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尖 | 因为许鞍华

2017-07-23 毛尖 保马

因为许鞍华


■毛尖




编者按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以香港抗日史上“东江纵队”的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香港众多普通人的抗战故事。虽然在艺术上该片存在着种种缺点,但作为一部讲述小人物抗战的电影,它呈现了许鞍华式的民间况味,市井烽火。

本文为保马首发,感谢毛尖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明月几时有》开映至今,争议最大的,是周迅的脸。明星的脸惹争议,本来也很自然,不过相比之下,郭涛等一大堆打酱油扮演的文化人,比例做派年龄更不对,倒是没什么人说。比如说吧,郭涛演茅盾,肉嘟嘟的,好像茅盾睡了很多美容觉似的。不过,文化人的尺寸还有各种奇怪的口音,今天的观众不那么在乎,所以,让周迅彭于晏霍建华等大众偶像去救这些连吃饭都没腔调的文化英雄,我旁边的观众就嘟囔了一句:救这些人!


《明月几时有》剧照 茅盾(郭涛 饰)


好在临时演员兮兮的文化人很快退场,我们和导演一起松口气。电影要讲的抗战,重点在香港,在贩夫走卒进入历史的瞬间。


电影四条线,周迅一条,彭于晏一条,霍建华一条,叶德娴一条,最后一条辅线最终成了主要担当,叶德娴不光是演技碾压三明星,主要是她这条线是连贯的,相比之下,三个年轻人抗战,人设类型上出现飘忽。像彭于晏,他出场、再出场都带着抗日传奇剧的色彩,几乎单枪匹马就把一个盛大的汉奸宴给端了,但是到了叶德娴被捕,周迅和他一起去侦察营救的可能性时,为了表现周迅这条线的现实主义冷静风,他们放弃了,可算一算,山上的宪兵站,哪有汉奸宴的人多?霍建华这条更是了,说起来,他应该是当时潜伏最深的人物,不仅混入宪兵站,而且和宪兵站的老大产生了父子般的基情,但是,为了表现乱世儿女情,他又突然会在叶德娴被捕后,亲自去通知周迅。所以,周迅和霍建华的相认和拥抱,没有带来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和左蓝相认的激情和共鸣,如此,全剧只有“桃姐”叶德娴的人设是连贯的,电影精准地表现了一个普通妇女从献出女儿到献出自己的自然过程。女儿去抗战,纵然万般不舍,她也忍了,追出去,送上一把伞,再塞上一个戒指,这样的场景交织着战时寸阴里,普通老百姓匆匆嫁女儿,媒婆不够两家合用一个的场景,才真正体现出“明月几时有”的民间况味,市井烽火。



遗憾的是,电影里的“明月几时有”,被霍建华和永濑正敏莫名其妙的基情点了题,就像霍建华做的那首不伦不类的诗,高级文化显得如此低级,文化认同也就显得粗鄙,最终日本鬼子杀了霍建华,是明月无能情谊无力,或单纯只是政治认同更高一级?一切都显得如此暧昧,这一段实在是语义晦涩又多余。


许鞍华导演


不过,最后,我还是想强烈地推荐这部缺点重重的《明月几时有》,因为小人物抗战,在今天的意义也许更大,尤其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周迅和彭于晏告别,周迅踮脚远眺,看到一个灯火通明的香港,这个蒙太奇如此漂亮,总结了“投奔怒海”后的“千言万语”。就为这个镜头,我又看了一遍电影。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许鞍华导演,华语电影圈里,最让人敬仰的一位女性导演。看许鞍华的电影,每次,都有一种小时候看电影的感动和温暖,这个,是我们的当代的明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