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特供 | 老底子的年夜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厨小爱呀 Author 大厨小爱呀
过年
亲爱的朋友们:今日推送己亥年最后一篇文章,与大家云分享上海旧式“年夜饭”。经过一年的辛苦运营,本公众号将于春节期间(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十)休息停刊,大年十一恢复更新。感谢这一年所有作者、读者对保马的支持!这个年关因武汉疫情的蔓延变得不同寻常,希望大家遵照“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群聚集处”的倡议,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踏踏实实在家吃顿年夜饭,健康平安度过春节假期。此篇推文原刊于“大厨小爱呀”公众号,感谢作者授权保马推送。 ——编辑部
老底子的年夜饭,我很想念它
文/大厨小爱呀
在上个世纪,那时候的我还并不会烧菜,也才勉强刚会用菜刀;那时候的岁月很慢,过个年是要采买准备一个月以上的;那时候的弄堂里是没有不会烧菜的主妇的,因为随时都有主妇们来看看家里烧的啥,然后品头论足一下。
我住的那条上海弄堂,解放前就是五方杂处,本地人并不算多,原先大多是做生意的小老板们。
其中最多的也就是来自苏州,宁波和广东人,也夹杂着沿长江而下的各路商人,在上海呆了大半辈子一边入乡随俗说起了上海话,一边又顽固地保留着家乡的印记。
尤其是在吃这件事情上,我们弄堂里真正的大厨都是平时不显山露水,只在关键时刻才出手的那个,可以是家里的老先生,可以是归隐已久的阿婆,甚至是平时老在翻夜班的张师母,麦师傅……
而最关键的时刻,一定就是大年夜那顿年夜饭。
各家都会在这个时候买上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用最隆重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每家的年夜饭也就一年年在相互攀比间融会贯通变得正式起来。
跟别家相比,我们家过年人不算太多,大大小小十来个人,但也是要鸡鸭鱼肉俱全,还有能讨口彩的。
那时候大年三十还是上班的,所以下午四五点大人一到家就要把早早准备好的冷菜切出来装盘。
那时候物资并不丰富,冷菜大多也就是蒸煮的咸货和白鸡白肉之类的,但我家会做成拼盘,大约是8-10个品种。
我爸负责这事,比着尺寸下刀,一片片码放整齐。
这种什锦拼盘是苏州人的风俗,主要是白鸡白肚油爆虾之类的,但到了弄堂里最常见的是酱油肉,白切鸡,海蜇皮,熏鱼,鳗鲞,烤麸,皮蛋,咸猪舌(家里人叫做赚头)配上酱麻油和醋碟。
家里有一个14寸的大盘在那时也是稀罕物,就只在过年才会出现,然后每天补充新冷菜直到初五。
里面值得说的是,受了弄堂里宁波人的影响,后来冷盘里也出现了炝蟹,苔条花生之类的宁波菜,后来还有了不中不西的上海色拉,但熏鱼和猪舌倒是一点没变,只是越来越厚切了。
冷盘一般是最早完成放在圆台面正中的,这时候就招呼老人入席了,泡上茶,倒上酒,边吃边聊。
家里倒没什么大规矩,男女老少都在一桌上,只要不说些犯忌的话,倒也不分大小。
父母辈敬了长辈几轮酒后,不用提醒,媳妇女儿就会会心地轮流到厨房烧热菜了。
现在很多人说上海人的年夜饭一道道地上菜是学了西餐,其实不过就是上海家庭想着大家能趁热吃好的一种默契。
同时,这时候也是厨房里面,甚至弄堂里面主妇们相互学习的好机会,我妈一直都说她是从奶奶手里接过圆台面才开始学烧菜的。
上海年夜饭的热菜是要上足八道的,而且还要有固定的顺序,几个灶头加上煤球炉一起开工,对主妇来说确实是个统筹学的大问题。
热菜丨大黄鱼
热菜的第一道一般就是鱼,一定是有头有尾的大黄鱼,这或许就是生意人的口彩。
上海人的做法多半是茄汁或者糖醋,这几乎是全国各地都有的做法。
鱼煎过后,单炒料汁然后下鱼煨烧上芡,最后还要撒上碧绿的葱花或豌豆才好。
往往头尾的金黄还要露出一点来代表黄金富贵,当然头尾是一定要留到初一的。
热菜丨龙虾片
然后就是现炸的龙虾片,上海有个牌子叫鸽牌的。
