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胡乱华,还是少数民族南下,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

2017-08-30 李北方 行走与歌唱

欢迎关注李北方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批判与建设



毛主席最欣赏的古人,屈原肯定算一个。从年轻时,毛主席就喜欢读屈原的作品,一直喜欢到晚年。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毛主席做过一本读书笔记,里面就有对《离骚》和《九歌》的抄录,还有对《离骚》的批注。成为新中国的领袖后,毛主席多次把屈原的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宾。

在跟他人的谈话中,毛主席经常提起屈原。一次,主席问黄镇为什么把名字改为镇,黄镇回答说,脾气不好,改这个名字是提醒自己要镇静。听完之后,主席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白玉兮为镇”就是屈原的诗句。

在跟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的谈话中,主席说过:“……这些都发生在我的故乡湖南,发生在屈原殉难的地方——长沙。因为这缘故,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主席还写过一首《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主席的诗作总量不算多,为单个历史人物专门创作的诗更是寥寥。由此也可以看出屈原在主席心中的位置。

毛主席跟屈原是“老乡”。屈原是楚国人,楚国主要由今天的湖南湖北两省构成,可以说,毛主席也是楚人。毛主席因此对屈原多一分感情,是自然而然的事。

毛主席评价屈原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这里的国,指的就是楚国。

屈原的爱国情怀,不是指泛泛地当一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不随地吐痰的楚国人,他的爱国是有明确的指向性的,指向楚国的敌国,秦国。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尽,55年后,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灭楚的是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

巧了,秦始皇是毛主席欣赏的另一位历史人物。毛主席多次讲过要为秦始皇翻案,说他被错骂了两千年,还直接把秦始皇和孔夫子对比,褒扬前者贬抑后者。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主席写下了著名的“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句子,这是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的极高肯定。面对敌人的攻讦,主席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既喜欢楚国的爱国者屈原,又喜欢灭掉楚国的秦始皇,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在某个层面上,是有矛盾的。

项羽就在这个高度上看问题。项羽也是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他带领起义军推翻了秦朝,项羽也是楚国的爱国者,推翻秦朝之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复兴楚国,称西楚霸王。

但是,对屈原和秦始皇的欣赏完全可以是统一的。从战国时期列国混战到实现大一统,从事实层面看,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进程,从价值判断的层面看,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中国”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中国”的内涵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逐步扩展的。只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视角,就不难理解,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不必然推导出屈原就是妨碍国家统一、阻碍历史进步的人物;肯定屈原的(爱楚国的)爱国主义,也不意味着反对秦的统一,爱国主义是高尚的情操,但“国”的内涵外延在发展,大一统之后,爱国主义的寄托物从诸侯国转移到统一的新的中国就好了。



绕了这样一个弯子,是为了更好地讨论“五胡乱华”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这两个说法之间的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表述,是完全可以兼容的,不必打架的。

可是,就是有人为此打嘴仗打得一塌糊涂。

围绕“五胡乱华”的最新一轮争论,好像是上个月由一个微博名为“范雎”的业余作家引起的,他发了一条微博:

他说:五胡乱华这个词竟然不能用,因为这是“旧史学观点”,要求将“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真特么有病!

大家可以看出来,他的原文是语句不通的,作家话都说不利落了,大概是真生气了。

从这条微博开始,网上出现了若干声讨的文章,批判这样做是搞历史虚无主义。有人贴出了历史教科书,书上只讲“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民族融合,不讲“五胡乱华”的残酷,他们觉得,这简直不能忍。

其实,这根本就是个无谓的争论。

所谓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只是胡人的代表,“乱华”的胡人不只这五个。

自东汉时期,中原王朝为弥补劳力和兵力不足,就主动吸引胡人向华北和中原地区迁徙。此外,在汉末魏晋时期,北方经历了一个气候反常的“小冰期”,严重影响了农牧业,促使更多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迁徙,讨个生活。到“五胡乱华”发生之前,胡人已经大量居住于内地,数量可能达到了300万,他们与汉族混居,胡汉文化早就开始相互交融。

所以,把“五胡乱华”说成“少数民族南下”或者“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确实不恰当,因为他们早就“南下”、“内迁”了。

