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个玩具都要搞“教程”,让孩子好好玩不行吗!?

小舒 夏天的陈小舒 2023-10-1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课程越来越低龄化,2岁就可以学,3岁也可以学,反正我们都是“在玩中学”


很多明明是开放式的玩具,明明受众群还是两三岁的孩子,也堆说明书,玩法指导,搭建卡片,甚至视频教程——教孩子怎么玩。


有时候我们团一个玩具,很多朋友也会“惯性发问”:请问这个玩具配有视频课程吗?我自己没有什么想象力,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玩。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孩子怎么玩吗?


不,我们已经教得太多了!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早教风”走偏了,我们为孩子设计、安排得太多了。先别说各种课程越来越低龄化,就连玩个开放式的玩具,也要配个课程,很多图卡,各种学习方法,还要对应上小学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点?!


让孩子好好玩不行吗?


▲ 某玩具对应的教学知识点


▲ 选品同事给我推荐玩具,

说玩具教程很简单的,“傻瓜式操作”。


孩子哪里需要我们教玩,尤其那些开放性玩具,按自己的想法玩不好吗?非要也搞个课程。说真的,这种玩具说明书和课我家从来不用。

我自己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读说明书。拿到玩具,我的本能反应和孩子们的反应是一样的,一定是迫不及待拆盒子,马上动手玩起来。


这个时候谁要说:等等,我先看看说明书。我肯定觉得他疯了,给他一个学渣看学霸的眼神:脑子学傻掉了吧。


▲酒酒在用爸爸盖凉亭的边角料

盖世界上最大的城堡



绝大多数玩具(不是那种需要出题的,或者像乐高一样需要图纸的),只要智力正常,玩着玩着都会知道怎么玩,甚至能玩出很多说明书里没有花样来。


不然为什么叫具?直接叫教具啊。



同事拍来一个视频,积木的玩法教程里各种数学玩法,比例,分数,体积……看着是很酷炫,但是这些难道不是玩积木本身就具有的意义吗?并不需要按部就班指导,孩子自己玩,就能慢慢领悟到。


等到以后上课学到的时候,娃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就秒懂的。


▲除了当帽子戴,

圆形还能像轮子一样滚起来。

如何让一个圆动起来?

为什么停下来就会倒?

或许现在还不到思考它的时候,

就先观察体会吧。


教程里教父母和孩子搭一个平面的小房子,用一块圆形的积木当太阳,演示日升月落。那每一天,真正出太阳和太阳落山的时候,干嘛去了?用得着拿积木演示吗?


▲ 小姑娘在等餐时,

用积木条搭房子做游戏


退一步说,就算真的需要用物体演示,拿什么演示不好,一定要用这套积木吗?


我总是觉得这些玩法太做作,太矫情了。好好的一套玩具,“教学玩法”一展示,顿时让人提不起兴趣。有一种在骗孩子学习的感觉。


好朋友的女儿就是,抗拒一切“教学”益智,所有玩具都用来玩“过家家”。朋友很崩溃,觉得失去了玩具的“教学意义”,但我不这样认为。玩过家家比“教学”高级多了!玩的时候需要发挥想象力,锻炼语言能力,练习沟通协作……孩子学到的是真正能运用的技能。


▲幼儿规则:一切皆可“过家家”,


发现兴趣,摸索方法,进行“运用”是孩子早期最最应该学习的。这些“一生学习”的基础,都是通过早期快乐地“瞎玩”打下的。


一堆石头。


一堆木头快。


一些树叶、花草。



真的,你把世界交到孩子手里,他们自己就会去探索、发现、提问、想办法……他们天然对这个世界感兴趣,“激发”兴趣就是个伪命题。大人别破坏孩子的兴趣就谢天谢地了!