这个基本上就是那个年代骗骗孩子的好东西,又热闹又不花几个钱,还能让孩子不至于吵着吃饱了要出门玩。
大人是不会去吃这个的,他们忙着的是同辈间的交杯换盏。
热菜丨元宝虾
趁着炸龙虾片热好的油锅,就要做元宝虾了。
虾肚子上划一刀,高温炸熟,葱姜调料一翻就可以上桌。
我家习惯是再加酒酿和酸辣汁做干烧虾的,反正一样是红彤彤代表红红火火,家里老人是要吃一点辣开胃的。
孩子反正也懒得剥虾,大多已经开始磨着要出门放一轮散碎鞭炮,大多是从整包里散落出来的单个,也有平时烟杂店里攒出来的。
这时候出来玩的都没有大人,孩子们大可以闹个痛快。
热菜丨如意菜
下面一道就是素菜,叫如意菜,苏州人一般是炒黄豆芽的,上海人会加油豆腐,金银搭配。
先炒豆芽,加酱油汁鲜汤烧透,然后加油豆腐吸掉些汤汁就好了。
本地人也会做塔菜冬笋,因为塔菜在上海话里叫脱苦菜。
而宁波人喜欢做银丝芥菜,本来只能做咸菜的芥菜加上香菇、冬笋、木耳、金针按烤菜的办法做成糖醋味,也是开胃解腻的小菜。
这时候热菜过半,后面的大多也是炉子上的炖菜或者快炒了。
主妇们回到桌上也要吃菜敬酒了,但此时桌上剩下的也就是冷菜,鱼是要留着的,厨房里出来的人也吃不动油腻的虾和虾片。
我妈总是说她就爱吃冷菜,每年都是冷菜吃饱了,后面就只能喝点汤了。
等到自己主厨的时候才知道大人的艰辛。
我爸常说,一家总要有个人打扫别人不吃的东西,虽然现在没必要那么节约了,但有些习惯似乎还是流传了下来。
开场丨酱鸭
下半场的开场是酱鸭,前几天就用小火在冰糖红曲酱油汁里煨透的整鸭,风干后加卤汁蒸到肉烂,就是一个适合老人吃的肉菜了,不会太油,但又比较软滑。
上海人的酱鸭基本上都是浙江学来的。我家这一片也有很多是弄烤鸭的——桥头老麦的广东烤鸭
热菜丨水笋烧肉
然后是水笋烧肉,大锅的红烧肉挖出连肉带冻的一大块,和水笋一起煨透就好了。
这是春节期间下饭的大菜,这道菜上来就可以把酒停了,酒足的人可以吃些饭休息一下了。
这个倒是上海人最爱,笋代表节节高。水笋没有笋干金贵,鲜味也不足,全靠肉汁带出一点鲜嫩来。
有的上海人家里使用咸肉蒸笋衣,这一样是会做人家的上海人想出来的。
热菜丨炒素
同时还有炒素,这大概是脱胎于北方立春咬青的习惯,吃点绿的来表示新春。
南京人讲究的要凑18鲜的,也就是18种时令素菜的集合。春节蔬菜金贵,也就每样买上一点点而已。即使凑不齐,倒也无所谓。
上海人的解释是吃这个叫有青头,上海话里是做事有分寸的意思。
这时候大人都会把小孩叫回家再吃点,也是说疯也要适可而止了,再出门就要大人带着放大个烟花了。
热菜丨面筋塞肉
最后一个热菜我家是面筋塞肉,叫做团团圆圆。
无锡油面筋塞上肉馅,在砂锅里烧透,吃的时候翻热下就好。
小孩最爱用这个下饭。
压轴丨全家福、八宝饭
最后的收场就是一个全家福的大砂锅和八宝饭了。
全家福砂锅是苏州人的做法,上海人拿来做了加工,比如加入了鱼虾肉皮。
基本上除了必有的粉丝,白菜底和上面铺的蛋饺,咸肉外各家都是自由发挥的。
汤底一定就是之前做冷菜时,各种汤水和蒸出来的汁混合出来的。
顶上一定也要加一筷子菠菜,不仅仅是配色,也是冬天砂锅里最好吃的本地绿叶菜。
上海人过年是不吃饺子的,一般最后上个八宝甜饭,也算寓意甜甜美美了,物资丰富些的时候就变作水果羹了。
大人会包一些黄芽菜肉丝或者豆沙的春卷,等晚些时候守岁时候当点心,也会准备一下年初一早上吃的糕。
而小孩已经被电视里的西洋镜,或是空气里弥漫的硝烟味道勾走了魂,呼朋唤友地在弄堂里上蹿下跳了。
这是记忆中的年夜饭,有沿长江,沿运河,沿杭州湾漂泊而来的各地美食;也确实是回不去的年夜饭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来自海外的海鲜牛排。
不过更主要的是很少有人还愿意在家里弄这么一桌了,我自家的年夜饭里凉菜也缩成六样,热菜也就四菜一汤了,再多人或菜的话也就外面吃去了。看今天菜的照片就知道菜的做法也改了很多。
没了烟花爆竹,没了各种仪式,没了灶前桌上,甚至没了弄堂邻舍,小爱是不会体会到老底子的过年了。
过去的生活总是过去了,我很想念它。
文中图片来自:“上海去哪吃”公众号、“大厨小爱呀”公众号、百度图片
- End -
健康平安守岁
新年福到厄除
【保马】推介“与人民同在”的文章
呈现过去和现在的“唯物主义潜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