西晋“八王之乱”发生后,这些胡人趁机起兵,建立政权。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灭亡了西晋。西晋灭亡后,晋朝王室的残余力量和大量士族百姓衣冠南渡,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定都建康。

北方遂成为胡人的天下。胡人在北方建立的政权统称“五胡十六国”,其实数量也不限于十六个,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自西晋灭亡的316年算起,到北魏统一北方的439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笼统地被称为“五胡乱华”。

被谁称为“五胡乱华”呢?很显然,是被偏安江南的东晋汉人政权这么称呼,被后世的汉人知识分子这么称呼。然而“五胡”并不这么认为。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保留自己的文化的同时,广泛采用汉制,崇尚儒学,跟汉人士族合作来进行统治。比如率先起兵反晋的匈奴人刘渊,早就汉化了,诗书史诸子百家无不通览,而且与汉族士族交游甚深,“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刘渊建立政权初,定国号为汉,就是表示自己承袭的是汉高祖和昭烈帝(刘备)。

再比如,氐族政权前秦的领导人苻坚,以华夏正统自命,大力兴办汉学,以汉学教育氐族上层子弟,使氐族进一步汉化了。

你说他们是胡人,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中华正统。

自古华夏不是个血统概念,而是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谁据有中原,谁在文化上先进,谁就是华夏。看看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地图,占据中原的是胡人,东晋汉族政权偏安一隅;在文化上东晋就先进吗?两晋汉族士族不干正事,浮夸成风,腐朽堕落,如果不是这个毛病,西晋也不至于灭亡。反倒是胡人,一方面虚心学习汉文化的先进部分,一方面保留了粗砥的不尚富华的作风,让华夏文明得以再生。

韩毓海教授著有《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一书,该书对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政权都给予高度评价,理由便是汉人政权在承平日久后往往自甘堕落,奢靡腐化,走上邪路,倒是仰慕华夏文明的边疆四夷总在危亡之际奋起,继承和发扬华夏文明的优秀部分,让濒死的华夏文明重现生机。中国的历史是华夏文明传承和更新的历史,也是民族大融合不断深化的历史。

我是十分认同韩毓海教授的这个看法的。

那些至今仍在站在东晋小朝廷的立场上咒骂“五胡乱华”的人,不愿意承认民族大融合的说法,他们的理由无非是“五胡乱华”期间常年战乱,汉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这就是圣母病在发作了,民族大融合的方式有很多,包括通商、通婚、和亲,自然也包括战争。霍去病远征漠北,难道是心连心艺术团去搞慰问演出吗?带兵出去一趟就砍几百上千个匈奴的脑袋回来,难道就不残忍了?

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大融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的。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果实,正因为它来之不易,才更应该加倍珍惜。

微博上搜了一下,有个吐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人,微博名叫“汉唐飞扬2099”。汉唐荣光,一般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两个高峰,取这样的微博名,又吐槽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博主想必是有点汉民族主义立场的。但这里有个问题不知道他是否清楚,唐就是间接脱胎于“五胡乱华”的。

公元386年,“五胡”之一的鲜卑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代,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为了巩固边防,防范更北面的“胡人”进犯,北魏在长城一线设置了六镇。结果,六镇孕育出了隋唐两个朝代,杨坚和李渊都出自六镇。

也就是说,大唐的创立者就是胡化了的汉人。与此同时,在大唐的疆域内,有数不清的汉化了的胡人。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分不清彼此了。“乱华”的“五胡”今日已经不知去向,并不是说他们灭亡了,而是已经彻底融于中华民族当中,不着痕迹。

“五胡乱华”还有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之后,修建了万里长城,即,那时候大一统的中国的疆域在北边只到长城。然而从鲜卑政权北魏置六镇开始,长城逐步成了中国腹地。这才有了歌中唱的“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才有了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从韩毓海的书里抄录一段《剑桥中国史》中的表述:

9世纪以来,中国世界的边界剧烈地扩大了,“中国世界”的扩大首先是通过契丹人对今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占领,并以唐代中国的模式在这里立国后形成的。所有这些民族(契丹、女真和蒙古),也都不是作为新来者或与中国体系无关的局外人而强盛起来的,他们很久以来已经是中国体系的一部分。只不过,与王朝权力和文化中心的居住者不同,他们更为熟悉偏远的边疆地区而已。

