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求知欲被国内教材扼杀了?让它们拯救你。

2017-09-06 李小墨 南瓜学堂



堂主小时候还是很喜欢课本的,开学最期待的事就是发新书,在崭新的扉页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默默地对它们说:这个学期靠你们陪伴啦。然后用书皮小心地包裹,等到期末和小伙伴比一比谁的书更新。(好像暴露年龄了,现在的小朋友还包书皮吗



越长大,课本的面孔反而变得越严肃,不禁怀疑:难道我的智商是小学生等级?幸好李小墨解答我的疑问。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作者:李小墨,已获授权。


刚上大学的时候,领到教材的那一刻,我是绝望的。


我热切地打开它们,但密密麻麻的黑字、板书式的条分缕析、仅有的图表式黑白插图把我拒于千里之外。


不过那个时候的我,可不敢不知天高地厚地嫌弃教材枯燥:教材就是这样子的嘛,学不进去,怎么会是教材的错呢?只能是你的错,你不够专注和努力、你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更严重的推论是:你的学习水平可能低于平均水平。


但是我今天要说出很多人想说但不敢说的话:学不进去,不总是你的错,有时候其实是教材的错。特别是大学各个学科的入门类通识类的教材,对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但那些古板的教材,真的差点扼杀了我的求知欲。它们不仅杀死我的学习兴趣,还杀死我的学习信心。


我学的是新闻传播,按道理这个专业的教授们应该是深谙传播之道的,但他们写出来的教材却一点传播力都没有,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我不了解中国的学术界,也不了解中国的大学教材业,但我发现各个学科学术或行政排在头部的那戳人,垄断了中国大学的主流教材。


他们只对教材的正确性负责,不对教材的可读性负责,对知识与现实、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有什么联系,也漠不关心。好多时候,我真是恨死这群德高望重、著作等身、门生满天下的老教授了。


拯救我的,是一批国外大学经典教材。当我对呆板的国内教材感到绝望时,这些外国经典教材向我展示了:知识其实也可以很性感。它们甚至改变了我的阅读性质,把我的阅读从消遣变成了有规划、有目标的严肃自学。


我也清醒了起来:


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以这类教材圈定考核范围、以分数为考核标准,划分出的学霸、学渣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庸学习者之外,我们可以选择当一个主动、自由的学习者。


想明白了这点,我就从抱怨和不满中解脱出来了,枯燥的教材、乏善可陈的老师,通通都见鬼去吧,公开课那么多,我可以自己选老师,国外经典教材那么多,我可以自己选教材。


而大学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你进入到那样一个氛围和环境里,和同学老师一起,经历一次对某个学科的系统学习。


这个过程带给你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你习得、记忆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锻炼出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一个领域知识的能力。这一点在这个知识更迭加快、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特别重要,有了系统学习的能力,即使是离开学校以后,你也可以由浅入深地自学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学科。


这次我想介绍一些,我看过或者一直想抽时间看的国外经典教材,主要是入门的通识类教材。



1.《心理学与生活》

相关学科:心理学


很多人一听说是教材就望而却步,这类阅读超出很多人的舒适区。确实,你要做好准备,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材也不会像通俗小说那么好读。可是如果你肯花时间攻下一本,绝对受益匪浅。满世界找干货,最干货的不就是各科教材?!


我为什么推荐看入门的通识类教材呢?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拉起一个学科的基本框架。

这个学科是如何演化的?这个学科关心的讨论的想解答的是哪些议题?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和结论又是怎么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拉起一个基本框架有多重要?拿心理学来说,市面上伪心理学的书籍太多了,但是你有正统心理学构筑的基本框架,牛鬼蛇神再多,你自岿然不动。


很多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有一个误解,觉得学心理学的人,就能看穿别人的心思,把心理学狭隘地等同于读心术、洗脑术、操控术。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唯一动机也是想读别人的心、洗别人的脑、操控别人的行为。我觉得,这是卑劣的动机。


不了解心理学的人,还有一个误解,因为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影响甚为深远,就把精神分析等同于现代心理学。其实精神分析只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它提供了我们认识人类心理的一个视角,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呢?它帮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地了解别人,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我对心理学尚只有粗浅的了解,但心理学改变了我的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经典到什么程度?现行的已经是第19版。与心理学的初识,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延伸阅读: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讲梦的,我好像天生比别人爱做梦,每天晚上都做很多梦,睡个十几分钟的午觉都做梦,所以一直对梦境挺感兴趣的。这本书虽然是讲梦的,但是弗洛伊德潜意识、潜意识等对人类心理的基本观点,该有的都有,是精神分析方面的最佳入门书。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是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但是一点儿也不难读。对于重要的、经常被引用的书,我特别建议大家自己去看,不要总是听别人引述。


