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滕威评《岁月神偷》 | 港片回归,乡关何处

保马 2022-10-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艺批评 Author 滕威


编者按


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先生于2022年7月2日辞世,享年70岁。富有意味的是,这一天,也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第二天。罗启锐先生1952年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归港后于八十年代开始影视创作,是香港电影风云际会黄金年代的参与者,也是二战后香港波澜壮阔社会变迁的见证人。其担任导演的《岁月神偷》,参与编剧的《秋天的童话》、《天水围的夜与雾》,均是香港电影史上绕不过去的杰作。罗启锐先生从自身生命体验和时代感受出发,将拍摄视角聚焦于“移民”/“本土”、精英/底层、传统乡土/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其作品里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笑中带泪背后,是香港在“二元结构”下难以安放自身多重属性的无可奈何。


保马今日推送滕威老师《港片回归,乡关何处:以<岁月神偷>为例》一文以示纪念。滕老师指出,2010年前后出现的一批讲述香港本土历史的怀旧热港片,不约而同地凭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故梦重温中浪漫化殖民历史,借此重塑香港的“主体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从不可能作为孤立的存在,随着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始终处于与世界/中国内地的对话关系中。所谓港片中被影迷津津乐道的“港味”,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镜花水月,便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港味“。不对旧日殖民遗存进行真正反思,即难以把握香港主体性究竟何为。


本文原载于《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感谢滕威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往期链接】

滕威|教育的问题,不是光“双减”能一下子解决的

滕威 | 乡村爱情与大英帝国

郑睿 | 斗争与统一:中共在香港电影界(1937-1956)

毛尖 | 香港制造



港片回归,乡关何处

以《岁月神偷》为例


文 | 滕威


一  怀旧热带动回归潮


2010年2月,香港导演罗启锐执导的影片《岁月神偷》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竞争中获得最佳影片水晶熊奖。尽管水晶熊奖只是由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投票选出的,但香港电影界还是为此欢呼雀跃,特区政府官员还特意到机场迎接载誉归来的剧组。全港各大传媒也罕见的一致,均给予头条报道,似乎是庆祝香港电影回归国际主流电影视野。凭借得奖东风,这部投资仅1200万元的低成本电影在3月上映之后,成功击败《爱丽丝漫游奇境》《拆弹部队》《割喉岛》等好莱坞大片荣登香港本土周末票房冠军的宝座。在随之而来的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角逐中,该片又获得包括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在内的6项提名。无独有偶,2011年另外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低成本小片《打擂台》(刘德华投资800万港币),打的也是“怀旧+励志”的牌,再次摸准金像奖的脉,勇夺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等,货真价实的一匹“黑马”。纵观3年来的香港电影,从《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志明与春娇》(2010)《月满轩尼诗》(2010)《岁月神偷》(2010)《打擂台》(2010)到2011年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影后的《桃姐》,一批温情脉脉、讲述香港本土历史与现实故事的影片虽然未打破好莱坞电影与内地合拍大片的票房垄断,但在话语层面上涟漪不断,种种讨论中浮现出一个核心命题———“港片回归”


罗启锐导演,吴君如、任达华主演《岁月神偷》2010年4月上映,获评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内地票房1561万人民币,香港2300万港币


当很多香港电影人为“港片回归”大声喝彩的时候,其实并未有关于“港片”的严格定义,类似的说法还有“港式情怀”“地道港味”。何谓港片?香港人拍(编剧/执导/投资)的?给香港人看的(以香港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粤语/香港演员为主)?关于香港的?港片回归潮流暗涌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条件是什么?政策、资本、文化,抑或电影自身之中的哪条逻辑才是最主要的牵动力?重提港片,诉求何在?路径又何在?泛泛而论,也许难求其所。本文试以《岁月神偷》为例,剖析今日香港电影如何借助再现与重构香港城与香港人的历史来回应香港电影与香港自身所处的现实困境