今天,我们是站在无数祖先开创的基业之上,我们的祖先也包括胡人和蛮夷。今天当我们谈论爱国,爱的只能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不是楚国,不是秦国,也不是大明王朝;当我们讲民族认同,认同的只能是中华民族——不是汉族,不是“华夏族”,更不是其他的什么民族。



综上,“五胡乱华”是站在特定的时期,站在特定的小群体的立场上对一段历史的描述,这个说法是个客观存在,没必要在书上完全抹掉,那是篡改历史。但同时也要知道,“五胡乱华”的说法是有局限的,其内在隐含的立场在今天是要不得的,从维护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成绩,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立场出发,历史教科书突出那一段历史在民族大融合方面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

这不是很好理解的问题吗?

如今,我们还在纪念屈原,端午节是国家法定假日,但我们在纪念屈原的时候不会联想到要复兴楚国,不会想到去挑战秦汉大一统的历史叙述;那么,为什么有人死咬住“五胡乱华”,攻击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叙述呢?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

还有些人,一说民族大融合,就发愁无法讲岳飞和秦桧的故事了。这得脑子抽筋抽到什么程度啊。更有甚者,还要搬出日本侵华来说事,这些人不懂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然了,这也不仅是脑子进水的问题。阶级矛盾的深化,必然通过民族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宗教势力的泛化和极端化等现象表现出来。

这些都是大风卷起的浪花,只要风停了(抓住阶级分析方法,解决好社会分配问题),浪就会平息。网上那些坚持“五胡乱华”史观的人,大多是风卷起的浪花,不需要太过担心。

这里要再说几句“白云先生”及其粉丝。前几天我写了《捍卫中华民族大团结,留神"白云先生"这个妖孽》,有一个白云粉锲而不舍地给我留言,一大段一大段地复制粘贴,如果没有传教的热情,是做不到的。我把TA拉黑了,不是我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是实在烦得受不了。

“白云教”(姑且这么说吧)不是阶级矛盾的风吹起来的浪花,他们就是浪本身,他们是要搞事情的。

从文化和血统上鼓吹所谓“华夏”的“白云先生”及其粉丝们,不知道有没有给他们自己做一下DNA检测,看看他们自己到底纯粹不纯粹,身上有没有蛮夷的血统?

在中国出现这样一群妖孽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所以,我从政治层面关心这个动向,“白云教”是FenLie主义的一种,其背后可能有鬼,我们必须要坚决与之斗争。

我也为“白云先生”的歪理邪说能蛊惑那么多人感到悲哀。我承认这个家伙是有才的,可惜心术不正,用错了地方。那些“被颠覆了三观”的人也需要自我反省,如果家长、老师这么多年来给你奠定的三观轻易地就被人颠覆了,要么是你太没文化,要么是你遇到了骗子,或者两方面的因素都有。

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皓首穷经一辈子能做出一点开拓性的贡献,就算是不错了。如果有一个人,通篇都是创见,那他一定是个骗子。

我还要向读到本文的朋友们说,如果你想了解何谓中国,何谓华夏文明,我要再次推荐韩毓海的《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还要推荐李零教授的巨著《我们的中国》、《我们的经典》。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好的作品啊,怎么会有“白云先生”这种货横行呢?这是个什么样的狗日的世道啊?呵呵。

在浮躁的新媒体氛围中,不煽情、不忽悠、不媚俗也不媚雅,坚持独立思考,冷静写作,为读者提供思想产品。坚持,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望您转发亲朋好友,让更多人看到,打个小赏点个赞,以示鼓励,或者随手点一下文末广告链接,借花献佛。多谢


您可能还喜欢:

我们如何叙述中华民族

捍卫中华民族大团结,留神"白云先生"这个妖孽

近三十年来目睹中国思想文化之“怪”现状




我在这土地上长大、生活、行走,与她骨肉相连。有一天还会归于她。就这样,我要在她的怀里一路行走,一路歌唱,没有青春,没有衰老。

我的生命上连高天,下接厚土,于行走中,便获得了永生。

行走与歌唱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李北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