《心理学通史》叶浩生


当时,看了《心理学与生活》入门,又看了弗洛伊德的几本书,再加上听了网易公开课的《幸福公开课》、《耶鲁心理学导论》的全部课程,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是我对心理学众多流派挺困惑的,所以就想找一本心理学发展历史方面的书解惑。


在图书馆找了很久,挑了这本,枯燥是枯燥,厚得跟板砖一样,但是当时有一些基础,再加上我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一心只想找到答案,所以觉得还好,啃了一个月,终于啃完了。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发展的脉络有个概观,对我知识体系的构建很重要,这个月花得值。



2.《社会学与生活》

相关学科:社会学


其实,我最开始对国外教材感兴趣,就是从社会学开始的。我大学的专业是新闻学,课程里面给我们规划了个社会学的课。这只是对专业课的补充,所以只有一学期的课,课时很少。


任课的不是我们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但这个老师对自己的专业、对学生特别有热情,所以我对社会学的兴趣就被撩拨起来了。课时不多,所以老师再热情也只能浅尝辄止,但课本《社会学概论》又特别没意思,我就想找点有意思的专业书来看。


我当时就想,学新闻,当记者,怎么能不懂这个社会呢?不仅要懂这个社会,还要深刻地懂这个社会。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社会,认识这个社会运转背后的逻辑?社会学里应该有答案。我就抱着这个朴素的念头开始看这本书。


我喜欢这门学科,喜欢到甚至动过靠社会学方面研究生的念头。


总有人惊讶于我是女生且是90后,不少读者跟我说,我的文字有超越性别和年龄的老到,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让人印象深刻。这除了得益于我记者生涯积累的阅历,最主要的是社会学提供给我的思考视角。


比如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形式进化到高级形式,社会成员适者生存,最聪明的生存下来,没能力的被淘汰出局,社会进而进步。


这个理论曾经拥护者无数,被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社会达尔文主义可能对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我为什么说这个?因为在房价高涨、贫富分化、阶层流动等热门话题的讨论中,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是不自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这些人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对底层人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觉得他们是劣等的、愚蠢的、懒惰的、短视的,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出局了,所以是活该的,应该自己为自己的困顿处境负责。没能力买房、没能力成功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怪你的爹妈没本事。


大家可以好好想想这个理论的局限性在哪里?不合理性在哪里?


另外,曾经有一部日本电影叫《楢山节考》,讲的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老人年满七十岁之后,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遗弃。电影里的老太太马上就七十了,但是牙口还非常好,她为了显得更衰老,在井边把自己的牙给磕了。时限一到,她就催儿子上路,因为这才是体面的、有荣誉感的选择。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点也不理解,但是看了社会学我突然就明白了:这是文化的作用,我们的道德观、是非观不是天生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自然就有不同的道德观和是非观。


在这个电影虚构的极端世界里面,七十岁一到,儿子遗弃父母,父母欣然被遗弃,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和我们要赡养父母,本质上性质是一样的。用我们的伦理道德去解释,当然就无法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甚至影响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


这本书是社会学入门首选,也是再版十多次的老牌教材了。



3、《社会心理学》

相关学科: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如果说心理学偏重个体心理,那社会心理学就偏重社会互动中的人的心理。


这本书很厉害,被美国700多个大学的心理系采用。更厉害的是,这本书在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读者里特别受欢迎,因为写得一点读不枯燥,而且里面的知识点非常实用,学来就能用。


这本书我也是花了一个月看完的,比自己上课还认真,拿着小本本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四年前看的,很多内容记得不太真切了。重翻才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改变了我对自己、对他人、对人际沟通以及社会互动的认知,而且这些认知已经深深地刻在脑子里的。


这本书信息量巨大,我只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电影《搜索》中高圆圆饰演的女主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被舆论口诛笔伐,但后来曝光她事发当天刚刚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整个人是奔溃、恍惚、心灰意冷的,又获得了舆论的同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概念叫归因,意思是分析推测人做出某个行为的原因。人们归因的时候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归因于内部因素,认为是个人性格、能力、品格等自身的原因,另一种倾向归因于外部元素,认为是环境、情境、他人影响导致。


对新闻人物的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容易出现反转?就是因为归因的偏差。所以一个成熟的人不会贸然去归因,一听到点什么就急着归因谁是魔鬼,谁道德沦丧,谁十恶不赦,是不成熟的行为。


拿电影《搜索》来说,网民得知不完整的事实,就武断地归因于高圆圆饰演的女主个人道德、品格原因,攻击她对老人没有怜悯心,而没有考虑她当下行为的情境因素。后来披露了相关事实,她又赢得了同情,可是已经晚了,疾病的绝望和舆论的暴力,一起逼得她跳楼自杀。


人对行为归因的时候,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苛,所以解释自己的行为,总是说我怎么做是因为当时情境如何,而解释别人的行为的时候,就容易武断地说你这人怎么这样。


