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心痕·流壑:当代上海多元族群的跨国作乐与情感研究
作者:黄婉
内容提要:在跨国与全球化现实语境中以沉浸式田野工作方式,体验当代上海多元族群跨国音乐生活、创作表演与审美实践过程。立足“音乐上海学”及离散音乐研究,对话人类学范式下的“情感转向”理论与相关后现代观念,讨论族群如何因跨国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以开放而非解决的多元共情和“转译”方式,在“碎片化”音乐景观与作乐实践中,流动生成乡愁、失落和“跨国为家”的多元情感话语与叙事,推动音乐传统的跨国“延续”与别样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与跨国主义;音乐上海学;多元族群;作乐;情感;情感转译;后现代性
作者简介:黄婉(1973— ),女,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上海 200031)。
刊载于《音乐艺术》2021年第4期,第48—61页。
一、当代上海多元族群跨国音乐景观与学理脉络
二、跨国作乐情感叙事
三、音乐跨国“延续”的后现代性情感“转译”
结语
(全文完)
向上滑动阅览
[1] 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社会学基本概念》,王修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第10页。
[2] 如1934年确立的“法国爵士”,其节奏要素就来自19世纪法属殖民地瓜德罗普和马丁尼克的“加勒比”风格。
[3] 洛秦:《再论“音乐上海学”的意义》,载《音乐艺术》,2018年第1期,第116—117页。
[4] 部分资料来自笔者2020年指导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周颖丽有关三味线的跨国表演研究。
[5] 笔者将Tawoo和Gocoo做如此翻译,并非太鼓团体日文名称具有相对应的汉字。
[6] 部分资料来自笔者2019、2021年指导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张诗媛和蒋佳欢有关探戈和阿波舞的跨国表演研究。
[7] 洛秦:《“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载《音乐艺术》,2012年第1期。
[8] 2019年在与导师洛秦教授的一次讨论中确定了“多元族群”的提法。
[9] David Howes, online lecture “Sensory Ethnography: Between Art and Anthropology,” October 19, 2018.
[10] Ana. Hofman, “The affective turn in Ethnomusicology,” Muzikologija, 2015, p.36.
[11] 同10,第42—43页。
[12] 同10,第36、48页。
[13] 同10,第48页。
[14] Sean Williams, “Irish music and the experience of nostalgia in Japan,” Asian Music 37(1) , 2006. 以及:Eckehard Pistrick, Performing Nostalgia: Migration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 South Albania, London: Ashgate, 2015.
[15] 井口淳子:《大阪に息づく沖縄芸能 「エイサー」——大正区 「がじまるの会」にみる民俗からの離脱》,载《音楽研究》,第16卷,1999,第7页。
[16] 黄婉:《在历史与想象之间“清浊抑扬”:南美阿根廷冲绳人的民谣歌唱风格》,载《音乐艺术》,2015年第3期,第34页。
[17] 黄婉:《手“啭”心语:琉球古典音乐安富祖流记谱法及其演奏实践中的身体认知》,载《音乐艺术》,2017年第2期,第47页。
[18] 黄婉:《乡愁与族性的跨国“表演”:上海的冲绳移民音乐》,载《中国音乐》,2021年第1期,第18页。
[19]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信出版集团,2018,第18、61页。笔者相关太鼓跨国研究目前尚在发表中。
[20] F. de Diego Fuentenebro, C. Valiente, “Nostalgia: a conceptual history”, History of Psychiatry25(4) , 2014.
[21] Kathleen Stewart, “Nostalgia as Polemic,” In Reread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 edited by George E. Marcus, Durham, N. 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 pp.252—266.
[22] Tim Cresswell,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Blackwell, 2004.