二  “彩虹回声”中60年代的香港


《岁月神偷》片名出自编剧兼导演罗启锐曾经出版过的随笔集1,影片内容90%由自身经历改编,恰是一部通过再现个人记忆重返历史的作品。影片别名《1969太空漫游》,讲述20世纪60~70年代香港一个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作为一个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孩子,罗启锐说:“我是一个从来不想从60年代中醒来的人。”他借助自己的童年记忆,“通过孩子的视野,(我们)回到从前的社会,回到从前那个大家都怀念的旧香港”。主演任达华也感慨,“每一寸菲林都勾起了我关于60年代的回忆”,事实上这也是很多香港观众的反应。其实,单就剧情而言,影片提供的不过是“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白血病无钱医治”的狗血剧情,煽情的桥段也都老套至极,让人看了开头想不猜出结尾都难。显然,被消费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影片所营造的某种氛围。泛黄的暖色调、抒情的英文歌、舒缓的剪辑,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英式教育、白人差佬、老街老巷、手工作坊,旧时代、旧香港活灵活现。于是,走进影院看《岁月神偷》,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集体凭吊60年代的仪式


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于7月2日辞世,终年70岁(1952年11月30日-2022年7月2日),《岁月神偷》为其名作


必须指出的是,《岁月神偷》对60年代香港的重温是相当精致细密的。虽然是一些散落于剧情中的细节,看似无足轻重,事实上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比如影片开头,弟弟进二头顶戴个鱼缸扮作太空人,在Dancing on the Moon的60年代金曲声中,穿街走巷,以鱼眼镜头模仿进二透过鱼缸的眼睛呈现一幅幅旧香港市井图景。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的历史大事件就这样轻易地切入香港永利街靠手工制鞋艰难为生的进二一家。此外,金鱼、月饼会、冯宝宝、上海移民、印刷厂、The Monkees乐队……每一个符号均能带出一条关于60年代/香港/永利街的叙事脉络。


《岁月神偷》中头顶鱼缸的进二指涉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的历史大事件


但是对照60年代香港的历史,一些基本而重大的事实在影片中要么难觅痕迹,要么一笔带过。因此,《岁月神偷》对60年代的描述是颇富选择性的。比如当时港督戴麟趾(David C. C. Trench,1964~1971年任职)领衔的港英当局腐败横生,贪污成风。虽然影片中有差佬索贿、护士要打赏的情节,但进二一家对此是见怪不怪,逆来顺受的。而香港历史上著名的“六七”暴动,虽然外因是受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内因无疑源于民不聊生的积怨。因此在暴力镇压“六七”暴动之后,戴麟趾政府推出改革劳工法、推行民政主任计划、兴建廉租屋、举办香港节等一系列举措缓和社会矛盾,增强港人认同。60年代还是一个大移民的时代,由于内地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大批南方居民通过各种渠道偷渡香港。1962年广州甚至发生过数千人抢火车逃港的事件,以致到1971年香港人口达到700万,10年间翻了一倍。另一方面,受“文化大革命”“六七”暴动的影响,大批中上阶层的港人对动荡的香港社会充满忧虑,纷纷移民美、加等国寻找安全感。尽管影片中安排了进一、进二兄弟随母亲北上求医的情节,但镜头中的北京在白雪飘飘之下显得格外静谧,那一闪而过的红宝书与其说凸显着时代背景,不如说是刻意淡化。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因“文化大革命”的在场,呈现了一部动物凶猛但阳光灿烂的青春残酷物语,那么《岁月神偷》因“文化大革命”的缺席,以温暖动人的家庭故事同样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浪漫化改写。借用戴锦华教授的“文革记忆的童年显影”这一概括,此类童年书写以个人的方式有力地改写了记忆与历史,消解了屏障与创痛,使得那一时代作为怀旧、物恋的对象成为可能。影片的英文名为Echoes of the Rainbow,结尾处,站在父兄的墓前,长大后的进二和母亲欣赏着天空出现的彩虹。正如那首唱了十几年的老歌,“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社会的动荡、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消亡……所有这些伤痛似乎只是如烟往事,可供回忆,可供怀念。所以香港电影人陈志华不无尖刻地指出,《岁月神偷》表面上是重塑旧时香港庶民生活面貌,实际上是悼念殖民时代精英主义的没落。2豆瓣上一篇引起争议的影评犀利地批判了影片是“殖民地精英对殖民地时期的美化回忆”,“生活在深水埗的一家人原本贫穷艰难的草根生活”,“仿佛罩上了中产阶级的美丽光环”;“罗启锐借用小孩的视点,消解了殖民时期的阴暗丑恶,一切都因为打上‘童年’二字而冠冕堂皇地美好起来。就算十号风球挂起来,瓦飞梁摧家徒四壁,导演的镜头也充满了怀念”。3


