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会沟通的父母,到底是怎么说话的

小舒 夏天的陈小舒 2023-10-13


傍晚出门遛完娃回家,队友对酒酒说,快把鞋子放好!酒酒把鞋用脚一蹬,跑了。


一会儿酒酒在沙发上跳,队友又说,别在沙发上跳,小心摔倒!

- 我不会摔倒的嘛!摔痛了我也不哭~

- 你给我下来!


酒酒下来了,但是在地上接着青蛙跳,双腿跪地,碰得膝盖响。



你说这是听话,还是不听话呢?


类似的事情其实更常发生在小小妞身上,她经常处在“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的”情境里。尤其是队友情急发火的时候,一声巨呵,妞妞瞬间就懵了,不听指令胡做一气。老父亲更加生气,总觉得妞妞故意跟他作对:


这孩子怎么就说不听呢!


我小时候也很迷糊,我曾经以为是因为父母什么事都不给我讲,直接安排,导致我搞不清状况。后来看到我父母,还有队友和孩子的对话方式,我才发现,可能不是他们没有讲,而是他们讲的话,孩子根本听不懂。


正是因为如此,我常常能理解我妞所处的情景,想要耐心告诉她“发生了、发生着什么”,也时常充当她和队友之间的“翻译”。


慢慢队友也发现,并不是孩子故意气他,是真的没搞明白他的意思



跟幼儿沟通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技能,有些人似乎很有天分,无师自通,但有的人需要很多摸索,慢慢领悟,或主动学习才能掌握这项本领。


我想我是后者。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和学龄前的孩子顺利沟通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我们自己还是孩子时的感受,忘记我们也曾经什么都不懂。很多我们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没有听说过,不理解其逻辑,不懂为什么,也不知道要执行下去的具体步骤……于是只能呆住、抗拒、或者全凭想象来行动。


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把话说清楚。他们理解得越准确,才越有可能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去行动。


一起来看一看,容易让孩子搞不清状况的话有哪些:



1. 抽象的词语

没有掌握的词汇/无法理解的逻辑/不明指代等


先来看看,让孩子难理解的生词。


我跟酒酒说,妈妈脸上长痘痘了,酒酒认真地看着我的脸问我:会长成豆豆牛吗?



这种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是孩子不理解“痘痘”这个词,但是当我们给孩子下指令的时候,要他们做什么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孩子可能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妈妈说:不要挑食好好吃饭!

孩子理解,我吃了饭啊,我只是不吃花菜。


上面对话里,“挑食”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生词;而听到“好好吃饭”,他们则更有可能以为你指的是吃米饭。



其实妈妈想表达的是,把碗里的菜和饭都吃掉,但孩子理解为了吃掉米饭。


类似的抽象词语,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休息”是指在沙发上坐着别动,还是指在床上睡会儿?“注意危险”指的是什么危险?这些词语不具体解释清楚,都容易让孩子误解。



再来看看不明指代:


爸爸说:别再沙发上跳,快下来!

孩子的理解:好的,我去地板上跳!


所以“快下来”表达的是“在沙发上坐好?”还是“地板上站好”还是“下来在地板上跳”呢?


比起制止孩子的行为,清楚地说出你希望他接下来做什么更有效。比如:“来,我们现在在沙发上坐好,看动画片。” 


就是你不能只是制止,叫孩子不要干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他不这样做,还能做什么。比如,在车里叫孩子不要讲话,那你就得提供一个代替讲话的方案,比如,你数一数我们一路上会遇到多少辆挖掘机呢?



还有的,是对孩子来说难理解的逻辑:


外婆说:我都给你说了多少次了!(言下之意是,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做啊!)

酒酒:你只说了两次!(关注点跑偏到了“多少次”上)


孩子会数一二三,但不代表他还记得你说过什么,或记得每一步具体的步骤。


类似的逻辑难点,还有里外、上下、左右、时间先后……  我们说话时,需要注意孩子是否明白这些逻辑。


下一次,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说清楚你要什么吧:


#

举个例子

你想让孩子静下来休息一会儿时,


请不要说:“你别闹了,休息会儿。”


而是说:“走,我们来比赛看谁先去沙发上坐好变成木头人!”



2. 多个动作被简单概括

你以为的简单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很复杂


来看下面爸爸的要求:


快把鞋子脱下来放好!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隐含的要求是很高的。孩子要做好需要快速且准确地完成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凳子上坐好;

第二步:把鞋脱下来(孩子应知道不同的鞋子应该怎么脱);

第三步:穿好拖鞋(孩子知道鞋的左右);

第四步:拿起鞋,站起来;

第五步:找到爸爸希望我放鞋的位置;

第六步:放好鞋。



太多的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熟悉的新技能。


当我们下次想让孩子做事情时,比起脱口而出的命令,可否先停下来思考:


