式”的情感大爆炸。


(2)另一方面,她是一个艳厉的女人,性格自私、阴鸷:不择手段阻挠四风和周萍,跟踪、下跪哀求,最后玉石俱焚。她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追求,完全出自其自身野性;对周萍的爱并未表现出高于情欲的个性要求;对周公馆事实上的依赖,对萍过分依附,本身是个性的丧失。她的愤怒之火将一切有罪和无辜的人烧为灰烬。在自主掌握命运、冲出旧家庭、追求个性解放上,她远不如娜拉坚决。


(3)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志。她潜意识中仍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解决封建爱情悲剧的方式,只能是通奸,而不是解除婚姻关系本身;从未打算过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养尊处优。与周朴园的对抗更像失望、绝望的报复,而非追求个性、思想觉醒;对四凤的偏见,对名分的过分重视,都可看出她不是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传统文化积淀对其有深刻影响,潜意识深层具有软弱、妥协的因素。


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诗意是曹禺创作的有意追求,或说审美目标。它不仅是文体风格问题,也与创作姿态有关。





(1)戏剧的诗:他虽然作为戏剧家,却又以诗人的热情拥抱现实,总是追求着戏剧的诗的境界。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像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还常带偶然性或传奇色彩、朦胧不确定的时空感、情节大起大落,人物性格激烈趋于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是更近于诗的。


(2)诗意的由来——与其创作姿态和过程联系,曹禺总是有了某种莫名的冲动或灵感时,在近似朦胧的、诗歌或者音乐旋律般的感受与想象中开始戏剧构思,这显然有利于造成作品的诗的氛围。如《雷雨》时最初引发写作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写《日出》时萦绕在作者心中的是:“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如诗人写诗一般,曹禺主要依靠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思想的相对模糊和不确定性,没有接受任何一种抽象的固定的思想观念的约束和规范,因此,反而容易造成诗意与美感,给观众留下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3)曹禺更侧重的是对人的心理、感情和命运的关注。由于他基于深切的体验去想象和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不是从主题出发,而是从体验、感觉和印象出发;不在意义发掘上花功夫,而用心创造有诗意、能引发无限想象的艺术氛围,结果虽然作品主题可能有多义性,也还是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来。




分析《雷雨》的意蕴/深层内涵

(1)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交织而成各色人物的不同命运悲剧。(此处可举出具体例子)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代表)的周朴园。而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


(2)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写的不是“社会问题剧,而是“一首诗”。


①首先是“郁热”。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出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以及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情感力量。


②其次是“挣扎”与“残酷”。表现出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某种不可知力量的莫名的恐惧。由此产生了曹禺式的命题(观念)——“残酷”。他说:“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了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3)“序幕”与“尾声”的设置:有了这样的“序幕”与“尾声”框架,就造成了欣赏的距离,将戏剧本事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达到类似宗教的效果:在“悲悯”的眼光俯视中,剧中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冲突、争斗也都消解。“悲悯”作为一种审美情感,自然是对充溢剧作中的激情的净化、升华与超越;而这种站在更高的角度,远距离的理性审视,也是更高意义上的清醒。


从对《雷雨》的多重解释中,正是显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其他讨论

曹禺所受西方戏剧的影响

文研青年会员们的头脑风暴很棒,体现了思维的发散和复习的扎实。

提示:具体的分析最好能结合特定作家或作品对曹禺的影响展开,简单易行好操作,大家尽可以通过论文、专著的查阅攻克此题。(另——此题可用来解答“中国现当代作家收到的西方文学影响”这道重要大题。)

以契诃夫为例:答题时可围绕“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细致入微地展示人物内心隐秘的经验”、“悲喜剧结合的新样式”等几点展开,再结合具体作品作答即可。


《北京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北京人》首先按通过男女主人公曾文清与愫方心灵的隔绝表达对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的体味与思索;此外,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表现出“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这一主题。


(1)曾文清与愫方渴望着心灵的沟通却又无法打破隔绝,他们身上隐藏着两个不同的灵魂。愫方是真正的活人,拥有博大而丰厚的爱与坚韧精神;而曾文清作为“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的空壳。愫方竟是为着这样的无用的生命做出无私的奉献,更使人感到,人的美好的感情追求是多么容易被无端地扭曲和捉弄。曹禺式的“残忍”观念因此而得到更深刻的阐发。


(2)曹禺进一步追问“曾文清怎样从‘人’变成‘生命的空壳’”时,他就转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观照。

曾文清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作为一种没落的贵族文化,它悠闲、雅致,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这是人的真正“堕落”: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曹禺就这样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


(3)此外,曹禺用虚实结合手法写现在、过去、未来的“北京人”。他让人类的祖先—远古北京人(中国猿人)从天而降,人类学者袁任敢和他的女儿袁圆这样的明日北京人的形象代表了同样发源于北京的“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曹禺就创造了一个舞台奇观: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同时出现在《北京人》同一个舞台空间里,在历史的参照与对比中,更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方式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同时将读者(观众)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达到某种超越,“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03

延伸思考



1:试比较巴金《家》和曹禺话剧《家》之不同。

2:曹禺《雷雨》的创作得失?

3:分析曹禺话剧《日出》中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说,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是从曹禺开始的,你如何理解?






参考文献

书目(以下书目以最新版本为主):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国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光炜主编,《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

王文英:《曹禺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朱栋霖:《曹禺戏剧与契诃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期。

END



往期精彩



· 茅盾: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人格”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


· 暑期福利,会员独享:400分高分学姐带你披荆斩棘,深度研讨现当代文学10个作家专题!


· 现代汉语基础概念篇 |现代汉语暑期专题研习(01)


· 会员重磅福利:北师大学姐带你盘点现代汉语,深度研讨,攻克难题


“现当代作家”研习活动火热进行中!听得不过瘾?备考困惑未解?复习策略想改进?你的一切不解都能在会员群内破解!点击下图查看会员策略详解,点击“阅读原文”查阅会员权益


(文研青年会员服务体系)



学姐学长寄语

因为走过 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 所以陪伴


这一年 从定下目标到走上考场

文研青年将始终与你同行

为未来再奋力拼搏一次

在考卷上 书写一份无悔的青春!


加入文研青年会员

你的考研之路不再迷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