明白归因误差,以后不管对待新闻人物还是身边的人,都多一分体恤,他们的行为也许是迫不得已的情境所致。



4、美国新闻史

相关学科:新闻学


好像开公众号这么久,我从来都没有推荐过新闻专业的书,这次我想推荐一本。


轰动全国的于欢案群情汹汹,我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特别震惊:文章用阴谋论的口吻,把于欢案编成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南方周末是居心不良的黑心媒体,在下一步很大很大的棋,意图不轨,企图操控舆论攻击颠覆体制。


我本来想一笑置之,可是看到阅读量、点赞和赞赏数量之后哑然失笑,保守估计至少是百万级的阅读量啊。更震惊的是,朋友圈看到的转发者竟然还觉得自己掌握了不可说的真相和秘密。毫无根据又言之凿凿的抹黑竟然拥趸众多。


这是诛心啊。


是否认真想过,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为什么需要新闻媒体?


这本书我是出于专业需要看的,看的是80年代的老版本,因为我不太喜欢展江翻译的版本。


我特别着迷的一件事情是,追溯一个观念、一个想法、一个倾向是怎么进入我的脑袋的,这样我就能分析它合不合理,有没有根据,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对历史的喜欢,动机也和这个类似,我知道人类社会的一切东西都不是天生的,一定有来龙去脉,我特别喜欢追溯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当初是怎么变得约定俗成的?一个东西是怎么形成,怎么发展,怎么变化,怎么消解,我觉得看得完整,才能看得透彻。


我出于专业需要看的这本书,但觉得专业和非新闻专业的人也应该看看,看看新闻业和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潮流是如何互动的?


即便是把自由挂在嘴边的美国,他们的自由言论之路也是曲折艰辛的,美国新闻人在言论的边界不断去博弈,美国新闻人一步步争取自己的言论自由,因为他们明白新闻业在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社会发展中会扮演多重要的角色。


我总觉得,我们的社会对新闻业的重要性也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



5.《经济学原理》

相关学科:经济学


这本书应该是经济学入门的首选,号称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好的入门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本是本期书单里面,我唯一没有看过的书,但是躺在我未读书店里很久了。


这是我的一个知识盲区,我大学的时候一直梦想着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除了文史哲,也应该包括像经济学之类的学科。


我一直相信,多了解一个学科,即便是粗浅的了解,也可以多给你一个看问题的角度,知识体系单一,就造成分析问题视角单一,知识有大的盲区,看待问题就有大盲区。


所以不能以为畏难情绪,就给自己的思维关了一扇门。


今年无论如何,我要抽时间把这本书看了。



6.《人类的宗教》

相关学科:宗教学


我不信仰宗教,所以我对宗教特别好奇,对信仰宗教的人也特别好奇。比如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一个人到底是相信了才信仰,还是信仰了才相信?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如果是家庭给的,那在他没有独立思想的童年就开始信仰,那他显然就是先信仰了再相信;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也觉得未经审视的宗教不值得信仰。我后来在印度电影《外形醉汉PK》里看到相关的反思。


而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成熟的人,基于对教义的理解,发自内心的相信,然后再信仰,那就是先相信了再信仰。这种信仰、这种深深的归属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而且世界上的宗教那么多,要不要多了解一下再决定信仰哪个,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里头派就先后皈依了多个宗教,虽然好几个都是一神教。


我还好奇,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有宗教信仰的,可是我们没有宗教信仰好像也没觉得缺乏什么,那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也对神秘主义好奇过,心理学是有一个名词叫“高峰体验”,就包括宗教实践中少部分的体验。宗教实践中少部分人会声称自己见到神,性质应该和中国的悟道是一样的,是身心的一种极度轻松和愉悦。


可是为什么呢?是否真的存在一种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存在,给予世界绝对的秩序,不管它的名字是上帝,是安拉,还是其他什么神?


这本书也是经典教材,它给我恶补了世界宗教的很多知识。


这期书单可能是阅读难度最大的一期,我大多断断续续一个来月的时间才能啃完一本。但是这个时间花得值,它们有以一敌百的阅读价值。所以我感谢曾经的自己,肯下这个苦功夫,今天的我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受益。


真的,不要害怕深度阅读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写在后面的话:


这期书单没有资源哦,因为都是大部头的教材,最好反复阅读、记忆和思考,拿出小本本认真做笔记。如果学得深入,以后还会反复作为工具书查阅相关知识点,所以建议购买或借阅纸质书。


- End -


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作者。


更多阅读:

书单 | 他告诉你:历史和历史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教授推荐 | 专业之外,还有这些深度好书

【我想和你的专业谈谈】十本书让你变身行管精英



堂主有问题


推荐一本你觉得不错的教材吧~




南瓜学堂:面向千万大学生的高校界第一公号,

大学秘典,考研攻略,找工须知,一“号”掌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