1)我的指令是否已经拆解成了简单可操作的分步动作;2)我的每一步动作表述是否对于孩子来说是容易理解的


然后再用语言引导孩子行动,并在过程中积极提供帮助和鼓励。


#

举个例子

如果希望孩子帮忙整理房间,我们通常都会说:“快把东西都收拾好了,把玩具放好。”你会发现,小孩哪有那么容易就乖乖听话,根本不会收,因为这个指令让他们很茫然。


我们应该做的是将指示分解为更简单的动作,然后在孩子完成的过程中积极提供帮助。比如


“现在我们把这些积木捡起来,放在袋子。”


等孩子完成这一个分解任务后再说:“真棒!全部都装好了!接下来,我们要捡起书,一本一本放回书架。”


等到孩子捡起来书,放的时候,你可能还需要给一些更具体的指导,把书脊放在外面,像这样把书放上去。




3. 你给了孩子

并不存在的选择

有了预设的结果,却还要征询意见


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在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供给孩子能选择的范围。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有了预设的答案,却还希望孩子能说“好的”,比如:


我:让姐姐先选玩具好不好?

酒酒:不好!


我:你还要不要吃饭?!

酒酒:不要!



我们常常喜欢用疑问句来表达对孩子的要求,但在孩子看来,父母给了自己说 “不” 的选择。


其实,当我们已经有预设答案时,就不要再问孩子的意见还期待ta肯定的回答了。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可以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对生活的控制感,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睦。但请注意,千万不要给孩子以下选择:


#

错误的选择:

1. 把对习惯的要求,变成选择;

eg. “去幼儿园好不好?” 

     “我们去刷牙好不好?”


2. 把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变成选择;

eg. “你想把玩具都收拾好,还是都扔掉?”


3. 一次给太多的选择,让孩子迷惑:

eg. “你想吃披萨汉堡薯条沙拉还是饼干?”


4. 选择给得太频繁,让孩子期待过高:

eg. 他会期待任何时候都有喜欢的选择,他还会创造理想选择—— “我想在沙发上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冰淇淋。”




什么是好的选择呢?


#

什么是好的选择:

好的选择是自然的、合理的、轻松的;

好的选择是有适当范围的;


你可以让孩子选择:


  1. 今天想穿恐龙T恤还是外星人T恤?

  2. 画画时想把树涂成绿色还是黄色?

  3. 今天去公园带泡泡机还是风筝?

  4. 发卡想用哪个?


是的,孩子可能哪个都不选。你可以听听他想要什么。如果可以协商、折中、妥协的话,我们听从孩子的意见,也是保持亲子和睦的办法。并不一定非要我们“赢”啦!


当我们和孩子沟通彼此妥协的方案,当我们偶尔做出让步,其实可以教会孩子学会争取自己的权利,学会谈判技巧,学会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得考虑对方想要的什么。


在生活中学会选择,知道哪些事是值得争取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在争取自己利益时,倾听也是很重要的。



4. 不同的词表达

相同的意思

重要的词语请统一表达


我们常用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表达“拒绝”时,会说:


不行!不要!没门儿!你想得美哦!这次不行!……



表达“停下”时,会说:


站住!等一等!别跑!慢点!停!别动!


虽然这些词意思相近,孩子也能理解。但是,一些与孩子人身安全相关的重要词汇,建议家人采用统一表达。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们是很“专一”的 —— 他们很喜欢一遍又一遍地看同一部动画片,反复听同一个睡前故事。对于孩子来说,重复可以帮助 ta 学习、吸收知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家人间都使用相同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应该怎么做。


如果危险迫在眉睫,已经习得的清楚指令有助于保护孩子的安全:


#

举个例子

孩子在大街上跑,而后面有车开过来。如果我们说“不要跑”,ta 很有可能因为这一天听到了太多次的“不要”而对警告充耳不闻。


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大声说:“去人行道上站好!”(但要确保孩子知道什么是人行道)


同样道理,如果孩子接近高温或锋利的物体,我们可以用 “危险!快放手” 来代替“不要摸”


平时的时候,父母可以在家与孩子用相同指令反复模拟相关安全动作,确保孩子在实践中能够正确反应。


#

举个例子

我想让妞妞学会:如何过马路


在家时我将过马路拆解为了三个动作与妞妞一起模拟。妞妞只要正确完成以下动作,就会得到鼓励:


1)过马路前,要停下,站在人行道上

2)握住妈妈的手

3)等到妈妈说 ok 了,再一起走



等到一起出门去公园时,我再在马路边提醒她:“还记得过马路前要怎么做吗?" ,再现场教她认识人行道,并要求她牵好我的手,等我说 ok。


#

注意:学习 ≠ 习得

孩子昨天学习了应对紧急情况不代表下次 ta 一定能记得怎么做。我们仍然需要手把手引导孩子,经常重复练习相应的动作,最终帮助小朋友习得技能。



5. 不要过度滥用

你的“权威”

只在原则问题上坚持


想要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不总是等到你发火,甚至动手打屁股才照做的最好办法就是,只在不能妥协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其他时候多和孩子协商解决。


