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附译后记)
本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本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本书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卡尔·洛维特(1897—1973),德国哲学家,犹太裔基督徒。生于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自愿从军,受伤被俘。1919年前往弗莱堡求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28年至1933年在马堡大学任教,随后因纳粹的反犹政策流亡意大利、日本和美国,1952年受伽达默尔邀请到海德堡大学任教,1964年退休。有《韦伯与马克思》《从黑格尔到尼采》《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等著作。他以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和生存哲学为研究重点,并对海德格尔思想及现代哲学有所批判。
彭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著有《从否定到肯定——康德幸福观研究》等论文。
……那时的情况和如今的区别是,在德国哲学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与他的前辈产生关联并把他当作旗鼓相当的伙伴,一个康德和一个黑格尔不会觉得自己出色得不用回应同时代次要者的异议,而海德格尔固执己见的独白发生于一个缺乏讨论的空间,着迷者、复述者和违心者们一方面站在它边上,另一方面把海德格尔所挣得的东西当作硬通货转手。但当海德格尔提出“倘若沉思者终于在运思之际着手探讨这个二十年来一直等待着的……实事,情形又会怎样呢?”这个苦涩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和另一个问题一起去回答了。这问题就是,人们怎么能指望别人会作为同行者去跟随这样一位思想家,他的本质特征包括拒绝各种共性和合作以及作为独行者走上一条突然止于不可行走之处的道路?海德格尔至今的全部著作在根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巨大挑衅和对“变老的世界”的攻击,在这攻击之后并无反驳和辩护。
——洛维特
“解构”一词是“毁灭”的外语词汇,这种表达方式带有侵略性和粗暴性。但洛维特高超的阅读和分析技巧具有这一特点,即它是一种富于理解甚至富有温情的解构。他精选引文,析理入微,总以其著作给读者一种概念甚至直观,即他所分析的思想家的解释世界的尝试,为何如此令人神往并影响巨大,以至于能使得其时的思想在如今仍有充分的理由来吸引我们。
——波达克
彭 超2015年6月
丛书主编:徐晔、陈越
丛书宗旨:在汉语的国土展望世界,致力于当代精神生活的反思、重建与再生产(Rethinking、Reconstructing、Reproducing)。
斯宾诺莎与政治 巴利巴尔词语的肉身:书写的政治 朗西埃歧义:政治与哲学 朗西埃例外状态 阿甘本
来临中的共同体 阿甘本
第二辑: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洛维特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 阿尔都塞
论哲学 阿尔都塞赠予死亡 德里达恶的透明性 鲍德里亚权力的时代 博比奥民主的未来 博比奥帝国与民族 查特吉政治社会的谱系 查特吉民族与美学 柄谷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