[23] 是社会性别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英文为interpellation。参见:https://musicology.cn/lectures/lectures_6219.html,登录时间:2021-07-01。
[24] 一行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生孙依,笔者在此期间指导她有关上海的苏格兰音乐的学期田野和论文写作。
[25] 林萃青:《怀古音乐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初步提案》,载《音乐艺术》,2019年第2期。
[26] 2020年8月12日,对西原圭佑的电话采访。
[27] 从1290年至1707年苏格兰被纳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就一直持续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尽管1314年苏格兰独立和2014年全民公投,但都没有令二者和平相处,也没有真正分开二者。
[28] 汤亚汀:《西方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新概念》,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1期,第95页。
[29] Benedict Anderson, The New World Disorder, New Left Review 193 (May/June), 1992, pp. 3—13.
[30] Maya Nadkarni and Olga Shevchenko, “The Politics of Nostalgia: A Case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t-Socialist Practices,” Ab Imperio 2, 2004, pp.487—519.
[31] Michelle Bigenho, Intimate Distance: Andean Music in Jap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32—59.
[32] 2021年4月2日,在上海采访进士薰女士。
[33] Katie Walsh, “British Expatriate Belongings: Mobile Homes and Transnational Homing,” Home Cultures, 3
(2):125, 2006, Published online on 27 Apr 2015. Link address is: http://dx.doi.org/10.2752/174063106778053183, 登录时间:2021-07-01。
[34] Yoshitaka Terada directed, Drumming out a message: eisa and okinawan diaspora in Japan, Produced by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Osaka,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75 minutes, colour, DVD, 2005.
[35]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信出版集团,2018,第7页。
[36] 上海太鼓会“和响”成立20周年庆典演奏大会,载《和响》,2019年11月16日,第4页。
[37] 有关“一音”,尚未见原始文献出处信息。提及“一音”的文献参见:李自誉《日本鬼太鼓的音乐节奏研究——以<秩父屋台囃子>和<三宅太鼓>为例》,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第26页。[38] 原研哉:《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信出版集团,2018,第60页。该美学思想孕育自中国南宋的绘画风格。
[39] 同35,第1页。
[40] 同36。
[41] 2021年5月1日,在“微醺提琴手”酒吧采访艾伦。
[42] 2018年12月11日,在上海对闵寿珍的采访。
[43] 2021年3月,在上海对闵寿珍的采访。
[44] 同43。
[45] 同43。
[46] 同33,第3卷,第2期,第138页。
[47] 同33。
[48] Eckehard Pistrick, Performing Nostalgia: Migration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 South Albania, London: Ashgate, 2015, p.1.
[49] 同18,第26页。
[50] 文化使命感的提法,参见和泉真澄:《アメリカにおける和太鼓の起源と発展―「日本」文化移植の三つの類型》「言語文化」11-2:160,2008.
[51] 盖尔语为土著语言,自16世纪以来就流行于苏格兰地区,如今仅有1.1%的人会说,盖尔语复兴运动通过古老民歌推动。
[52] 2021年5月1日,通过微信对科克的采访。
[53] 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第24页。
[54] 同43。
[55] 赛夫2021年2月1日赠与笔者的诗歌《游牧纪行》。
[56] 布鲁诺·内特尔 :《八个城市的音乐传统与变迁前言》,洛秦、黄婉译,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23页。
[57] 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书馆,2004,第57页。
[58] 同57,第252页。
[59] 同53,第36—37页。
[60] A. Brah, Cartographies of diaspora: contesting identities, London: Routledge, 1996.
[61] 陈永国 编译: 《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4页。
[62] 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第73—77页。
[63] 同18,第21页。
[64] Carolyn Pedwell, Affective relations: the transnational politics of empath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p. 189.
[65] 和泉真澄 :《アメリカにおける和太鼓の起源と発展 ― 「日本」 文化移植の三つの類型―》「言語文化」 11-2:144 2008.
[66] 东宗谦:《和太鼓のチカラ 和太鼓で世界を元気に新装版》,光田耕造星云社,2013年,第96页。
[67] Yuiko Asaba, “‘Folds of the heart’: performing life experience, emotion and empathy in Japanese tango music culture,” Ethnomusicology Forum, 2019, p.2.
[68] 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第1—10页。
[69] Michelle Bigenho, Intimate Distance: Andean Music in Jap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扫描二维码
下载《音乐艺术》APP