▲幼儿规则:能变成滑滑梯的,

都变成滑滑梯。


我经常觉得拿到手一个玩具、绘本,一看说明书就很劝退,那些说明书、二维码扫码玩法教程,真的是兴趣杀手。


诚然,它是可以作为教具,让孩子理解分数,理解几何,理解构建,拆分。但是真正的理解是孩子自己不断试错,自己去发现的,是自己玩出来的,真不是教出来的。



“教”或许对学龄儿童很有效率,但是对幼儿却不适用。我经常发现,教孩子玩一个玩具,教不会、教不了、教不出兴趣,反而是孩子自己玩,能够把所有我想要“教”的知识玩出来,还能玩出更多。


▲ 突然决定不搭了,先当方向盘开开


▲ 积木也可以当衣服穿


▲ 还能当鞋子


你没有想象力,不知道怎么陪娃玩?没关系,孩子有。让他教你怎么玩。只要你充分给孩子时间,他们就能玩出他们需要的“知识”来。


让孩子自己体验、摸索、总结,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


在孩子入学前,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我越来越失去让孩子提前“学”的兴趣,只想让孩子好好玩,慢慢从玩中吸取经验,理解规律。


▲ 一个小卖部


孩子哪里需要我们教他们玩啊!反倒是他们经常教我如何玩,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知识”的存在。他们教我抛开一切对比,竞争,炫耀,浮躁,功利心,真心享受玩,享受生活。


多少人毕生追求的境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


要保存好这种天赋,多么难。而我认为,那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保护孩子眼里的光芒,保护好他们的小快乐,保护好他们快乐的能力。


也让他们重新赋予我们,发现快乐的能力。




其实也不怪玩具商,家长真的太“吃”这一套了。总想让孩子学点什么,不光纯玩、“瞎”玩,要“玩中学”。


其实那不是“玩中学”,那就是披着玩耍外衣的教学。和真正的玩中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并不排斥用游戏来教学,但是我觉得那应该是学校做的,而不是家庭做的。


家庭和学校应该各司其职,让孩子好好玩的意义,就好比让婴儿先学会爬,学会坐,学会站,能吃辅食了,会说话了,具备一些生活自理能力了……才能去学校,正儿八经学习。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好好玩才是正经事,学习?不是。


▲ 不认识O?没关系,当眼镜玩也不错


大部分玩具说明书和启蒙课,都是假“玩中学”。打着玩中学的旗号,耍一些花招,用一些游戏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来来来,看我给你讲一个科学道理。


这是以后上学后,应该由老师做的事——用有趣的形式,把孩子的注意力留在课堂。


幼年的时间多多浪费在没有规则设定的“玩”上,可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其实我让孩子自由玩,不教学,也谈不上“佛系”。我对孩子早教的理解是,充分玩,充分相信自己的兴趣,跟随兴趣和知觉去发现问题,去想办法解决,自己在瞎玩中摸索,收益更多,学习的后劲更强。


▲ 不会骑也没关系,

轮子的玩法可多了任何道具,

都能演一出戏


这不是我臆想出来的,还真有科学依据。实际上有很多关于“以玩为主”和“以学习为目标”的两种幼儿教育方式的对比研究。不仅有,而且是所有研究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早期教学训练能够迅速提升孩子的测试成绩(毫不意外对吧),但是这种优势,会在1-3年里消失,不仅如此!其中一些研究还发现了“反超”!


更让人难过的是,早期的教学训练,还可能有长期的害处,导致社交、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


早在70年代,德国政府支持了一个大规模的比较研究,这项研究改变了他们的幼儿教育政策。


这个研究对比了50个“玩为主”和50个教学导向的幼儿园,尽管发现那些从小学习的孩子,在一开始的确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到了四年级,这些孩子在每一个测评维度下都被之前的“学渣”反超了。具体来说,到了小学四年级,从小学习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数学、社交和情感方面都不如从小疯玩的孩子。


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德国正在逐渐由传统的疯玩教育转向学习导向型教育。而部分源于这个研究结果。德国政府扭转了这种趋势。


类似的研究在美国也做过。一个针对非裔美国贫困家庭的研究发现,参加试验的343个孩子通过学习型的幼儿园获得了早期的学习优势。但是,同样是到了四年级,幼儿园时疯玩的孩子成绩显著地更好了。这个研究并没有对比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另外一个研究随访了有三种童年的美国穷孩子一直到了23岁。研究中,孩子们被半随机地分为三组:


1. 疯玩,2. 玩为主但更多成人指导,3. 教学型(教阅读,数学,写字,需要完成练习并进行测试)。


除此之外,每组孩子最初的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


不仅学校分为三种类型,研究人员还很有心地每两周家访一次,让家长按照和学校一致的三种方式去养育孩子。


最初的研究结果,也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从小学习的孩子一开始的学习成绩最好,但是这种优势很快就消失了。15年后,23年后,三组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孩子们的社交和情感能力差异巨大。


到了15岁,从小学习的孩子平均而言,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是其他两组孩子的两倍。


到了23岁差异变得更大了。 学习组的孩子更容易和 他人起冲突,更大概率出现情感障碍,更少结婚并继续跟父母居住在一起,更多犯罪。到了23岁,39%的“学习组”孩子有了重罪被捕记录,而另外两组的概率是13.5%;19%的“学习组”被指控用武器攻击他人,而其他两组的概率是0。


怎么说呢,我忍不住想,在教育焦虑如此严重的当今社会,在国家全面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当今社会,父母真的应该去提前为孩子抢跑吗?


抢先一步,放眼一生,真的重要吗?



我懂“不抢跑”的焦虑。上小学后,可能被其他孩子的成绩惊掉下巴,可能被老师委婉的指出孩子落后。可能未来好几年,孩子都拿不到各项全优,需要“追赶”,甚至有可能,孩子永远都拿不到各项全优,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班里前五,年级前十。


妞妞在学前班就被老师说“跟不上”,并且最终毕业时也只有“及格”和“仍需努力”。可是最后我还是想说:



不提前教,孩子入学后一开始落后是必然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接受这一点。比起永不落后,或者日后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他人,不如一开始就帮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态:比我厉害的人多着呢!但是我通过努力,的确可以缩短差距。因为落后,进步的空间大大的有。好的习惯要养成,成绩要追,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谦虚平和的心态。



就算没有这些一致的研究结论,就算从1岁、2岁、3岁“假早教”真的能让孩子一路当学霸。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养孩子的目标真的是“成为学霸”吗?


就算成为了学霸,然后呢?




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的副标题是:方法对了,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


感觉很多人对当学霸有执念。


我真的认识好多学霸啊,觉得真.学霸很少有靠学习方法成为学霸的,虽然他们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人未必能借鉴),但是成为学霸(成绩一路拔尖),天分最重要。(《鸡娃有用吗?我问了8个博士,他们小时候这样学


作为普娃,学习上最大的成功不是成为学霸,而是喜欢学习,不要失去继续学习的热情,能够长长久久地进步,才是终极目标——往往也能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


以分数为目标,鲜有不厌学的。



不仅仅是教孩子玩玩具,还有英文启蒙、数学启蒙、思维启蒙、幼儿编程.....每个都说“玩中学”“趣味启蒙”,每天被一堆课炸晕,上完这些启蒙课,普娃也能变牛娃?


早教、启蒙,啥都要设计一下,培养这培养那,学了就怎么怎么...感觉完全走偏了。实际上要认清现实,学了也不会怎么怎么牛。


我不是对课程本身有意见,我也选课,比如最近又在找钢琴陪练和中文,我还特别想给他们选一门艺术课,让老师带着画画。


除此之外,妞妞和酒酒还有上数学思维课、英语课....但很多时候,买课我其实没想培养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只为孩子愿意上,觉得好玩,可以打发点时间……



但要说这些课有什么效果,最大的效果是给我买时间,让我轻松。(注:这里的讨论仅限学龄前早教。)

我突然想“瑞吉欧教育”来,这样的早教理念是真的好好。就是孩子主导,她感兴趣什么,我们就玩什么,边玩边思考,边拓展,把项目越玩越大,越玩越深。完全没有课程计划,完全跟着孩子的兴趣来,通过沟通互动来确定下一步。


我其实去过很多很多早教班,最终越来越觉得,没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给孩子早教。以你的孩子为宇宙中心,围绕他的兴趣看世界,全世界只有父母有条件给他早教啊!

