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庸武侠准备建立IP宇宙,能成吗?

陈格雷 IP蛋炒饭 2019-09-13

 买过十几种漫威的衍生品,但作为金迷,我却一个金庸武侠的衍生品也没有、也买不到……


        一家媒体巨头准备建设「金庸武侠IP宇宙」!这家媒体巨头早在金庸先生逝世前几年,就获得了金庸作品的全部整体运营权,并准备逐步投入上亿元进行漫画改编,新漫画已在漫画平台推出。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金庸武侠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也真心坚信,金庸先生的武侠江湖,在世界观、故事力、角色魅力上丝亳不亚于漫威或DC的英雄宇宙,只是欠缺一个很好的整合工程,和崭新的影视巨作而已。


        但金庸武侠江湖真能成为像斯坦李英雄世界一样超级强大的IP宇宙吗?作为狂热金迷的我还是有很多担心,尤其因为有基本元素的缺失……


01


共同之处


两位大师都有极为强大的世界观

下面引用大V“假装在纽约”的原话——

        他们都是为成年人写童话的。

        一个缔造了武侠英雄的江湖,一个缔造了超级英雄的宇宙。

        他们都用自己的想象力,为我们在庸常的生活之外,凭空创造出另一个神奇的世界。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我们,能让我们引起共鸣,不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用来避世的虚无时空。

        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里,在想象的维度之外,有对现实的观照,都在关心着这个世界。

        有情,有义,有悲悯,有仁慈。

        郭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蜘蛛侠也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能传世的经典作品,都是有灵魂的。

        不是所有的侠客都执剑,也不是所有的超级英雄都披着披风。

       金庸和斯坦·李,两个老爷子,都是以笔为剑的大侠,都是以梦为马的英雄。”


两位大师的共情性都很强

        金庸作品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经过重组、再造的上世纪50至70年代,恰恰是他,完成了现代人文精神和古典传统精神的融合,让在进入现代化过程中伤痕累累的中华传统文明得到了某种痊愈。

        他的作品角色既是古代人,又是现代人,通过重塑在古代虽有、却并不强大的侠客精神,建立起既为国为民、又重视个人张扬和自我实现的新武侠精神,让现代全球华人读者不仅实现与古代的精神连接,也完成现代自我人格的塑造。同时,他的作品极具包容性,将整个大中华多民族、多宗教文化都涵盖其中,实现地理大跨度的武侠中华。

        下图再加上碧血剑提及的南洋、倚天屠龙记提及的冰火岛北洋、鹿鼎记提及的西洋、以及经由影视演绎加入的东洋,完成中华武侠与四洋文化的连接。

        


        而斯坦李及漫威/DC的漫画家们,从上世纪20年代直至现在的持续创作,恰恰对应了美国崛起和狂飚突进的进程,完成了美式新英雄精神的完整塑造,也同样包容了美国的各种多元文化和族群。


都有极具魅力的武侠/英雄角色

        一边是杨过、郭靖、萧峰、段誉、令狐冲、韦小宝、张无忌等各种大侠奇侠,还有众多极为丰满鲜明的配角;另一边是蜘蛛侠、钢铁侠、神奇四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X战警等各种超级英雄,及各式各异的精彩配角,金庸武侠江湖的各种侠客,是丝毫不亚于斯坦李的各种英雄的。而各种武侠招式与各种超级技能相比也不遑多让。



02


缺失之处


        看看两位大师几乎同时逝世时,网上的追悼图画的差别,奥妙就在其中——

        这是金庸先生悼念画最多传播的:众大侠送别

        而这是斯坦李悼念画最多传播的:众英雄送别


注意到差别吗?

金庸先生的侠客们是背面,而斯坦李的英雄们是正面。


        不要小看这一差异。这是因为,金庸的作品是文字小说,并没有明确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影视作品中又有众多不同版本,由各种明星们在不同年代演绎过,所以,在表达追悼时,背面身影是最佳选择,虽然人们还是可以从其不同着装和装备中辨识是谁。

金庸武侠的英雄们,

其形象是写实和非符号的

 

       而斯坦李的英雄们不一样,其源本是漫画,每个英雄角色都由自己鲜明的形象符号,所以很适合正面表现,而且一目了然,辨识度极强。


        所以,金庸武侠如果想发展成超级的IP宇宙,会遇到的最大障碍——符号性。因为其来自文字小说,又经过了大量的不同的影视演绎,以至于人们无法对这些武侠人物有一个形象共识,虽然经典,却认知不统一