“六七暴动”于1967年5月6日发动,同年12月份基本结束,是一场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港英政府的运动。时任港督戴麟趾为了平息民怨而推行“民政主任计划”,被视为港英政府“善治”的开端。其继任者麦理浩所推行的大幅度社会改革,包括十年建屋计划、成立廉政公署等等,更被塑造成港英“善治”的典范。


更为有趣的是,在浪漫化60年代艰辛苦涩的历史之后,影片生出“做人总要信”,“一步难一步佳”之类的励志调调。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新世纪的第十年,半个世纪前的60年代成为港人集体凭吊的对象?在这样一支殖民挽歌中延伸出的颇为犬儒的励志信念,其诉求是什么?


三  金融海啸与重唱“狮子山下”


要解释清楚《岁月神偷》由怀旧而励志的逻辑推演,恐怕必须将其放置于全球金融海啸与CEPA所代表的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发展的大背景之下。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使得金融危机跃出美国国界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今元气大伤,另外一些企业彻底崩盘。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外向型为主的小经济体,受重创程度可想而知。2008年上半年还顺风顺水、GDP保持5.8%增长速度的香港经济下半年急转直下,第三季度骤减至1.7%。金融海啸到来仅两个月之后,香港财政司司长便承认香港经济从技术上已陷入衰退。金融海啸的杀伤力于2009年上半年在香港全面显现,仅珠三角就有近两万家港企倒闭。香港社会群情低迷,“狮子山下”精神4于是不断被重提。特首曾荫权也在各种场合发表励志宣言,比如11月12日他发表博客,深信在金融海啸下,只要得到适当的支持、鼓励,绝对可以“再创更好明天”,并鼓励香港人以“打不死”精神同舟共济,渡过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困境。


罗启锐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散文集《岁月神偷》漓江出版社2011年简体中文版,腰封可见“有一种小偷叫岁月神偷,有一种精神叫香港精神”


就此而言,《岁月神偷》不过是这种香港主旋律的一次复沓。《打擂台》5《我爱HK开心万岁》等亦如是。《岁月神偷》的故事脚本写于26年前罗启锐在NYU学习电影期间,回港之后一直未能找到投资,直到2009年4月才终于获得资金开拍,而且部分资金来自港府电影局HAFF项目。罗启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多次提及,现在的香港人缺乏60年代人的那种精神,社会上有不少迷惘,充斥负能量,但回想当年,港人面对的困难更多,“唔明点解现时社会有咁多抱怨”。他希望,借电影道出60年代港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回顾当年港人如何跨越时代和解决问题。6同名散文集在内地出版时,腰封上写着“有一种小偷叫岁月神偷,有一种精神叫香港精神”。依照《岁月神偷》的逻辑,60年代精神显然不是革命与抗争的精神,因为“左派”针对港英当局贪污腐败、资本家剥削工人而掀起的连番暴动在影片中不仅未被正面描写,而且被书写成造成进一与富家女Flora分别的原因———因为局势动荡,Flora全家移民美国;60年代精神被书写为默默承受(生离死别)、忍辱负重(压榨盘剥)、逆来顺受。就像进一的妈妈“侠盗罗太太”并不像侠盗罗宾汉那样劫富济贫,只是在看电影时少买几张票、买卖中能说会道,无论是儿子生病、丈夫逝世,还是白人差佬盘剥、医院护士刁难都含笑打理。生活如此艰辛,却乐观地想象一步难之后就是一步佳。她终于苦尽甘来,是因为幼子进二终于像哥哥一样,品学兼优,学好英文,考取了“we are the best of the best”的英式精英学校,因此有望晋身精英阶层。罗太太的出路是把儿子送进精英学校,永利街上所有平民人家能想到脱离苦海的出路也都只有这一条,所以他们始终那么羡慕罗家有进一这样的好儿子。或者进一步说,《岁月神偷》宣扬的所谓“60年代的香港精神”,无非就是在现行秩序(无论是殖民主义还是全球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不公与苦难面前不仅不反抗,还要将跻身秩序之内作为自我拯救的路径。进一病逝之后葬在西式墓园之中,而且有一个西式丧礼,似乎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宽慰这个已经奔跑在买办精英大道上的“有志”青年的在天之灵。如果说60年代罗太太之类的穷人可以靠“有出息”的子女翻身,那今日以这种故事励志,又有何意义?一部以“狮子山下”独立自强精神为基调的电影,一部被视为重新寻回香港电影主体性的作品,在文本内部却是浪漫化殖民历史,缅怀殖民时代的逻辑。


《岁月神偷》经典一幕,在风雨中的一家人相依为命:“抓紧啊!最重要是保住这个顶!”