孩子感兴趣什么,通过它就能启蒙一切需要启蒙的。早教启蒙是设计不了的,因为你的孩子的兴趣设计不了。早教是随机发生的,早教只在孩子的生活中。


所有的语言、想象、数学、运动、社交技能,孩子自发地学习、吸收、“教”自己。大人不过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配角”,一个他们能求助的学习“工具人”。




前段时间有个快递员弹钢琴上热搜,很多人觉得很悲哀,学了钢琴又如何,最后还不是送快递。一个妈妈说,突然就不想让孩子学琴了,不想再逼他。


没过几天,我跟队友在一家酒吧吃饭,我一边快乐地打着拍子,一边跟队友聊天:你说,酒吧驻唱歌手,他们的收入高吗?


队友:应该不高。


学艺术,值不值呢?从投入的金钱和回报来看,大概率是不值的。


你说要多少个酒吧驻唱歌手才能出一个张靓颖,又要多少个驻唱歌手才能出一个Taylor Swift, Ed Sheeran啊?但是他们能用音乐感染整个餐馆的人,能将快乐带给他人,他们的生活应该也很快乐吧!


快乐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并且艺术带来的快乐是持久的,随着修为不断地提升,孩子会越来越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给人生找点乐子,让人生变得有趣,哪怕独处,哪怕贫穷,也能找到快乐。是能锦上添花的快乐,也是能给人生兜底的快乐。



这个社会,越来越不给普通人出路,觉得普通、平凡难以接受。


我觉得我从来都是一个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可能跟我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有关,她从来不要求我做到最好。我能够心态平和,大概源于心底的安全感——再糟又如何,家人都爱我。所以,无需瞻前顾后,尽力就好。


我不觉得平凡有什么不好,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我也希望孩子们,将来无论跟谁结婚,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钱多钱少,都能快乐。他们能和自己相处好,能够接纳自己,能够从最最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发掘闪光之处,找到快乐。如果是那样,哪怕我不在这个世界,我也能对孩子们感到放心了。


圣诞节的时候,队友跟我感慨,一些澳洲的老爷爷,在圣诞节前接很多临时工,挣到钱好给孙子孙女买礼物。他说,感觉好sad啊,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买礼物而打工。


可是我却想,这么老了,还有精力和能力付出,当实现孩子们愿望的“圣诞老人”,这些老人自己应该是开心和满足的吧。


我们不是别人,哪里能知道别人生活中的苦乐呢。觉得他人没有钱,是蓝领,就不开心,也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身在其中的人,未必觉得“悲哀”。就像那个在商场弹琴的快递员,当周围的人驻足聆听,为他鼓掌,那一刻,他的感受恐怕和悲哀相反。


想想我自己,现在经济条件很好了,我很满足和快乐,可是在我还是穷学生时,开5000澳币的车,计划着去哪里能买到新鲜又便宜的菜,去哪里能加到最便宜的油,租房子住,淘二手家具……那样的日子,我也觉得很快乐啊!



穷有穷的快乐,富有富的快乐。生命的这种韧性,是最让人留恋和感动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获得快乐。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轻易地毁掉孩子的这种韧性。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可是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的“希望”越来越多,我们不仅希望孩子们快乐,我们还希望他们有钱并快乐,万人敬仰并快乐。健康快乐成了垫底的期望,我们越来越贪婪。


我们觉得不如我们的人可悲,同时我们也被条件更优越的人“可悲”着。鄙视链上永远没有尽头。


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比较,不满足,不断给孩子加码,施加我们对他的人生的期望,好像我们能主宰他的人生似的。


我们似乎都忘了,在孩子出生时,我们的初心仅仅是希望他健康快乐啊!


英语启蒙,数学启蒙,学语言,学思维……就连玩具、游戏都要承载着对未来的期望,要有玩出价值,玩得有意义。


难道“玩”本身的价值还不够吗?其实各种启蒙,都是易碎的泡沫,只有玩的核心、本质才是应对万变中的不变,让孩子拥有创造快乐的能力。


人生啦,不仅仅是分数,考试,工资单。


谁能在幼儿园预测李佳琪可以年入数亿呢?面对行业风向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能教给孩子最可靠的技能只有,敢于不断试错,在任何境遇都能创造快乐的能力,就像他们小时候玩耍时那样。



- END - 



相 关 阅 读 





10个我家娃玩到停不下来的小游戏,

成本不到10元钱


娃就是不按套路来,老娘不管了


请珍惜孩子的调皮捣蛋,

那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