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养不起孩子?
欢迎关注李北方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批判与建设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谈我们国家的人口问题(《这件事,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必须要重视了》)。在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出来后,这个问题引起了热议,因为人口结构太重要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若干年后中国将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少量的年轻的劳动人口养活大量的老龄化人口,那就麻烦大了。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口结构在未来仍将持续恶化。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活跃育龄妇女人数从2015年开始呈现急剧下降态势,到2025年,20至29岁活跃育龄妇女将比2015年减少40%。民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306.7万对,2015年为1224.7万对,2016年为1132.88万对,逐年递减,而且降幅不小。
如果出生率不变或者继续下降,在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新出生人口必定是要下降的。要改善人口结构,只能是鼓励能生的多生,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别的办法。
大家急着献计献策,有人建议彻底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有人提出给生育二孩的家庭适当的奖励,有人说,应该在税收政策上向二孩家庭倾斜,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
但是,就算国家真的推行这样的政策,也是无济于事的,对刺激生育丝毫不会起到作用。全社会的生育意愿已经空前的低,造成生育意愿下降的因素有多种,最重要的一个是:养不起。
我在《这件事,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必须要重视了》中说,国家应该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给老百姓“去杠杆”。这个建议是对症下药的,是奔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的,然而说了也等于白说,国家并不会这么做。
故而,本文就不顺着那个方向延伸了,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一下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养不起孩子,进而不愿意多生孩子,或者干脆选择不生孩子。
养不起孩子是一个当代特有的问题,这里头有主观的因素。我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说朱老总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刻,还在灶台边忙碌。这是传统中国的正常现象,生孩子不过是个顺带的事情。至于养孩子,就更顺带了,不过是加双筷子,或者在锅里加勺米甚至加瓢水而已。
毛泽东时代大家都穷,至少跟今天比穷得多,但那也没有构成养不起所以不生孩子的理由。相反,那个年代生育活跃,为改革开放留下了人口红利。
现如今,养孩子的成本太高,养不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比如,今天养孩子,要负担不少从前根本不存在的支出项目。纸尿裤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小孩子穿开裆裤,一丁点大就开始把屎把尿,根本没听说过纸尿裤这种东西。现在这种东西有了,供给创造需求,还辅以一堆伪科学给人洗脑,说什么小孩子的括约肌还没有发育完全,把屎把尿对括约肌有害,这纯属扯淡,从来没听说把屎把尿造成大小便失禁的事情。
我们可以把这视为发展的结果。有了纸尿裤,谁还会用开裆裤呢?想用也不能用,这样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怪怪的。类似地,胎教、各类培训班等等也可以视为跟纸尿裤同类的事物,也是供给创造出来的需求。
这并不是养不起孩子的根本原因。新增开销项目再多,总会有个大致的数量,养孩子的成本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收入超过了这个水平,养孩子就不至于成为巨大的负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养不起孩子是普遍现象,没钱的养不起,有钱的也觉得养不起,只有大富之家才能免于这个困扰。
马云曾说过,月薪三四万的人幸福感最强。巧合的是,去年有一篇刷屏文章,叫做《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中列举了一个孩子过暑假的开销:美国游学,两万;雇保姆照看,五千;钢琴班:两千;游泳班,两千;课外辅导班,六千。加起来,三万五。这个例子击碎了马云的论断,月薪三四万的人,养起孩子来,钱还是不够,没法有幸福感。
如果月薪只有万把块呢?是不是孩子就过不了暑假了?也不是,只不过活动安排得档次低一点,省些钱,但压力是一样有的。
月薪七八万的人呢?估计压力一样会有,因为收入虽然更高,但在养孩子上面的投入也更高。
像马云那种月入几十亿的人,养孩子是不会有压力了,但人家有别的压力,那是咱老百姓体会不到的感觉。但这部分人在讨论人口问题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占总人口的比重小,放开了生也没法对人口结构改善有所帮助。
观察一下如今人们养孩子的方式可以发现,所谓养不起,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刚性的成本线让人达不到,而是因为各个家庭的主观选择和因为这种选择而带来的主观感觉——几乎每个家庭,无论贫富,都在养孩子这件事上面投入了超过实际承受能力的资源,故而都觉得压力大,养不起。
农村的家庭想把孩子送到城镇上学,镇上的家庭想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县城家庭想把孩子送到省城上学,省城乃至一线城市的家庭,都想着要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这么一来,谁都觉得养不起。
现在人们养孩子的方式,其实是一场场小型的“军备竞赛”。每个家庭都在和处于同一阶层的其他家庭进行竞争。连世界强国都能被“军备竞赛”拖垮,在养孩子问题上展开的“军备竞赛”,给各个家庭带去一些压力还不是正常不过了么?