四  纯正港味与乡土香港


另一方面,《岁月神偷》也体现了金融海啸之后,香港自我想象的微妙变化。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虽然在政治上主权回归中国,但经济上并未与内地立即发生密切关联。比如特区政府第一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就认为,香港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如果与内地关系过密,易为内地影响,不利于保持“一国两制”,从而失去香港的优势。她较为强调香港面向国际,而非内地。7但是金融风暴、SARS等一系列危机使得香港经济日渐低迷,而反观内地,在加入WTO之后经济蓬勃发展,态势强劲,“大国崛起”。这迫使香港不得不寻求与内地加强经济合作。2003年6月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CEPA是完全按照WTO规则制定的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全面自由贸易协议。从生效之日至今,又陆续签订了8个补充协议,不断扩大开放与合作的领域。与此同时,粤港一体化、泛珠三角一体化等议题也不断被讨论。广东省于2009年9月颁布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不仅明确了粤港澳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而且给予了充分的制度保障。香港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地与内地联结,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金融海啸之后,内地经济依然坚挺,这使得既往香港面对内地一直保持的经济自信与优越感荡然无存。香港民调显示,近半数港人寄希望于中央政府出手救市。8


长不到70米的永利街,成了全香港唯一还保有20世纪60年代风貌的街道,2010年中环永利街的市区重建项目因为《岁月神偷》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民众自发举行了“黄丝带行动”,将保留老建筑的心愿写在黄丝带上,系在永利街。两天后,香港市建局做出决议:将上环永利街剔出重建范围,划为保育区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香港电影出现了有趣的变化。以往,香港电影较多展现国际大都市现代化的一面,乡土的、前现代的场景基本都发生在内地。而近年来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多在香港本土营造乡土空间,比如《岁月神偷》中对各种手工活计、亲密邻里关系的复现。罗启锐与张婉婷在访谈中谈到,《岁月神偷》书写的就是乡土情怀。9从很多用“纯正港味”“港式情怀”来命名这部影片的文章来看,指的也是这种泛黄的旧香港、乡土香港的影像与故事。而近年来香港电影中出现的内地,则往往是以深圳、北京、上海等这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流不息、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为代表的。1985年金像奖最佳影片《似水流年》讲叙的是,从香港回到潮汕老家探亲的香港小姐朱珊珊,在内地乡下寻找到在香港的城市空间中早已失落的亲情。与水泥森林的香港相比,有关故乡的画面唯美而又温暖。作为亚洲经济最发达、最现代的“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如今却要将有着6.7亿农村人口的内地作为现代的象征,而将自己书写为前现代的乡土田园。再提供一个有趣的例证。罗启锐拍《岁月神偷》之时,在香港一直选不到外景地。一次,他偶遇一个特区官员并提到他打算拍一个60年代老香港的故事,官员问他打算在哪里拍,他开玩笑说打算在马来西亚拍。官员赶紧说,我们有一条永利街还没有拆,你就去那里拍吧。影片拍成并在柏林获奖之后,罗启锐成为香港旅游推广大使,带着《岁月神偷》到处去宣传香港,告诉人家电影中的香港才是真的香港。他说,其实我不好意思告诉人家,香港只有一条街是这个样子的。更为有趣的是,影片上映之后,不仅有观众特意赶到永利街凭吊,更有许多香港市民自发组织参与一场“黄丝带行动”,将写有“不要告别要行动”等各种保育宣言的黄丝带绑在永利街边上山楼梯的扶手上,结果几百条黄丝带随风飘扬,这场赋予诗意的行动最终成功地使这条超过150年历史的老街免于拆迁。10保育行动成功之后,《岁月神偷》剧组也为此专门开记者招待会庆功,似乎这是影片在柏林获奖之外的另一重大成就。罗启锐不仅用影像再造了一个前现代的老香港,而且因此留下了一个有历史感的活化石。似乎有了《岁月神偷》,有了永利街,香港就具有了故土的意义,就可以在本土寻得自己的根,而不必像《似水流年》中的朱珊珊那样必须回归内地认祖归宗。


