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内卷,阶层的跃迁
朋友说别看现在经济下行,明面上看好像大家多了一些佛系,但其实,隐性的都在暗自较劲,内卷依旧严重,这个设计好的游戏规则内,存量的市场和机会就这么多。
什么是内卷,内卷就是存量的资源内,由于竞争方式的变化,结果付出的代价成本更大了,这个代价也许是时间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其他,但是结果没变多少。这跟现在企业加班一样,一个人加班结果都效仿集体开始加班,结果每个人都出了一份方案。这种内卷各行各业都很多,方式不同但是内核没变。
奶茶店和咖啡店卷不卷,咖啡价格战,你的咖啡便宜,我的更便宜更好喝,但是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后面就导致成本转移,一个门店只配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工资更低了,但是要求你会的事情更多了,碰到一些繁忙高峰时间,加上遇到几个有点脾气的顾客,矛盾就爆发了,干本领域工作的你不会点其他的本事是不行的,卷来卷去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今天说的是,大唐帝国的内卷,内卷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中华文明这个早熟文明的历史上非常之多。早在1300 年前的大唐就出现了,那个时代的内卷并不比今天轻松,甚至更夸张,内卷背后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对阶层跃迁的渴望。
《文献通考》中记载,唐一代约计有 50 万人次参加了进士考试,平均每年及第的仅仅只有 23- 24个人之间,唐朝享国289年,共举行科举考试266次,录取进士仅仅6000多人。
唐朝的科举人数和今天的比较起来,难不难?可以算出来,今天的高考人数多吧,拿2024高考来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353万,录取人数为450万,而唐朝每年录取的及第只有 23-24人左右。
这个难度可以想象有多大?以至于很多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还在学习看书,颜真卿有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朝的阶层跃升困境
什么是“行卷” ?
所谓的行卷就是,唐代的科举选士不仅要看考试的成绩,还要考察平时的才能表现和社会声誉,即“行卷”。
行卷,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将自己平时写的最最满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投于主考官,以便在阅卷时参考,综合评定分数,决定取舍。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糊名,考生的信息是公开的。士子们为增加及第的概率和争取名次,乐此不疲,形成了一种风尚。说白了就是先打个照面,再多次刷个脸熟,不然到时候人家考官一念名字好像从来没听过就惨了。
“行卷” 在那个时代是公开的,谁都可以,像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这些留名到今天的才子们都行卷过,只不过有些人得到了上层的垂青,跃龙门实现了阶层跨越,有些人比较惨无人问津,有些是投对了门遇到了贵人,讽刺的是其实大多数人的主业是科考,想着跨阶层入仕途,诗歌才是副业,但是没想到名留名青史的是反而是诗歌。
像有一些运气好的,李白和王维等,得到公主和皇帝的青睐直接实现鱼跃龙门,好运加持上层垂青简直是天选之人。
白居易的“行卷”
白居易算是找对了伯乐
白居易少年时进京城长安赶考,先去拜见前辈诗人顾况,恭恭敬敬地奉上自己的行卷。顾况是个很幽默的老先生,他看了看行卷上白居易的署名,又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自信的年轻人,开玩笑的说:“ 京城米贵,想白居的话恐怕不容易啊!”但是当顾况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心中惊叹,连连叫好,改口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在京城白居也是很容易的啊!”于是,白居易的这首诗在京城传遍了,一些高官文人纷纷赞扬,白居易由此声名大振。公元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
李白的“行卷”
李白从来不屑于参加什么高考,直接想特招,想直接走荐举这条路,避开千军万马,能够当上翰林学士,主要就是依靠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玉真公主很受玄宗的喜爱,她说的话很有分量,加上她本身很爱才,所以玉真公主的门前才子拜访络绎不绝啊。后来写了一首“清平乐”把杨贵妃写美了把皇帝写乐了,被皇帝直接特招封官“翰林学士”,宫庭里得一个工资既高工作又闲的岗位。天天喝得醉熏熏。
除了走推荐这条路,还有入赘这条路。很多人不知道是李白有四段婚姻,其中的两段婚姻分别娶了许氏和宗氏,并且这两位是宰相之后,也是一个实现阶级跨越的方式,可惜后来跟着永王谋反,人生终究是翻车了。
才子王维的“行卷”
王维出身世家大族,优厚的家世从小诗、词、书、画,从所不能,王维在京城通过认识贵族李范,通过引荐,进而成了玉真公主的座上客。王维为其弹奏自己创作的《郁轮袍》,获得玉真公主的赏识,其所创作的诗文也令其瞩目。有了这两位贵人的赏识,随之而来的科举,王维高中第一。“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夜实现人生的高光时刻。
时运不济的 杜甫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也有机遇不好的,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的文化世家,早年游历,后来正当打定主意走仕途之路时,却赶上了玄宗的下半场。
李林甫把持朝政,杜甫后来只得一个看守军械的低微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三次科举不中,只好以诗文干谒王公大臣,十年间写了N篇求职信。曾经无比自信的他在诗中自称为“贱子”,表达科举落第后的失落情绪,“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最后还是没有下文。大唐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大唐了,也得不到新皇帝的信任,一直过着飘零流离后就没然后了,不过后来的杜甫诗入化境,留下了许多千古名诗。
想要阶级跃迁
看准时机入股原始股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本来是个经商的,后入股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于是加大投资李渊,用家财帮助他购买军备,当了李渊的胄曹参军。后来李渊在太原举兵,建立了唐王朝,武士彟也成了建国十六功臣之一,成为开国功臣,这也是商人跃迁阶级属性的一种手段,这种在更早的秦朝也出现过。
拍马屁拍到恰到好处“行卷”
一个叫朱庆馀的考生,临考试前,写了一首行卷诗《近试上张水部》给主考官张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行卷中的精品,把考生对主考官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比喻得千古流传,拍马屁拍到主考官一下就来了兴趣,结果当然是中了进士,一举实现跃迁。可谓是遇到贵人了,主考官张籍在收到此诗后,还回赠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固化破局者- 黄巢
黄巢盐商出身,富有资财。擅长击剑骑射,略通书牍奏记,颇有口才,精箭术,文墨,最初的梦想也是想靠着科考实现阶级跃迁,但是接连三次科考失利灰心,渐渐地心生埋怨,遇到旱灾直接点燃了爆发点,给风雨飘摇的大唐致命一击。
---------------------------------------------------
“ 他们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他们必须要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而这种理想和价值,往往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或者说,通过政治途径、实现阶级跃迁,达成他们的理想和价值。”
今天这个话题,只是换个角度去洞察唐代和今天的一个现实,不管如何,这些诗人都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宝藏。
稀缺资源、血缘、资本都构筑了不同的圈层,内卷、阶层固化、实现阶层跃迁、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有的时代跃迁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不可测的变量增加了,比如今天这个时代、天才、能人、网红、加上一些运气,也许就博出位了,但是不管跃迁还是时间空间发生变化,这个隐形游戏结构始终都在,只是叫法和形式不同而已。
今天就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