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识字, 收获很小,失去太多
该不该提前教孩子识字?
公众号经常收到该不该“提前”识字的留言, 其中有一条是:"看到说过早教孩子识字不好,我有点迷惑了。"
我记得当时的我是这样回答:
"在孩子对识字表现出兴趣之前,确实没有必要教;在孩子表现出识字兴趣之后,也没有必要刻意“不教”,应该告诉孩子这个字是什么。"
但这样的回答还是太简单了。
△3岁的酒酒,假装在看书
其实关于识字,我自己经历过很大的观念转变,也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好的幼儿学识字方法。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关于识字的信息。
主动教孩子识字有好处吗?有坏处吗?
幼儿实际是怎么学识字、学语言的?
如果孩子对识字感兴趣,父母应该怎么教?
曾经我深信教孩子识字
能让他们更好地阅读
再回头看那个读者留言的问题 —— 看到说过早教孩子识字不好,我有点迷惑了。
我想读者真正想问的或许是:
我要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识字,比如用字卡,玩“翻卡片猜字游戏”,每天20分钟?长期坚持下来。
早在妞妞还不到3岁的时候,她的朋友(3岁多)就能识字了。她姥姥是小学语文老师,在澳洲帮忙看孩子,就一直在用字卡教孩子识字。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学习上”比自己孩子超前很多,说实话,对第一次做妈妈的我冲击还是挺大的。
于是我向她妈妈讨教识字经验,我记得她告诉我:
我们就用字卡给她认,刚开始一周10个字,早晚重复。等孩子会几百字,就会自己看书了。解放了。
她还说,孩子识字越多,就能看越多书,看越多书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而产生好奇,就会认识更多的字,便又能看更多更多的书。
我当时真的太心动了!我也想要妞妞认很多字,看很多书!自己看书!于是开始寻找好的字卡。
但最终妞妞并没有因此认识很多字,因为教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每天坚持10分钟亲子游戏就搞定了,实际上,孩子不感兴趣,我也会教得暴躁。
识字失败,我一直怪我自己没能坚持,或者方法不对。一定是我的问题,可能要专业老师才行。
但是我忘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不行。孩子的发展还没到时候。
真的有小孩,并不用需要家长刻意做什么,就会认字了。队友的一个小侄儿,在3岁多的时候已经可以读拼音版的西游记和哪吒闹海了。做练习册,自己读题。我都看呆了,表示太羡慕!
我问姐姐她是怎么教孩子认字的,她说:没有啊,我们什么也没教,他自己看“xx识字”学的。
然鹅,我也下了“XX识字”但我女儿只喜欢玩里面的游戏,却又因为不识字,而玩不好……
生活中我也算认识很多学霸了,我相信姐姐说的没错,还真不是“XX识字”有多牛,而是孩子与孩子真的不同。
还有一位朋友,她家女儿上小学前已经认识上千字了,她分享的方式是:认路牌,看店名,点菜,看公交车站台和商场的广告。
这能算“教”了吗?父母没有教,但又在不经意间教了。
如果家长非要自己当老师“教”孩子,孩子学不会,要么方法不对,要么时候不到。但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家长应该操心的事:方法不对,应该留给老师教;时候不到,那就别教了。
我曾经非常相信早识字是对孩子的长期发展,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是有好处的。直到我开始探究真正的玩中学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逐渐发现,对于当时的妞妞,过早教识字,的确揠苗助长,其实是拖孩子后腿的事。
是真没必要,哪怕每天20分钟,也不值得。
“过早”的学术学习,
收获很小,失去太多
过早加了引号,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的发展不同,兴趣不同,真的需要因材施教。但其实也可以不加引号,因为哪怕对于那些特别敏感于学术学习的孩子,学龄前的学术学习也不值当——并非不能学,而是还有比学术教学更好的学习方式。
父母普遍认为,为了孩子的长期发展,在幼儿园甚至还没上幼儿园之前教孩子阅读识字,教他们加减算术,能使他们今后更好地阅读,更好的学习。但事实上,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孩子能够从幼儿园学术教学中获得长期收益。
研究证实,对于学前班和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基于游戏的“课程”比学术课程更有好处。
孩子们通过与自然界和充满爱心的大人嬉戏、互动来学习。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有兴趣学,以识字为例,适合学龄前儿童识字的方式是“体验式”的学习,即生活中能听到很多口语、书面语(通过父母给孩子读书),并且能看到很多字,比如家里的挂画,绘本,路上的路牌,商店门口的广告等等。当你跟她阅读时,可以指读(在孩子总问你“这个字是什么?”时)。当她问你一个字是什么的时候,你能告诉她,这是什么字。
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基于游戏的学习体验能够帮助孩子发展符号、口语和文字能力,这也正是阅读所需要的重要技能。
换句话说,与其花20分钟教识字,不如花20分钟读两本绘本,享受阅读,或者玩一个游戏。游戏中你们有对话,孩子就能得到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练习。这些技巧,比“识字”对未来识字和阅读更有帮助。
各种学习APP,大人用来换取一些喘息时间也就罢了,别指望用了它们真的能为孩子带来深刻的改变,伟大的进步。
教育部现已明文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许多长期研究表明,玩耍能为孩子带来的长期收益。
从“玩耍型”教育到“学术型”教育,再变回到“玩耍型”幼儿教育(升级版的玩耍),这样的教育转型很多欧美国家都经历过,而中国也正在经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做了一项改变了他们的幼儿教育政策的研究:
这个研究对比了50个“玩为主”和50个教学导向的幼儿园。结果发现进入四年级后,游戏课程班的孩子所有17项指标表现都比其他孩子好,其阅读和数学能力更强,社交和情感上的适应性也更好。从那以后,德国幼儿园又逐渐变回了“娱乐场所”。
类似的研究在美国也做过。一个针对非裔美国贫困家庭的研究发现,参加试验的343个孩子通过学习型的幼儿园获得了早期的学习优势。但是,到了三年级,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在学业表现上几乎不存在差异。但经过六年的学习以后,“学业导向”班的成绩却比“以儿童为中心”班低得多。这说明由孩子主导的、积极的早期学习经历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以后学业成功的机会。
另外一个研究随访了有三种童年的美国穷孩子一直到了23岁。研究中,孩子们被半随机地分为三组:1. 疯玩,2. 玩为主但更多成人指导,3. 学术教学型(教阅读,数学,写字,需要完成练习并进行测试)。除此之外,每组孩子最初的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
不仅学校分为三种类型,研究人员还很有心地每两周家访一次,让家长按照和学校一致的三种方式去养育孩子。
最初的研究结果,也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接受“学术型教育”的孩子一开始的学习成绩最好,但是这种优势很快就消失了。15年后,23年后,三组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孩子们的社交和情感能力差异巨大。
到了15岁,从小学习的孩子平均而言,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是其他两组孩子的两倍。
到了23岁差异变得更大了。 学习组的孩子更容易和他人起冲突,更大概率出现情感障碍,更少结婚并继续跟父母居住在一起,更多犯罪。到了23岁,39%的“学习组”孩子有了重罪被捕记录,而另外两组的概率是13.5%;19%的“学习组”被指控用武器攻击他人,而其他两组的概率是0。
这些研究结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当你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给孩子提前上课,心里期待的是“早期的鸟儿有虫吃”,但实际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人们对孩子学习的期待越来越高
但他们的成长规律却还和100年前一样
我国经历过,或许还正在经历,幼儿园成为孩子新的“一年级”这样的幼儿竞赛: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在一年级时,和别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别的孩子都在学,为了“公平竞争”,我的孩子也得学,必须学。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一点信心,哪怕孩子没有提前学,后面也能赶上。并且,如果小时候足够会“玩”,后来居上的可能性极高。
而那种把幼儿园甚至更早的学习当做入学起点,父母“人为”地刻意寻求公平的做法,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
体验式学习才是数十年认知和发展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研究得出的真正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学习经历与孩子的发展水平或者认知需求不匹配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他们感到不适、焦虑和困惑。
全社会对幼儿的学习效果期望值都越来越高,但矛盾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进程,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期待变高而变得更快。美国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发现,如今的孩子依然遵照1925年阿诺德·盖塞尔博士首次发布的儿童发展阶段在成长,即:
3岁时多数孩子可以画圆,4岁半能模仿画出十字架或正方形,5岁半左右可以画出三角形,平均6岁以后才学会画钻石和五角星。
△三岁酒酒画的圆:章鱼🐙
新西兰心理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塞格特在总结了过往关于早期阅读的有效性的论文后发现,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在幼儿园学习阅读能使儿童长期受益。因为从四年级开始,早识字儿童的阅读表现与那些一年级才开始学习识字的孩子是差不多的。
既然11岁时,孩子们的阅读表现都差不多,那么为什么他们明明可以6、7岁再学习读书,却偏偏要在5岁就开始呢?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同样的发展路线。只是有些走得快一些、有些走得慢一些,并且在此过程中都会有快速进步,也会经历挫折。正如学习走路,有些孩子9个月大就会走路了,而有些15个月大才学会走路,这些也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无论学会的时间早晚,孩子最后都能够走得很好。
学习阅读也是如此。一些孩子早在3、4岁时就开始学习识字读书,另一些可能6、7岁才开始学习,这都是正常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到三年级结束时,早学的孩子会失去优势,而有些学习识字和阅读较晚的孩子甚至会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总之,识字的年龄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智商高。实际上,幼儿园表现最好的孩子到三年级末成绩仍然最好的几率只有40%,60%被之前的“差生”超越了。
如果孩子对识字感兴趣,
应该怎么教?