那么,推动这场波澜壮阔的“军备竞赛”的因素是什么呢?
这里面有中国人好面子、乐于与人竞争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别人家孩子考了100分,自己家孩子要是考99,就不开心,就得上辅导班,把这一局扳回来。这跟乡下比拼盖房子,非要压人一头,是一个意思。
在这一类因素之外,支配育儿“军备竞赛”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焦虑,严重点说,是恐惧。
恐惧什么呢?恐惧在急速固化的社会中不能占据一个好的位置,被抛弃在社会的中下层或者底层,以后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社会流动最活跃的阶段,然后迅速过渡到分化、固化的阶段。今天被奉为英雄的那些顶级富豪,有很多出身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靠自己折腾和运气达到了今天的位置,比如许家印、王健林、刘强东、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人,都是如此。但一代人的光景,流动性迅速下降,固化态势快速形成。官二代、富二代、演二代、农二代、穷二代,各种“二代”纷纷都出来了。
刘强东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出身穷苦农家,个人实现了火箭般的上升。但他领导着京东在干什么呢?刘强东说得明白,京东一直在战略性亏损,通过巨额投入,构筑竞争壁垒,提高竞争门槛。也就是说,刘强东在打消新的刘强东涌现出来的可能性。
当今的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窗口正在逐渐关闭,但还没有完全关闭。一旦彻底关闭,一个家族就被固定在某个位置了,子孙后代再想向上流动,就困难了。
这就好比说,全社会在一起玩“抢凳子”的游戏,一声锣响,就要有人因为抢不到凳子而出局,所以大家的精神都高度紧张。
能体会玩这个游戏的紧张,就能理解大家在养孩子上为什么搞“军备竞赛”,每个家庭都把自己压得喘不上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归根到底是不能让孩子在阶层固化的过程中被固化到底下去,那就子子孙孙没有出头之日了。
如果压根就没有向上流动的欲望,就没有这个恐惧感,也就没有养不起孩子的感觉,比如“超生游击队”那样的人。但这样的人,一向被舆论批评为愚昧的。
什么时候养孩子的焦虑会消散?什么时候养不起孩子的感觉会消失?按上述逻辑,等到中国社会这一波分化和固化的过程彻底完成,就可以了。
等到历史周期率的威力再现,未来的社会可能会变成这样:你是干什么的,你的后代大概就是干什么的,除非有祖坟冒青烟这种小概率事件发生。到那时候,大家就不焦虑了,对孩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了,也就不再搞育儿“军备竞赛”了,养孩子会重新回归到“添一双筷子”的本质上去。
到那时候,社会的生育意愿会回升的。这对缓解人口结构问题有好处。可是,我们愿意中国社会变成那样吗?
唉,历史周期律的力量大,谁也抗不过,不喜欢也没办法。
您可能还喜欢:
我在这土地上长大、生活、行走,与她骨肉相连。有一天还会归于她。就这样,我要在她的怀里一路行走,一路歌唱,没有青春,没有衰老。
我的生命上连高天,下接厚土,于行走中,便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