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意见视点 | 王明轩: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的首选工具

媒意见 2020-09-17


这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各种倡议、行动的报道很多,各级政府投入的资源也的确不少,但细究成果,却不甚令人满意。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由互联网“聚合”起来的戏迷活动,让我对互联网之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从戏迷到网友再到群友的聚会,互联网快速盘活存量
一群戏迷,因共同的爱好成了网友,又被网友们拉进“东方大剧院”的微信群里,因为通过“东方大剧院”可以在网上观看全国各地剧院演出的直播,于是他们又成了群友。2018年3月9日,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李娃传》,群友“微笑”来现场并分享了现场实况,很快她收到了一堆同在现场的群友的回复。于是他们相约散场后在大厅里搞了个即兴群友见面会。


一群素未相识的“虚拟人”就这么简单地成了有血有肉的现实人,并开始了他们更持久、更深入的关于戏曲的交流。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社交的功能就是如此强大。

事实上,“东方大剧院”能够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成为戏曲圈里很有影响的文化应用和文化产品,正是得益于对互联网的运用。他们没有做传统的广告,而是全部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APP、互联网电视等进行线上推广。虽然喜欢戏曲的人年龄偏大,但中国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使他们大多数成了网民,这也使得传统戏曲不同年龄段的戏迷得以共享现代网络资源。


同时,相比娱乐圈的追星族们,戏曲粉丝虽然在绝对数量上有所不及,但忠诚度更高。“东方大剧院”就是利用了他们稀少而粘性高这一黄金属性,通过互联网这一淘金工具快速把他们聚合到一起。可以说,这是把工业文明条件下的满足最大公约数的规模经济,变成信息文明条件下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淘金经济,是一次快速的对存量市场的挖掘开发。

用互联网的元素才能找到并培养年轻人,实现市场增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成长繁荣起来的,在今天的后工业时代甚至是信息文明时代的土壤中是很难自然生长繁衍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年轻人中很容易出现断层。如何把年轻人培养成戏迷?创造出新的增量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年轻人都在互联网上,必须到互联网上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这一点上,“东方大剧院”很早就与充满互联网元素的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进行了战略合作。


王珮瑜是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坤生,而她的影响力却不局限在京剧圈里。为了推广、传承京剧文化,她很早就把阵地搬到了互联网上。她参加年轻人喜爱而有热度的《奇葩大会》《跨界歌王》等综艺节目,在互联网和综艺平台上展示了帅气,获得了人气,传播了京剧,她会告诉粉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爱上了京剧,成了戏迷。


王珮瑜要在互联网上传承戏剧文化,“东方大剧院”是互联网上的大剧院,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对戏曲观众市场进行增量拓展。 

用互联网的效率突破成本壁垒,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其实,一场演出的成本是很高的。从院团角度看,一部戏编创、舞美、道具、工资、差旅、场租等费用全部算上,一般演出很难完全覆盖成本,于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补贴就成了很多院团演出的必要条件。而从观众角度看,看一场戏的门票、交通、饮食的费用少说也在几百元,而且还不包括外地观众的住宿费用,这样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就会成为走进剧场的壁垒。而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演出,政府也组织了大量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的演出活动,但是要做到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戏看,所需的演出资源将是巨大的,而效率又是低下的。


在这一点上,互联网的高效率将会有效突破成本壁垒,通过互联网可以提供一个满足大范围文化信息传播的全新解决方案。“东方大剧院”总经理周洁说,如果采用“互联网+演出”的形式,可以让各市县乡村每周都能看到精彩的大戏,一个地方投入成本或仅需几千元。

满足更多文化需求必须突破成本壁垒,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低成本才能给更多人进入的门槛。如果说生命的传承在于母体孕育,文化的传承则在于摇篮,在于妈妈轻轻的哼唱,在唾手可得的耳濡目染,把文化深深刻入一个人的生命里。可以说大众文化传承是供给侧的。

文化的创新与突破往往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
欧洲文艺复兴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美国现代文化则是基于电影技术和光电技术成就了好莱坞和百老汇,人类的文化振兴与突破往往是基于新技术的发展得以实现的。今天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突破也需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其实,在“东方大剧院”开办以来,人们很快就创造出新的看戏方法:坐进剧场的观众会同时打开“东方大剧院”的客户端,一边感受现场气氛,一边观看摄像机捕捉到的更近、更清晰的画面;包括梨园里的叫好形式,人们也一样把它搬到了互联网上。一旦这些小创新形成气候,一定会倒逼节目形态的改进和变化。


当然,这些创新还很零碎,尚未实现质的突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我们传承文化,不是为了简单机械的复古,而是要在培根铸魂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造更有生命力的新的文化形态。


比如由“东方大剧院”联合东方卫视七彩戏剧频道共同组织的《越美中华——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传统戏曲首次以“台网联动”的形式,用互联网结合电视与线下进行展演活动,汇聚了二百多名越剧优秀青年演员参与,规模空前。所有知名越剧院团全部行动起来,名角儿大咖,梅花朵朵,纷纷助阵。通过“东方大剧院”进行全程互联网直播,线上用户天天进行热烈讨论,以及互动投票、弹幕评论等等,点击量达到千万级,仅人气投票的领先选手票数都已经接近百万,“越美中华”已经成为了这个夏天最热的戏曲话题。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传统戏曲通过与互联网的组合,并聚合多种文化及传播元素,就产生了巨大的空间延展和裂变效果,通过互联网产生了新的文化产品形态以及高粘度、高热度的戏曲大IP;青年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平台,打开了剧场空间限制。传统戏曲迅速传播、广为人知,凭借互联网更好地推新,让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传承。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要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各级政府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利用好互联网的核心特点——效率最大化和无限空间性。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然后再通过互联网进行供给侧的大范围传播,让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借助互联网工具产生更大的感召力,让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让更多年轻人认知和理解。以互联网的方式去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必将是未来的首选方式。

文:王明轩
来源:光明网

延伸阅读

媒意见视点 | 王明轩:报纸、广播、电视捏合的媒体中心能重获新生吗?
媒意见视点 | 融媒体中心路向何方?
媒意见视点 | 胡智锋: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传媒研究
媒意见视点 | 从《哪吒》热映看国产动漫发展之痛点

媒意见编辑:王天杨

媒意见美编:严汉钦

南方电视学刊公众微信号 | 媒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投稿邮箱:nfdsxk@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