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社交、情感和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参与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体验,包括游戏及与他人之间的的友善的互动,孩子们便能“自发地”建立起新的技能和知识。
孩子们通过与自然世界和充满爱心的大人嬉戏、互动来学习。简单说就是,孩子适合在生活中浸润式地学习,一些看似没有用的玩耍,正是孩子们体验并积累未来的“学习基础”的时候。(玩个玩具都要搞“教程”,让孩子好好玩不行吗!?)
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们会在先前对事物的理解和经验基础上,才能搭建新的想法。
因此,在孩子上学前,我们能够为他们打下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并不是具体会认多少字,会算多少算术,而是给予他们丰富地对事物的理解和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理解和经验,便是通过每天的玩耍,以及我们的不断和孩子对话来实现的。
我们的书面语是一套代表口头语言的抽象符号系统,幼儿们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够掌握书面语的基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能够理解这些抽象符号。
玩耍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现实中的事物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他们会假装用积木打电话给爸爸,用泥饼装作生日蛋糕,用画笔画家人的照片...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象征性游戏学习的过程。
这些看似“没用”的玩耍,就是在体验并积累未来的“学习基础”。
在一个文字、语境、语言丰富的环境下,和一个“很爱说说说”的有爱的大人的互动,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将“文字”、符号引入他们的游戏场景。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游戏中的抽象符号为他们以后理解文字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口语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孩子的阅读能力。基于游戏的学习体验能够增强孩子的口语交流能力。当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时,他们其实也是在持续练习语言的听说能力,在行动中加入文字内容。与小伙伴和家人交谈让他们有机会学习新词汇、使用复杂的句式,“因为……所以……”“可是……”;
搭积木和绘画给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机会,重要的不是他们画成什么样,搭成什么样,而是这个过程中,孩子实际上是在通过画和积木把ta的想法具象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同时用语言表达,讲述ta所做的事,让他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听故事,编故事也让孩子接触到丰富的语言,在唱儿歌、读诗歌的过程中,他们的阅读基础也渐渐变得越来越牢固。
对的,儿歌可以听,诗歌也可以背诵,但要注意,我们带领孩子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炫耀”数量,重点是帮助孩子“理解”。
为什么要亲子共读?因为大人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文字和画面的含义,可以与之交流讨论,哪怕孩子会识字了,大人也不应该被“解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过早让孩子识字,除了低年级入学后可以适当放飞、显得轻松一点,并不具有太大实际意义。你仍然需要为孩子读书。
作为父母,我们其实可以帮助孩子种下“知识”的种子,看似没有教学,实际我们却可以精心培育孩子内心的知识的种子。比如给小动物起名字,并照顾它们,参观公园和溪流,扩大孩子们与周边世界的接触面——对孩子来说,整个世界都是新的,去塞纳河泛舟,并不比在门口的公园划船更高级。在哪里都可以“启蒙”一切。
无需“课程”、字卡循环记忆、练习册的狂轰烂炸,所有的日常活动实际上都可以围绕读写和语言能力展开,我们可以教孩子识字的方法还包括,但不限于:
讲故事、阅读绘书和书本、唱歌、朗诵诗歌、阅读挂图(或指着挂图一起阅读),绘画……帮助孩子表述自己的故事。用有趣且有意义的方式用标记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区域、不会写可以“画”食谱、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孩子的故事,或制作“计划表”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增长背景知识,使他们拥有更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语言丰富的环境中,基于游戏的积极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符号,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观念,而这些也都是未来文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祝大家都找对发力点,让我们和孩子的亲子互动变得更快乐的同时,也更有意义。
- END -
相 关 阅 读
玩个玩具都要搞“教程”,让孩子好好玩不行吗?
鸡娃有用吗?我问了8个博士,他们小时候这样学
五岁分不清12和15,我急吗?急过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