罗启锐和妻子张婉婷被称为香港“雌雄大导”,图为张婉婷导演、罗启锐监制的“移民三部曲”:《非法移民》、《八两金》和《秋天的童话》,展现上个世纪末“移民潮”和“回归潮”影响下在异乡挣扎求生的香港移民


五  结语:香港(电影)重新想象自身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祖国;但2010年,“港片回归”的提出,恰恰是出于从大陆资本与文化霸权的强势架构中突围的考量,是反向回归香港自身。2003年CEPA的生效,给香港带来机遇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仅以电影业11为例,按照时任电影局长童刚的说法,对电影方面的承诺一次比一次更开放,电影的生产、制作和发行的整个流程都对香港开放了。12面对巨大的内地市场,香港电影人从踯躅迷茫到喜出望外只用了3年时间。虽然CEPA开启了合拍华语大片的时代,而且《英雄》《功夫》《叶问》《十月围城》等合拍片票房屡屡过亿。据不完全统计,在CEPA之后,合拍片大约超过200部。仅2010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片有28部,在内地可以拥有拍片权的银都、安乐和思远三家公司则拍了7部,以CEPA条款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电影有5部。票房收入总额高达40.594亿元。但是内地市场的高票房并未给香港电影带来福祉。港片产量不但未因市场扩大而增加,反倒一年比一年少,到2006年港片竟只有30部,相较香港电影鼎盛时期年产300部的纪录,可谓一落千丈。13原因在于为了迎合迁就内地审批尺度及市场趣味,香港电影中的香港性越来越弱,因此本土观众不买账,票房便不佳,这又导致愿意投资港片的制作公司越来越少,港产片产量逐年减少、香港本土电影市场疲软便在意料之中


2009年上映陆港合拍片《十月围城》,陈可辛监制,陈德森导演,获评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票房2.9亿人民币


今年香港电影人李照兴撰文提出“新香港电影”的问题,他说:“随着香港回归,我们不断在寻找‘新香港’的可能性过程中,‘新香港电影’成为一个寻找的方向,以至香港自身的隐喻在兼顾内地与香港华人市场的香港作品中,无论是合拍还是全香港班底制作,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延续‘香港性’(可称之为港产片原味),同时又能击中全华人社区的大市场?这就好比香港人常问的切身问题,在融入华语世界的过程中,该如何延续香港的特性?”14正是在此语境下,以《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打擂台》《志明与春娇》《桃姐》为代表的一批电影被视为回归香港本土电影传统与市场的先锋。在某种意义上,所谓“港片回归”并不成立,因为《岁月神偷》的主要出资方是内地的大地传媒,《桃姐》也是依靠保利博纳的资金支持,但这些影片依靠温情的市井故事亦真正做到恢复了港片在警匪、武侠、搞笑之外的另一种传统。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委靡、末世情绪中的世人需要慰藉,近年来,美国、泰国、中国台湾等地也是温情小片屡获青睐,港片这一选择既是回归自身传统,也是与主流商业电影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亦可避开与大叙事、大场面成风的合拍大片争长短。


《岁月神偷》中的进二在哥哥与心爱的英国国旗之间,选择了血脉相连的哥哥,而将英国国旗扔进了河里


面对“大国崛起”的内地经济体,面对金潮汹涌的内地市场,香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尔冬升也曾提到,香港现在的文化心理是弱势心理。以前香港人拍内地,以《省港旗兵》为代表,内地人都是土包子。现在电影中的有钱人不是香港人,而是内地人。15一方面,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16都日益加速,香港自身的主体性慢慢消溃。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得不借助仰仗内地的强大实力,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的各种扶持特惠政策。无论是新香港(电影)还是港片回归,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是:这其中的香港到底指的是什么?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国际之城或中国之城?香港从来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始终处于与世界/中国内地的对话关系中;但香港也始终纠结于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之中;始终在去殖民与去帝国、再殖民与再国族的两难困境中彷徨。要努力挣脱强势的中国主权观和民族想象的时刻,便极力肯定香港,但也“往往只是把旧日殖民城市的想象遗产循环再造”。17正像《岁月神偷》中的进二在哥哥与心爱的英国国旗之间,选择了血脉相连的哥哥,而将国旗扔进了河里;但那一刻,与其说他告别了国旗,不如说那面米字旗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脑海中,成为他不断追忆的对象。尤其是有一天,他觉得来自哥哥的不仅是庇护,还有制约、威胁,他便会后悔曾经扔下这面旗,便会更加缅怀这面旗。从这个意义上说,《岁月神偷》是当下香港身份的一个写照。