必须要坚持的时候坚持,比如必须坐安全座椅。非原则问题,就不要总是“下命令”,结果孩子一哭一闹,你又妥协了。这样孩子会以为你在关键时刻的“不可以”也是可以嬉皮笑脸或者哭闹来争取的。


此外,如果爸爸和妈妈的规矩、底线都不一样,那孩子大概率会“看碟下菜”,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规矩。


举个例子,同样都是“再玩5分钟后睡觉”,妈妈说完这句话后的5分钟以后,孩子乖乖上床睡觉了。


而当爸爸说完“再玩5分钟后睡觉”后,过了半小时,父子俩仍然在客厅看电视:



这种情况下“5分钟”这个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无效的,因为对于爸爸来说“5分钟”其实等于“过一会儿”。而具体可以玩是多久,爸爸的这个时间规定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法预测的,那自然是愿意玩得越久越好。


类似的规则不统一的情况,如果你家还有很多,那么孩子大概率会在“底线”上游走。


#

下一次

可以和家人统一对重要规则的认识和口径:


如果你想让孩子守时,那么“再玩五分钟”必须意味着只能再多玩五分钟,无论指令是谁发出的。


这样你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说才是可预测的、有意义的。



6. 即使不同意孩子,

也要避免伤人的话

对他们的感受表示理解


小孩一般对于自己的生活不太有控制权,他们懵懵懂懂,什么事情都依赖于我们,我们也将他们保护起来。


但随着大脑逐渐发育,孩子会变得更加独立,他们开始觉得,没有你的帮忙,我也可以做好!缺乏控制权会让孩子很不满。队友经常说两三岁的酒酒,总是欲求不满的样子,想要掌控大人,但又常常不能如愿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大都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向我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值得肯定的,哪怕我们并不能事事顺遂孩子的心意。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因为玩具摆放的顺序不对,或者没有让他按电梯而生气。有时候,他们生气的原因简直莫名其米——因为给他的好朋友的勺子是紫色,而不是蓝色的,而投入感情地大哭(又不是他用啊)。



孩子们也是独立的人呀,小小的、可爱的、缺乏理性的人,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人。对于正在了解和感受世界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经历与感受和成年人一样强烈,甚至更加强烈。


孩子们需要自己的感受被认可和回应。当我们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时,至少我们可以主动意识到,并肯定孩子的感受,这对于孩子是很具有安慰效果的——他们心里会知道,你虽然没有答应他,但仍然是爱他、尊重他的。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吃冰淇淋,还因为这个生气了。”告诉孩子我们认真对待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缓解孩子的情绪、抑制发脾气的冲动,让孩子以后能够更自如地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队友经常跟酒酒杠上,酒酒说:“是爸爸错了!”爸爸说:“我没有错!就是你错了!”两人互不相让,一下子把自己也拉低到三岁的水平了。但是这个时候还不能马上指出队友的沟通问题,可能只会火上浇油……本来父子两吵一架就能“解决”的事,直接升级成打一架



后来我也慢慢总结经验教训,对被酒酒气到变身“三岁”的队友,也得跟对孩子一样,先共情,“这个酒酒,真是太倔了,太容易被他搞火了。”这时候队友也会抱怨一通。“不过你刚才真是把我都吓了一跳,声音太大了。” ……“你都不能答应他的要求,还把他的琴抢走了,他肯定也生气,就跟你生他的气一样。” 如果这时候队友已经冷静下来了,其实都不用我再继续说什么,他也会开始反思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可以不答应孩子的要求,但是至少可以表现得nice一点。


父母都会犯错。


每个人都会遇到冲动和不冷静的时刻。没有人能够绝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其自我/相互责备,倒不如,原谅自己,接受自己会犯错,争取下次做更好。公号很多读者朋友都留言说过,因为吼了孩子而感到很后悔。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认识到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这里。


就像前两天,队友跟我说,孩子就是这样一款,她无法控制就是那样,我也无法控制。我只能全部接受她(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如果接受不了,那是我的问题,不是她的问题。她还是个孩子,我和她的关系,她不用负责,但我得负责。


育儿的失败经历也是我们作为父母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的机会。从队友身上,我也实实在在目睹了一个爸爸的不断成长。






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但每一个小孩都还没有长大。


长大以后的他一定会去到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也许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然后理解了你。


可现在的他,就只是那个上天下地,撒娇赖皮,天马行空的可爱小孩呀。


他也许不够听话懂事,可不代表他无法沟通。为什么不是我们变成小时候的自己,站在他前,用他能懂的话,好好讲呢?


为什么不是我们以身作则践行规则,再要求他呢?


最后分享读者 Isera 的留言,与大家共勉:


让我回到小的时候,

和孩子站到同一个地方。

我可以选择给她,

我当时想要的妈妈、想要的爱。

我更可以拿走,

当时我不想要的妈妈,

和我不想要的那些委屈的感觉。




相关阅读:



不好好说话的父母


如何让孩子深信自己被爱——请收藏这

75句温暖鼓励孩子的话语


这种管教方式后患无穷,比打孩子更糟糕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