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地标 | 探访民生路:从繁华到落寞,只相隔一条街的距离
像这样的地方,民生路还有很多:路边小摊的旁边,是周恩来和民主人士曾经往来的地方;再往前走上一段,是三联书店在重庆的旧址;不起眼的巷子深处,是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成立之地……
民生路的前世今生
民生路起于民权路,先向北后向西,曲折而行,止于中山一路和金汤街,由当年的米亭子、杂粮市、武库街、售珠街、劝工局街、杨家什字、方家什字等合并而成。民生路是重庆著名的“三民”路之一,另外两条是民族路、民权路,缘于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重庆被国民政府内定为抗战的后方基地(不久后就定为陪都),占据重庆的刘湘对城内街道进行了一次大整合,并重新命名。考虑到“中央”入川已成定局,倒不如洒扫庭除,以示欢迎“中央”迁渝,于是 “三民”路得以遗留。
当年重庆城内修筑公路,从七星岗进城后,沿民生路直达市中心。后来有了临江路,去市中心不必再经民生路,街巷才显得冷清了些。不过,民生路上依然店铺林立,名流云集,从遗留的众多古迹中,依见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新华日报社旧址:
茫茫黑夜里的一盏灯塔
在民生路由北向西的拐弯处,有一栋三楼一底、灰白相间、砖木结构的民国建筑,人民群众称之为国统区“茫茫黑夜里的一盏灯塔”,毛泽东誉之为“共产党另一方面军”。它就是《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于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于武汉,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报社迁重庆。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新华日报》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存在的9年零1个月又18天中,长达8年多的时间是在重庆出版。
这栋老式建筑,曾是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开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场所,章伯钧、沈钧儒等知识界朋友曾在二楼受到亲切会见。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为这份辉煌的报纸抛过头颅、洒过热血。
如今在和平年代,这栋老式建筑早已安静成一段历史。门口,沿街叫卖的报童已换作了匆忙的行人。阳光透过黄葛树的枝叶,落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大字上,不禁领略到那动乱时代中坚信共产主义追求光明的激情。
若瑟堂遗迹:
隐藏在黄葛树下的信仰
若瑟堂始建于1893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得名。从一个正对街道的梯坎的走下去,只见若瑟堂连同它的基督十字,若隐若现在高大的树木之间。若不是在路边仔细辨认,定不会轻易发觉这一处教堂的存在。
据史料记载,1913年,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杨沧白和熊克武响应其他地方的讨袁救国军,宣布重庆独立。失败后,由于重庆城已经被黔军占领,城门出不去,杨沧白逃往若瑟堂中避难。
如今的若瑟堂,是一座摇摇欲坠的钟楼,出于安全考虑谢绝参观。墙上的爬山虎努力地向上攀岩着,似乎要盖住整个墙面和浮雕。破败的教堂陷在高楼中,两边的副塔原来悬有洋钟,上面的五角星据说是文化大革命时贴上去的。
整座教堂只有一层还开放着,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立于正中央,两壁上是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常有一些老人在里面做祷告,默默诉说着自己的信仰。
淹没在历史中的地方
民生路17号有几间不起眼的房子,原是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民主报》的创立之地。张澜主席、李公朴、周新民、梁漱溟、沈衡老、邓初老等民盟的许多同志,都曾为报纸经营呕心沥血。
已经拆除的原民生路73号,原是三联书店旧址,由当年“重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联合经营。三联书店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群中的知识分子。
喜欢民生路,正是喜欢这些隐藏在高楼下的古迹、守着辉煌的低调,喜欢它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凋零之美。走在民生路安静的街头,左脚繁华,右脚落寞。一步一步走下去,任由灵魂旅游,终究不惧时空。
图+杨维
编+琉璃白雪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半岛看点 | 老城老街老建筑:我们的母城,母城的记忆,记忆里的往事和乡愁
母城地理 | 深藏在大溪沟的五大地标,是渝中半岛依旧活着的传奇
文艺站台 | 慌张咖啡馆 : 在角落里等你,等你的生活慢慢来
半岛往事|抗战时期使领馆风云:那时候的渝中半岛,就是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