注释


1. 影片在大陆上映之后,罗启锐的随笔集也于2011年10月由漓江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并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进行演讲推广,于是同名影片为更多的大学生所熟悉。


2. 陈志华:《岁月神偷到底偷走了什么》,《明报》“星期日生活”,2010年2月28日。


3. 太师绝灭:《殖民挽歌》,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1477/。


4. 1973年香港电视台开始播放电视系列剧《狮子山下》,至1994年持续21年共播放200集左右,伴随了很多香港人成长。剧情以讲述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为主。主题曲《狮子山下》由黄瞮作词,罗文演唱,多年来脍炙人口,有“香港市歌”之誉。


5. 比如《打擂台》中“不打就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的励志格言;《我爱HK开心万岁》这一部2010年的香港贺岁片更是直奔主题,讲述了一个受金融海啸影响而工厂倒闭的企业主如何重回童年时居住的屋村,并依靠亲情友情重整旗鼓的故事。


6. 《〈岁月神偷〉拍得辛酸,罗启锐为80后注入正能量》,。http://yule. sohu. com/20100223/n271179236. shtml。


7. 《区域引擎:粤港一体化的前世今生》,《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12月29日。


8.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属下的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最新调查发现,高达79.9%的受访香港市民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对香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35.1%的受访者更是认为特区政府最近推出的连串经济措施,对稳定香港经济的作用不大。同时,有48.7%的受访者认为特区政府应主动请求中央政府推出措施,支持香港的经济发展;有84.8%的受访者更是认为加强香港经济与内地的融合,是不容回避的出路(见《五成市民冀中央助港抗“海啸”》,《香港文汇报》,2008年11月21日)。


9. 《香港电影》,2010年3月。


10. 《一条街道牵动香港神经:〈岁月神偷〉和永利街失而复得的故事》,《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14日;《倾听永利街的声音》,http://travel. gd. sina. com. cn/news/2010/03/26/3574.html。


11. CEPA第一次将香港电影进一步纳入国家体制认同的范畴内,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新时期。同年9月29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附件,允许香港公司在内地以合资形式从事音像制品(含后期电影产品)的分销业务,港方可以控股(但不得超过70%);港产影片、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均视为国产影片发行,不再受进口配额的限制;允许香港公司在内地以合资、合作方式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并允许港方控股。该协议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广电总局还相继推出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这些政策措施降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准入门槛。2004年10月27日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一》中又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以独资形式新建、改建电影院,经营电影放映业务;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经内地主管部门批准,在内地试点设立独资公司,发行国产影片。2005年10月18日,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二》,允许香港独资公司在多个地点新建或改建多间电影院,经营电影放映业务;允许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的粤语版本,经内地主管部门批准,在广东省发行放映;允许香港影片的粤语版本,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由中国电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在广东省发行放映。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条例设立的制片单位所拍摄并拥有50%以上的影片著作权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2006年6月27日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三》。国家广电总局将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所属制作机构生产的有香港演职人员参与拍摄的国产电视剧完成片的审查工作,交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


12. 《中国电影年度回访之CEPA》,《南方都市报》,2005年1月20日。


13. 列孚:《后CEPA时代的香港电影迷局反思》,http: //cantonsir. blog. 163. com/。


14. 李照兴:《新香港电影的可能性》,《青年电影手册》第四辑,新星出版社,2011。


15. 《尔冬升谈香港电影,没有“香港制造”了》,《新民周刊》,2009年6月3日。


16. 近两年香港支撑粤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亦是担心普通话为标志的内地文化的强势进入,香港失去粤语这一重要的文化堡垒。


17. 罗永生:《晚殖民城市政治想象》,马杰伟、吴俊雄、吕大乐编《香港文化政治》,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