用「IP定位四要素」来比较,

就一目了然:



上图是基本图示

下图是两者比较





        很显然,金庸武侠的IP宇宙,与漫威英难IP宇宙相比,在世界观、情感、角色和故事上都同样强大,但在故事的影视改编当中,金庸作品经过从香港、台湾到大陆内地的无数次各个时代改编,着装、人物形象都不一样。

       所以在IP四要素中,金庸武侠缺失了右下角的符号系统,IP宇宙缺失了一角,而漫威的IP宇宙则是完整的。

        不管是多么丰富的内容,最终形成超级强大IP的,是文化符号,符号化是最终的结果呈现。有符号化,才能有广泛的横向扩张,有各种极具丰富的衍生品,有主题乐园,等等。

        缺化符号化正是武侠IP宇宙的不足,所以金庸武侠作品能不断拍出各种影视剧、电影,也能发展为游戏,一个“天龙八部”游戏多年来实现了千亿级流水,但还不是真正的IP衍生世界。


        而漫威虽也经过多次改编,但形象和符号系统始终是一致的,进入21世纪后又进行了统一收编和一体化管理。

这样的图在金庸迷中就无法绘出


03


怎样改变?


        改变确实难,因为过往非符号化认知基础太强。

金庸武侠,

从根源看是文字化认知

最具认知度的形象,

是非符号化的传统插画。


        虽然拥有金庸作品全套运营权的媒体巨头,已经在绘制全套的金庸作品的漫画版,并逐步推出,这非常必要,但还是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首先,通过看漫画认知金庸作品的,和最广泛的金庸迷,不是同一个人群,这会形成认知的分歧差异。

        其次,由于已经有众多的影视作品构建了金庸作品的影视印象,这种非符号化印象极为强大,涵盖社会,相比之下漫画认知只是一小拨人群,残酷地说,漫画至少在现在并不能统一认知,而只是又增加了一种认知

        最后,让人无奈的是,和整体运营关系不大的、金庸作品影视改编还在继续筹备和推出,这是因为金庸作品的影视授权时间很长,很多都没有到期,所以不同的影视机构仍然可以继续改编,会继续呈现出千人千面、风格各异的状况,这确实非常不利于金庸IP宇宙的统一建立。


        几年前曾有动画公司的朋友,在和其他影视公司一起,准备金庸作品的3D动画改编,并准备改编的非常二次元化(后来没消息了)。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原作的精神世界和二次元世界精神并不一致,推出后年轻人未必喜爱,而最喜欢金庸作品的大多数人群又觉得篡改了对金庸作品的印象认知,两头不到岸,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我个人认为应该这样做——

一、漫画化非常有必要,但不能解决问题。

        漫画是未来工作的基础,但目前确实只会多一种表现方式,暂时会更加发散,漫画无法直接做到统一IP认知,因为传统的文字和影视印象实在是太强大了。


二、金庸作品不适合二次元化。

        二次元文化与金庸的IP认知是割裂的,没有必要特意为了讨好年轻人而去做二次元风创作的事情,可以接受一些二次元创作者的再创造,但不应该是主体。


三、还是应该参考漫威之路。

        参考漫威的意思是,在未来某个时刻,启动真人+CG动画大影视,这样能同时将真人明星号召力、真实场景力量,和CG动画的符号力结合在一起,而且只有当这样的全新超时代作品成功了,才能实现金庸武侠的IP宇宙。


四、故事要有模式化创新。

        光是按照新形象,再重拍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是不够的,这已经被过往众多影视作品玩足了,观众不会有足够新鲜感。

        未来的大影视,应该是在全新的金庸武侠IP宇宙架构上的、全新故事模型,就是说,要从宇宙观上重新定位,并创造出新的故事模型(不改变世界观和人物魅力),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演绎出全新的魅力。


用统一的符号观,

创新的影视故事,

实现IP宇宙建立。


        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对金庸作品不太有感觉,这不是大问题,DC和漫威都曾在上世纪8、90年代发生过作品欢迎度大幅下度的困扰,只要挺过去了,只要是真正的好作品,就能够浴火重生、再上层楼。

        总之,作为一个几十年的金迷,衷心希望金庸武侠江湖能超越漫威和DC,成为新的强大IP宇宙。至于会不会全球化,这由国家的未来国力和影响力决定。




过往四篇重要文章链接:


IP定位的四要素      皮克斯的IP世界观方法


IP背后的脑科学      四种简易品牌IP化方法




欢迎交流……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